繁體中文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洛阳 >> 走进洛阳 >> 印象洛阳 >> 浏览洛阳

洛阳春节民俗文化系列(1)祭灶官 过小年

2013/11/19 15:20:30 点击数: 【字体:

    编前话:

  昨日立春,春节将至。

  为烘托春节的喜庆气氛,今日起《经典洛阳》将中断正在刊发的“非凡女性系列”,开始“洛阳春节民俗文化系列”报道。今年春节期间,市区可定点燃放烟花爆竹,这几天街头巷尾零零落落的鞭炮声,已对春节的临近做了提醒。

  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民俗文化集中展现的大舞台。一过腊月二十三,喜迎春节的倒计时就开始了,所以今天先推出《祭灶官 过小年》,关于其他重要民俗活动的报道将陆续刊出,敬请关注。

  再过几天,就是农历腊月二十三了。“二十三,祭灶官”,灶王爷一上天,这年也就快到了,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帷幕就拉开了。

  城里似乎还没啥大动静,只是偶尔能听见稀稀落落的鞭炮声,但一到洛阳城郊各乡镇,气氛便不同了。我到偃师诸葛、李村的集市上转了转,看到年货摊点齐刷刷地摆出来了,街头巷尾人头攒动。打眼望去,老乡们挤着扛着,那真是左手拎着年货,右手攥着喜悦啊!

  二十三了,祭灶官了!搞彩排了,过小年了!春节一步步走近了。

  一

  不少城里人,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之后出生的城里人,搞不明白啥是“腊月”,啥是“小年”,因此,在灶王爷出场之前,咱先来玩儿一个名词解释游戏——

  腊月,农历十二月是也。古时的“腊”字没有“月”字旁,看起来像是一只被掏去了内脏的小动物,被放在日头上烤。古籍中记载:“腊者,猎也,因猎取兽以祭。”可见,“腊”字与捕猎有关,与祭祀有关。大概是从周代开始,在冬天最冷的时候,我们的祖先用打猎得来的野兽、野禽祭祀神灵,是为腊祭。由于腊祭是在每年的农历十二月进行的,人们便把这个月称为腊月。

  有腊月,便有腊日——腊月初八。如果说,腊月二十三拉开了春节的帷幕,那么,腊月初八就是帷幕拉开之前闪现的那道强光,它在提醒人们,好戏要开场了!先来上一碗腊八粥,暖暖手、定定心吧。

  关于腊八粥的由来,民间有许多有趣的传说。在孟津县一带流传的说法与佛教有关:释迦牟尼成佛之前,曾周游名山大川。一日,他又累又饿,晕倒在地。一个牧羊女将黍米熬成粥,喂他喝下去。释迦牟尼苏醒后,在菩提树下静坐沉思,于腊月初八得道成佛。此后,每逢这天寺庙便熬黍米粥,念经敬佛,以示纪念。后来,老百姓纷纷效仿,渐成习俗。

  “喝了腊八粥,心里糊涂涂”。腊八粥一般用大米、小米、柿饼、绿豆、红薯、栗子、杏仁、白果或其他五谷杂粮煮成,热气腾腾,黏糊糊的,寓意五谷丰登。做腊八粥不能小气,最好一做一大锅,吃一些剩一些,一直吃到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谓之“接年饭”。过去人穷,最怕青黄不接,粮食不够吃,因此以这种方式企盼“顿顿有饭,粮食不尽”。现在,老百姓家里的粮食吃不完,恐怕没人愿意吃剩饭了。

  小年,又称小年下,在洛阳地区指的是每年的腊月二十三。这一天,人们要祭祀灶神,搞节前热身,为过大年做准备。

  洛阳人很重视过小年,到了腊月二十三晚上,你就听吧,噼里啪啦,鞭炮声那叫一个响!为了烘托气氛,洛阳春节电视文艺晚会通常也在这天晚上播出。

  民谚云:“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剃憨瓜;二十九,装香炉;年三十,贴对子;大年初一,撅屁股作揖。”从小年开始,一直到过大年,民间每一天都有新活动,每一刻都有新内容!现在言归正传,就请观赏第一个节目——祭灶官吧!

  二

  灶官就是灶王爷,是负责管理各家灶火(厨房)的天神,又称“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户姓张的人家,家中有兄弟俩,哥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画师。哥哥的拿手活是盘锅台,由于他垒灶的手艺高,人送外号“张灶王”。张灶王脾气好,不管到谁家垒灶,如遇有人吵架,必要劝解,因此左邻右舍都很尊敬他,家人更是视其为一家之主。

  张灶王活了七十岁,于某年腊月二十三深夜寿终正寝。他一去世,张家可乱套了!儿媳妇们吵着要分家,画师被闹得无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脸。

  转眼一年过去,又到腊月二十三了。是日深夜,画师忽然把全家人喊醒,说是张灶王显灵了。他将全家老小引到厨房,只见黑漆漆的灶壁上,隐隐现出张灶王和他已故妻子的容貌,家人都惊呆了。画师说:我梦见大哥成了仙,玉帝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灶王爷知道你们在闹分家,很生气,准备上天禀告玉帝,过两天下界来惩罚你们!

  儿媳妇们听了他的一番话,惊恐不已,立即跪地磕头,并取来张灶王平日爱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恳求他饶恕。从此以后,张家无人再提分家之事,一家老小平安度日。

  其实,灶壁上的灶王,是画师预先绘制的,他要假借大哥显灵来震慑家人。可是街坊邻居不知此故,他们听说灶王爷显灵了,纷纷前来打探虚实。画师不便说明真相,只得假戏真作,把画好的灶王像分送给邻居。如此一来,家家户户的灶房都贴上了灶王像,久而久之,便演变成祭灶的风俗。

  这个传说,是外地版本。在洛阳流传的版本中,这位灶王爷姓张名奎,本是天上一星宿,因触犯天规,被玉皇大帝贬到民间。贬到民间干吗?当“卧底”!他自上一年的除夕开始,便潜伏在百姓人家的厨房里,暗中监视这一家老小的举动。待到农历腊月二十三的晚上,他便骑马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玉皇大帝会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决定这一家人来年的吉凶祸福,并让灶王爷将“圣旨”送到人间。

  由于灶王爷的汇报与百姓利益攸关,在他上天之前,也就是每年的腊月二十三下午,老百姓要搞一个祭拜仪式,恭送灶王爷,请他在玉皇大帝面前多说好话。这种仪式俗称“送灶”或“辞灶”,在如今的洛阳市区已不太常见,但在我市各郊县则相当普遍。

  偃师市李村镇农户张建国家每年都要祭灶。前两天,我到李村镇采访,正碰上他在镇上置办年货。聊起祭灶,他说得头头是道:祭灶,先得有张灶神像。灶神像一般贴在厨房里靠近火源的墙上。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为男女两人——女的称“灶王奶奶”,即灶王爷的媳妇。张建国家的灶神像和我市其他地方的一样,为年画形式,正中为灶王夫妇,两侧是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为“一家之主”,点明了灶王爷的重要地位。

  祭灶的程序相当繁琐。往年每到腊月二十三下午,张建国的媳妇都要把厨房打扫得干干净净,并做上一大盆发面饼,曰“全粮饼”,家里每人一块,给不在家的人也要留一块, 以示祭灶之隆重。

  “腊月二十三儿,发面火烧胶糖锅儿”。除了发面饼,一盘灶饼、一包芝麻糖、一把草料、一只杀好的煺毛公鸡也是必备的。别小看这些东西,它们可都有大用场:灶饼是让灶王爷在往返天宫的路上充饥用的,是灶王爷的干粮;芝麻糖是用来粘住灶王爷的嘴,灶王爷吃了芝麻糖,便成了张不开嘴的哑巴,没法子说坏话;公鸡是送给灶王爷的“天马”;至于那把草料,自然是喂“天马”的。

  东西准备好,便开始祭灶了。祭灶多在黄昏时分进行。因为民间有“男不愿月,女不祭灶”的规矩(男尊女卑之封建流毒影响何其深也),所以这时候女的退居二线,男的上阵主持。据张建国回忆,往年,他先是把灶饼、芝麻糖、公鸡等物品供奉在灶神像前,然后在神像前燃起三炷香,带领一家老小轮流给灶王爷磕头,边磕头,边烧金银纸帛,再把芝麻糖放到火上烧成糖稀,以糊住灶王爷的嘴。礼毕,他把草料扔到厨房顶上喂“天马”,然后把灶神像揭下来,拿到院子里焚烧,一边烧,一边“愿意”(祈祷):“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回。灶王爷呀,您是一家之主,请您骑上骏马,带上干粮,上天宫去,好话多说,坏话不讲,下界时多带吉祥如意、万事亨通。请吧!” “愿意”完毕,他点燃一挂鞭炮为灶王爷开路,就算把灶王爷送上天了。

  等到灶王爷从天上返回人间,已是“初一五更”。所以说,祭灶王爷是小年去,大年回,送走的是时光,迎来的是希望。

  三

  虽说供奉的是一样的灶王爷,我市各郊县祭灶的时间和地点却不一样。

  偃师市扒头村距李村镇不远,但该村村民不在腊月二十三祭灶,而是提前一天,在腊月二十二祭灶。该村如此特立独行,传说是源于该村一进士的“现场目击”。

  据扒头村上了年纪的老人讲,这个进士名叫李万仓,不知哪朝哪代,曾在朝廷做官。某年腊月,李进士回乡省亲。腊月二十三鸡叫头遍,他翻身起床,忽听灶房里有动静,奔过去一看,只见一个白胡子老头骑着大马,“哧溜”一声腾空而去。李进士大惊:这不是灶王爷吗?哎呀,大事不妙!还没祭灶,灶王爷就上天了,这便如何是好?

  此事一传十,十传百,全村顿时哗然。既然灶王爷腊月二十三一早便升天,等到那天黄昏再祭灶岂不晚了?灶王爷的嘴上系着一家人的祸福安危,无论如何,得提前打点好灶王爷,不让他在玉皇大帝面前说自家的坏话!于是,村里的智者提了个建议:每年腊月二十二祭灶。该提议经投票表决,全票通过,规矩这就定下了。

  说完了偃师市扒头村的习俗,再来说说偃师市姬家村的习俗。我市其他地方的灶王爷,一般被供在厨房里,可姬家村修了座灶王爷庙,村民们不是在家里祭灶,而是到庙里祭灶。

  话说当年乾隆皇帝游罢中岳返回洛阳,路遇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站在路边,拱手相送。乾隆见他年迈苍老,步履蹒跚,就劝他回去。那老者点头微笑,口称“谢万岁”,霎时不见踪影。乾隆觉得奇怪,仔细回想这位老者的音容笑貌,才想起他竟是灶王爷!为纪念此事,乾隆命人在当地修建了灶王爷庙。打那以后,村中人便到庙中祭灶。

  不管在哪儿祭灶、何时祭灶,表达的都是老百姓对生活的美好祈愿。祭灶之后,诸神上天,百无禁忌。过去,家贫不能成礼者,多在此时嫁娶,谓之“乱岁”。现在,仍有很多人选择在年底成婚,不一定与贫困有关,主要是图个喜庆。

  “祭罢灶,大人小孩哈哈笑。女要花,儿要炮,老婆要顶手帕帽”。过完小年,便进入节前大采购时期了,人们不再节俭,想买啥买啥,想要啥要啥!只说吉利话,只道吉祥事,城里乡里,皆大欢喜。□ 本报记者 张丽娜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洛阳晚报(2007-01-08)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
网站首页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客户服务服务条款人才招聘会员注册站内公告免责声明意见反馈
Copyright© 2011 hnyingxiang.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路305号 邮编:450008
电话:0371-86663763 传真:0371-86663763 电子邮件:yxhenan163@163.com
豫ICP备11032303号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