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洛阳 >> 名人名家 >> 逸闻趣事 >> 浏览洛阳

《晋城清廉典范》视民如伤的程颢

2014/12/26 17:55:40 点击数: 【字体:

    程颢(1032年—1085年),字伯淳,河南洛阳人,北宋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理学奠基人。出生于官宦世家,自幼深受家学熏陶,勤奋好学,知识渊博。25岁时考中进士,历任官鄠县主簿、上元县主簿、泽州晋城县令、太子中允、监察御史等职。程颢在晋城任职三年,世人多以其重教兴学,创办“程颢书院”而熟悉,殊不知,他还是一位勤政廉洁、名声极佳的好官。他秉持儒家“仁者爱人、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心怀苍生,视民如伤,把儒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付诸于郡县治理实践,深得百姓爱戴。

    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33岁的程颢任晋城县令,这是他第一次出任地方长官,也是他一生主政地方的唯一经历。正是在这里,他开始有了施展才华,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抱负的机会和舞台。

    “立朝经济善初终,理学真诠百世功。小试牛刀晋城邑,弦歌流衍溯遗风。”陈廷敬之孙陈名俭这首七言绝句,高度概括和评价了程颢对晋城文化教育发展的巨大贡献和深刻影响。

    赵匡胤建立宋朝百年之后,晋城逐步从战乱中恢复了元气,经济日渐繁荣,程颢来晋城时,正值鼎盛发达时期,一个县所纳商税占泽州府各县总税的2/3,居山西前列。但文化却极其落后,人们重武轻文,不喜儒术,上百年间,竟然无一人能在科举中脱颖而出。针对这种现状,程颢上任伊始,就把兴教办学作为其施政理念,以“兴起斯文”为己任,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进。一是乡乡建校,使“诸乡有校”。三年内,建起了72所乡校和数十所社学。二是择优录取,因材施教。针对生员的分布及文化程度的高低,乡校、社学及重点学校分别录取,择其优异,为置学舍粮具,聚而教之。三是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对教师进行严格的考核,“教者不善,则为易置”,对不称职者,及时进行撤换。四是亲自示范,言传身教。繁忙的公务之余,亲自登台授课,儿童所读书,亲为正句读。五是营造重视教育的浓厚社会氛围。程颢“暇时亲至,召父老而与之语”,还经常进行督促检查,“朝夕督厉,诱进学者”。

    经过他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全县上下,从官到民,形成了崇学重教的良好社会风尚,促进了晋城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造就了一批又一批人才。元丰年间,时任河东提点刑狱兼提举义勇保甲的黄廉,诗曰:“河东人物气劲豪,泽州学者如牛毛。”“迩来习俗益迁善,家家门户争相高。驱儿市上买书读,宁使田间禾不薅。”程颢进行文化思想启蒙,倡导崇文重儒的风气更是影响了晋城数百年,从金元到明清,历代造就了李俊民、郝经、贾鲁、王国光、陈廷敬等一大批政治、经济、文化人才。

    除了重教兴学外,程颢作为一位理学宗师、政治活动家,十分注重修身养性、廉洁自律,把“以民为本”“以政为德”等思想贯穿于施政的各个方面,在晋城期间,关心人民疾苦,采取了减轻百姓赋税的措施,留下许多佳话。比如,当时宋朝政府有一种科买制度,也就是每年都给地方下达有征购任务。每当征购任务一来,必然物价飞涨。这时,老百姓必须用高价买进,再以低价卖给官府,百姓苦不堪言。为缓和这种情况,程颢揣度朝廷征购所需数量,让富裕人家预先储备当年上面所需之物,到征收时再让其合理定价卖出。这样富家可取得一倍左右的利息,而乡民的负担也比过去减轻一半以上。又如,晋城县所收粮赋,每年照例要送至边疆,但是道路遥远,运输不便。如若在近处买进,则价格昂贵。为解决这一问题,程颢选择了一些信得过的大户,令其预先在边地郡县采购粮食,这样就大大节省了运费,减轻了百姓的负担。程颢注重济贫帮困,遇到灾荒时节,他把县金库里的钱暂借给困难户,使群众自救,渡过难关。当上面负责督察的官员过问时,就告诉人家说:“这些钱县令已派了用场,但不是进了自己口袋,请你不要追究”。他还按照各户家产的多寡,合理调整差役制度,实现了合理负担。

    程颢在晋城的德政故事还有很多。他重视对民众的日常教化,“民有事至邑者,必告以孝悌忠信。入所以事父兄,出所以事长上”。加强社会管理,“度乡村远近为伍保”。劝导邻里之间互相帮助,“使之力役相助,患难相恤”,使“奸伪无所容”,杜绝了社会治安中的不稳定因素。对鳏寡孤独、残疾之人,亦给予关怀,“凡孤茕残废者,责之亲戚乡党,使无所失”。甚至对过路之人,生病之人,亦多过问,使“行旅出于其途者,疾病皆有所养”。

    程颢在廉政方面,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曾做诗云:“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他把“视民如伤”作为座右铭,并常常对照检查,自叹“常愧对此四字”。正因为他能够自觉坚持严于律己,人品正,官品正,他的属下都能够守法奉公。

    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程颢在晋城任职期满,调往京城开封任职。听到他要走的消息以后,成千上万的老百姓,扶老携幼,前来送行。“民哭声振野,沿街设香案、摆贡品,夹道相送,牵衣顿足者不计其数。”后人在城中建起明道先生祠,以“观先生之容,诵先生之书,行先生之行”。后经演变,留下了今天的“程颢书院”。

    古人云:“郡县治,天下安”。由于程颢按照仁政原则,施行恰当的施政措施,不仅当时惠及百姓,深受拥戴,而且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历代效法的榜样。程颢去世二百多年后,有个叫熊禾的人写下《与程县尹》一诗,表达对程颢的尊崇:

    我思程伯子,试令晋城邑。

    岂弟父母人,一念诚恳恻。

    存心民必济,正己吏自格。

    虽然一邑小,允矣天下式。□晋宣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太行日报(2014-12-21)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