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洛阳 >> 新闻资讯 >> 浏览洛阳

鱼龙百戏闹元宵——趣话洛阳百戏

2014/2/17 16:09:53 点击数: 【字体:

鱼龙百戏闹元宵——趣话洛阳百戏

百戏闹春瓷盘(清) 李万绘 摄

    百戏,又称鱼龙百戏,是古代杂技、歌舞及民间各种音乐技艺的总称。元宵节演出百戏之俗,起源于东汉时期。从那时起,每到正月十五,热闹生动、绚丽多姿、神奇迷幻的洛阳百戏,为节日增添了祥和的欢乐气氛。“鱼龙百戏闹元宵”,这是千年传承的洛阳重要民俗,也引导了感性、自由、清新的洛阳乐舞风尚。

    1 汉宫春节演百戏

    民间百戏和宫廷乐舞同源于原始歌舞。《尚书》所记尧舜禹时,“鸟兽翔舞”“百兽率舞”就是百戏表演的雏形。建都于偃师二里头一带的夏朝末年君主夏桀,招集倡优、侏儒,表演奇伟之戏,这是最早的宫廷百戏表演。

    到东汉时,皇帝在正月里举行朝会、大演百戏成为重要活动。春节的起源比较早,但到西汉武帝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以后,才将每年的正月初一定为春节,相沿至今。而宫廷百戏演出,是从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开始的。

    当年正月初一,东汉光武帝剿灭了割据巴蜀的公孙述集团,实现了天下一统,于是大会群臣于洛阳北宫德阳殿。德阳殿,台阶高3丈,纹石做坛,白玉砌阶,黄金铸柱,梁镶青翡,引洛水注于殿下,时称“珠帘玉户如桂宫”。德阳殿南北宽7丈、东西长37丈4尺,可容纳1万多人。

    当天,东汉光武帝大封功臣365人为侯,接着举行大型宴会,上演百戏。在乐曲声中,演出开始,有角力的、走索的、骑射的、玩魔术的、耍车技的,还有展示珍禽异兽的。节目之多,场面之大,技巧之高,实属空前。此后,每年春节在德阳宫举行朝会和宴乐活动成为重要礼仪。

    东汉明帝在建白马寺的同时,又取长安飞帘、铜马移洛阳西门外,置平乐观,这是一个大型皇家园林。此后,百戏的演出在平乐观举行,演出活动从正月初一改为元宵节前后举行,持续数天。元宵赏灯之俗也起源于此时,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挂灯。赏灯活动与百戏演出同时进行,使元宵节逐渐形成民间的盛大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洛阳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2 东都百戏惊天下

    魏晋时期,洛阳百戏不断发展,春节陈演百戏也是重要朝仪。魏明帝曹叡(ruì)对百戏十分重视,他效仿平乐观建造了总章观,以备元宵节百戏演出。北魏时,百戏演出已不仅仅限于元宵节前后,每到重要节日都有百戏演出,各寺庙成为百戏演出的重要场所。由于有大量西域艺人的加入,演出内容更加丰富。

    隋唐时期,洛阳百戏的演出达到鼎盛。隋炀帝杨广喜歌舞,爱百戏。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元宵节,他诏令全国各地的演员到洛阳会演,款待来朝拜的各国宾客。这次演出规模空前,场面宏大,陪杨广看戏的突厥国单于染干为之“大骇”。之后,演出规模越来越大,每逢正月万国来朝,宾客都要住上15日,观看元宵节百戏盛会。演出时,从端门外到建国门外,绵延七八里长,列为戏场,百官起棚夹路,通宵观赏。演员们一个个衣锦饰绣,装扮华美,阵容超过3万人,为置办演出服饰竟用空了东都洛阳和西京长安的缯(zēng)锦。这种超大规模的演出,在世界戏剧演出史上实属罕见。

    唐高宗、武则天迁都洛阳后,在每年元宵节前后都要举行大酺(pú),即大宴群臣并举行百戏演出。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的杨炯《奉和上元酺宴应诏》:“百戏骋鱼龙,千门壮宫殿。”陈子昂《洛城观酺应制》:“云风休征满,鱼龙杂戏来。”写的都是元宵节百戏演出的情景。

    开元年间的元宵节,唐玄宗也经常在洛阳城南举行大酺,宰相张说《东都酺宴》说:“合宴千官入,分曹百戏呈。”有王大娘者,善于舞长竿,当时观戏的刘宴赋诗道:“楼前百戏竞争新,唯有长竿妙入神。谁谓绮罗翻有力,犹自嫌轻更著人。”

    3 百戏纷呈舞春风

    除皇家的百戏演出外,唐代洛阳寺院的百戏也十分丰富,除跳丸、吞刀、吐火、旋盘、筋斗等杂技外,还包括《五方狮子》《旱税》等歌舞戏以及参军戏、杂剧等民间新兴的艺术形式。随着歌舞戏与参军戏的发展,初期的戏曲已在形成中。

    后唐庄宗李存勖(xù)酷爱戏曲,喜与伶人为伍,自己也能粉墨登场。在他的倡导下,当时洛阳的杂剧演出非常红火。元宵节之时,宫中盛演百戏以贺岁,正如时任工部侍郎的和凝诗云:“坐定两军呈百戏,乐臣低折贺升平。”

    北宋时,除元宵节演百戏外,牡丹花开时是另一个百戏演出高峰。每到牡丹花期,买花、赏花成风。为适应人们赏花、买花之需要,牡丹花市也应运而生。花市上除花的交易外,还有为这个市场服务的饮食业及各种杂技百戏。

    金元时期,起源于百戏的杂剧,成为重要表演艺术。当时的洛阳出现了两位作曲家,即姚燧(suì)、姚守中。明清民国时期,洛阳杂剧表演异彩纷呈,从中产生了豫西调、曲剧两个地方剧种。春节期间看大戏,成为一种重要民俗。

    4 且看百戏发新枝

    地方戏剧的兴起,并未造成百戏的消失,它以民间乐舞的形式代代传承。洛阳的民间乐舞种类很多,地方特色突出,可以称为汉唐百戏的“活化石”。这些乐舞,在元宵节期间都有表演。

    传世的“百戏闹春瓷盘”是晚清洛阳民窑瓷器,盘中绘制了清末洛阳元宵节期间表演“龙马舞高装”的场面。此乐舞已失传,但洛阳目前的“高装”、狮舞、竹马舞等民间乐舞艺术,与这个瓷画所展示的形象有历史联系。

    近年,每年元宵节,参与、观看“高装”表演都是嵩县农民过节的一件大事。这种艺术,在洛宁等县被称为“垛子”,在洛阳市郊被称为“挠阁”。“高装”属民间造型艺术,因抬的垛子高大(最高达8米)、人物均化装表演而得名。其行当有生、旦、丑等,分6垛,可扮演八仙过海、哪吒闹海、天女散花等戏剧场面,加上铜乐队,气势雄伟。

    狮舞是一种最常见的洛阳民间乐舞,属于武狮子,动作粗犷豪放,以大里王狮子舞、军屯狮子舞最有名。狮子舞的配乐主要是打击乐,表演内容有猛狮下山、狮子抢绣球、上高架、爬绳等。

    竹马舞、旱船舞也是一种常见的民间艺术。竹马、旱船是道具,用竹篾扎成马、船的形状,然后裱糊上彩色的纸,最后加以装饰制作而成。节日里,演员把竹马、旱船吊扎在腰间,表演骑马、驾船的动作。宜阳县张坞镇苏羊村的竹马舞很有特色,可舞出“十字梅”“九盏灯”等阵法。

    为弘扬古老的百戏艺术,2011年元宵节前后,洛阳歌剧院演出近百场百戏剧《洛神》,这部由洛阳艺术界创作、演出的剧目,将杂技、魔术、舞蹈、武术等与现代艺术巧妙地结合,塑造了洛神的新形象,是一次新的艺术尝试。洛阳百戏资源丰富,要将其发展成一个大的产业,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洛阳晚报(2014-02-17)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