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直呼老子的名字,并不一定是受了西洋教育的影响。这种做派古已有之,在中国虽非主流,却也不是稀罕事儿。
司马懿对待子女的态度便有此风。
在三国史中,司马懿是个不可忽略的人物。此人谋略很深,不逊于诸葛亮,辅佐曹操父子打江山,功不可没。然而,曹操始终对司马懿不太放心,觉得他有“狼顾之相”:扭头时身子不动、头向后,据说这样的人狼心狗肺,最善谋权篡位。
奈何司马懿太会伪装,人前人后皆是忠君爱国的模样,曹氏父子虽然怀疑,但抓不到他的把柄。后来司马懿不想装了,主动脱下“羊皮”,露出狼性,发动高平陵政变,控制了洛阳城。
司马懿称霸洛阳时,年已七旬。有人据此封他为“表演大师”“潜伏大师”——装了大半辈子,不简单啊!
若是研究过司马懿如何教育子女,就见怪不怪了。
与司马懿同时期的伟大父亲们,习惯教子女戒骄戒躁、勤俭节约,司马懿基本上不来这一套。他也不把自己的人生经验当成教科书,强行灌输给子女。他只是让司马师、司马昭等人好好看着、听着:看看你爹我怎么为人处世,怎么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
史载,司马懿的几个儿子跟了父亲数十年,基本上不曾献计献策,只是安静地站在一旁,深入体会老爹的厉害。
不打,不骂,不念叨,不命令,你觉得爹做得好你就学,父子平等,宛如哥们儿。
到了儿子40岁时,司马懿说:决定你们前途命运的时候到了,你们放手去干吧!
这是真正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使用者需对自身有充分的认知和自信;这种方法不见得人人适用,然而一旦用得好,则事半功倍。“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抛却道德是非,司马懿的儿子确实有出息。
不少人都会哼两句《沙家浜》。此戏的主要剧作者汪曾祺,写过一篇文章,说他爹与他的关系很出格:“我十七岁时初恋,暑假在家写情书,他在一旁瞎出主意。……他喝酒,给我也倒一杯。抽烟,一次抽出两根,他一根我一根。他还总是先给我点上火。”字里行间,满是对哥们儿式老爹的钦佩。
汪曾祺赞成父子间没大没小,认为父母应对孩子“闻而不问”:了解但不干涉,尊重子女的选择;若是父母叫人敬畏、子女规规矩矩,则显得很没意思。
不管你认不认同,这样的老爹确实有点儿意思。(原标题:“这个老爹有一套”之司马懿 多年父子成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