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洛阳 >> 新闻资讯 >> 浏览洛阳

“远去的村落”之矬李村(下) 被记忆与被遗忘的

2013/11/6 10:52:24 点击数: 【字体:


    龙和小区的寿星们,时常会跟晚辈讲过去的故事。那时候,他们还住在矬李村。

    农闲时节,男人担起货挑子游乡叫卖,女人在家做饭洗衣、纺线织布。当时没那么多成衣店,有钱人家扯两匹布,找裁缝量体裁衣,多数家庭则靠女人的一双巧手纺线织布、自给自足。因此,矬李村人选媳妇儿的标准便是“一等针线,二等茶饭”。

    早年,矬李村有个大水坑。寒冬腊月,男人用长柄勺砸个冰窟窿,挖些黑塘泥堆在坑边,女人将黑塘泥摊在白布上,将布染成灰黑色,这叫“坑布”。后来,村里有了染坊,才有了颜色更为丰富的花布。

    女人织布常留一个布头,将布头的一端掰成“穗儿头”,酷似狮子毛;将之缀上铜铃,缝在孩子们的裤子上,便成了“狮子裤”。孩子们跑起来丁零作响,热闹欢愉。

    巧妇善于调剂生活。缺粮的年月,她们只在农忙季节或逢年过节,用玉米面蒸些黄面馍;平日早晚两顿红薯汤,汤里搅些黄面,便很过得去了。

    红薯面烙馍泡杂肝儿汤(牛、羊杂碎汤),是挑担人的美食。挑担人三五结伴,歇脚时擦着汗水,念起“下一站,韩城,喝杂肝儿汤”,仿佛就有了百倍的力气。

    不挑担的男人,有以打铁或做木工、泥瓦活儿养家糊口的。矬李村的匠作手艺行一度享誉洛南,李家镰刀、胡家锄、霍家钢锨等都是名牌产品;既会盖房又会做木工活儿的匠人广受欢迎。

    矬李村人盖房子、做家具从不请外来匠人。本村匠人把人情看得比金钱更重,如遇乡亲邀请,必一口答应,分文不取,只求管饭,哪怕为此耽误了外出挣钱也无怨言。

    新中国成立后,村里陆续办起了砖瓦窑厂、石磨加工厂、服装加工厂等,村民生活大为改善,旧习俗渐渐改变。

    有什么不会变呢?就连矬李村这个村名都曾被唤作驼岭邨(村)呢!相传盛唐时期,武则天在东都洛阳大建寺院,曾在矬李村东北方向建了一座驼岭寺,有僧众数百人,香火鼎盛,可惜明末被毁于大火。

    至于驼岭邨、驼岭寺,究竟是村以寺命名,还是寺以村命名,已无深究的必要。既然连矬李村都已不存在了,这些细节索性都忘了吧,留住记忆里的温情,足矣。□记者 张丽娜(原标题:“远去的村落”之矬李村(下) 被记忆与被遗忘的)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洛阳晚报(2013-11-06)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