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洛阳 >> 新闻资讯 >> 浏览洛阳

北宋贡瓷出寿安——漫谈宜阳官窑

2013/12/10 11:50:19 点击数: 【字体:

北宋贡瓷出寿安——漫谈宜阳官窑

宜阳窑青瓷碗(北宋) 马宜洛 摄
 
    核心提示

    洛阳是北宋瓷器生产中心之一,《元丰九域志》载,“西京洛阳瓷器为贡品”,而洛阳的瓷器作坊主要在寿安县(今宜阳县),目前发现的宜阳二里庙窑址、宜阳西街窑址均为官窑。宜阳窑以烧青瓷为主,兼烧白瓷、白底黑花瓷、黑瓷、黄瓷等。宜阳窑所产器物,除一部分光素无纹外,刻花和印花的占绝大多数,为汝瓷系列,兼有耀州瓷特点,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    寿安山下两窑址

    宜阳寿安山以锦屏山为主峰,这里风光秀美,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寿安山正是生产瓷器的理想之所。

    北宋《元丰九域志》载,“西京洛阳瓷器为贡品”。《宋史·地理志》载,“河南府贡瓷器”。而河南府(今洛阳)的瓷器作坊主要在宜阳。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十一载,司马光在洛阳十五年中,“多游寿安山,买瓷窑畔为休息之地”,寿安山在宋代寿安县。司马光为了旅游方便在瓷窑旁边买地筑屋,可见宜阳瓷窑在寿安山附近,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地方。

    目前在宜阳县发现两个区域的宋代瓷窑遗址,即二里庙宋代瓷窑遗址和宜阳西街宋代瓷窑遗址。二里庙宋代瓷窑遗址位于宜阳县城关镇二里庙村一带,以烧青瓷为主,兼烧白瓷、白底黑花瓷、黑瓷、黄瓷等,是研究宋代汝瓷的重要窑口之一。遗址共4处:二里庙村北1处,面积约400平方米;二里庙村偏东1处,面积约400平方米;红窑村北1处,面积约600平方米;马底村北1处,面积约400平方米。

    宜阳西街窑位于宜阳县城内西街。1977年,河南省文物工作队调查宜阳二里庙宋代瓷窑发现,宜阳县城西街有窑址1处。因当地建房,1985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窑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现有窑炉、作坊等遗迹,出土了一大批瓷片和窑具。西街窑与二里庙窑烧制品种基本相同,主要生产白釉瓷、黑釉瓷和青釉瓷。这里的青釉瓷施釉稍厚,模印有花卉装饰,构图优美。

    乾隆《宜阳县志》载:“德应侯庙在县西二里,宋熙宁感德军守臣以水旱祷应状闻,治庙封侯爵享祀。崇宁末年重复修,今废无考,一在半壁山。”德应侯是北方瓷窑供奉的窑神,宋神宗熙宁年间(公元1068年至公元1077年),驻扎在耀州的感德军节度使请求将窑神封为德应侯,得到神宗同意,于是宜阳建德应侯庙,因此此窑烧瓷在熙宁之前。该庙在宋徽宗崇宁末年(公元1106年)又重修,说明这两个窑区的制瓷业一直延续到北宋末年。德应侯庙经历代重修,至今仍存,民众又称其为祖师庙。

    乾隆《宜阳县志》载,另一个德应侯庙在半壁山,该山是鹿蹄山的主峰,因为德应侯庙一般修在瓷窑附近,说明半壁山也是一处窑址。目前,半壁山窑址尚未发现。

    2    宜阳瓷窑为官窑

    宜阳西街窑出土的白瓷碗底部印有“酒”字,黑瓷瓶的腹部刻有“京西转运判官、贡奉酒□□□”铭款,与“酒”字有关。前者是专用饮酒器,后者为用于盛放贡酒的贡瓷。

    “路”是北宋为征收赋税、转运漕粮而设的行政区域,初设十五路,后增设为十八路、二十三路。以洛阳为治所(古代指地方政权的政府驻地所在,包括省治、府治、州治、县治等)的京西路范围很大,基本包括今京广铁路以西、长江以北的河南、湖北等地。京西路设转运使、副使、判官等行政官员。从“京西转运判官、贡奉酒□□□”的铭款来看,宜阳窑为宋代官窑,官窑是指由朝廷直接掌管,专烧宫廷用器的窑场。

    作为北宋官窑,其瓷器质量上乘。1978年在二里庙窑址中出土了一件白釉黑花瓶,高22厘米,口径65厘米;口呈喇叭形,细长颈,下腹外鼓,平底,通体施白釉;绘黑花,颈下至腹肩绘带纹,腹围绘花卉纹,腹下部绘一道带纹,是研究宜阳官窑瓷器的珍贵标本。

    除这件白釉黑花瓶外,还有两件宜阳官窑标准器。1970年在董王庄乡洞子沟村收集的白釉黑梅花瓶,瓶高44厘米,腹径17厘米,底径10.5厘米。该花瓶小口、短颈、丰肩口沿剖面呈三角形;上腹略鼓,下腹渐收,小平底;外部通体白釉,绘黑彩,白颈到底绘有三通粗细协调的带纹;瓶身上部绘缠枝纹,中部绘鸳鸯戏水及牡丹花卉纹,下部绘大芭蕉纹。1976年在城关镇收集的琥珀斑天目瓷碗,高7厘米,直径12厘米,底径4厘米,这两件器物与二里庙窑址瓷器标本工艺相同,证明其为该窑产品。

    3    官窑选址非偶然

    官窑选址有多方面考虑,其一是在京畿附近,其二是交通便利,其三是瓷土优良,其四是有历代传承的陶瓷制作工艺。而这四个条件,宜阳全部具备。

    宜阳地处西京洛阳近畿,距东京开封不远,通过洛河和大运河可直达两京。制贡瓷必用优质瓷土和釉土,瓷土主要成分是高岭土和化妆土,并含有长石、石英石和莫来石;釉土以石英、长石、硼砂、黏土等为原料,磨成粉末,加水调制而成,是涂敷在泥土制品外部的一种玻璃质化合物。而宜阳鹿蹄山、锦屏山一带有大量优质瓷土和釉土。

    更重要的是宜阳有历史悠久的陶瓷史。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已有丰富的陶文化。宜阳境内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众多,出土了大量陶器。例如,张午乡苏羊村的苏羊遗址,其中遗物有红陶钵、缸、鼎、小口尖底瓶、壶、器座、器盖、盆、线轮等;彩陶有盆、钵缸;黑陶有豆、杯、小口高颈罐等;主要纹饰有绳纹、兰纹、划纹、附加堆纹。

    从西汉到五代,宜阳陶瓷业一直很发达。1979年在韩城镇仁厚村出土的唐三彩瓶,高领口绿釉,釉彩下流成条状,长短参差不一,平底、露胎,造型朴实,是实用器具。1978年在韩城镇福昌村出土的五代后梁陶制印模,板长25.5厘米,厚2厘米,近似方形,板正面刻武士牵马图,背面刻有“贞明四年七约二十四日耿家新雕制瓦印板一盒共家用之记”,说明唐五代时,宜阳陶瓷业已达到较高水平。

    4    宜阳贡瓷之特点

    学术界一般把宜阳窑所烧瓷器定为汝瓷系列,实际上恰恰相反,汝瓷属于宜阳窑系列。因为宜阳官窑的初始时间不晚于宋神宗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一直到宋徽宗时期,延续至少40年。而汝瓷的烧造时间仅从宋哲宗到宋徽宗约20年的时间。《坦斋笔衡》中载:“本朝以定州白瓷器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州为魁。”《格古要论》载:“汝窑器出汝州,宋时烧者淡青色,有蟹爪纹者真。”但汝窑并非局限于汝州,而是分布在邻近地区。之所以称汝窑,是因为由这个地方先烧,其工艺是宜阳窑之工艺。作为官窑,宜阳窑在宋哲宗、宋徽宗时期烧制的瓷器称为汝瓷也正常。正因为如此,学术界把宜阳窑称为汝瓷窑口。

    宜阳窑在制瓷工艺上,超过了以前南方所有的青瓷,它发挥了隋唐釉下刻、划和堆、雕工艺传统,又接受了南方越窑的釉色,借鉴了定窑的印花技术,同时还受到陕西铜川耀州窑的影响,采纳了支钉托烧的叠烧技法;集众家之长,创造了具有时代特征及印花青瓷的独特风格,成为中原地区的重要窑口之一,在中国古代陶瓷史上独树一帜。

    “工业兴,洛阳兴”。我们应当叫响“宜阳瓷”的品牌,把打造“宜阳瓷都”、建立宜阳瓷器产业集聚区作为今后宜阳工业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原标题:北宋贡瓷出寿安——漫谈宜阳官窑)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洛阳日报(2013-12-10)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