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洛阳 >> 传统文艺 >> 文艺知识 >> 浏览洛阳

河洛大鼓的百年传奇

2013/4/15 9:39:47 点击数: 【字体:

 
    有着100余年的生命的河洛大鼓却是那么短促,如风起于青苹之末,在即将掀起滔天巨浪时,忽然在一种外力的作用下,渐慢渐缓渐消渐停,让人担心突然间它就消亡了。
  
    一、河洛阳寻鼓
  

    五月的一个上午,我们来到偃师邙岭乡东蔡庄村陆四辈家,小院宽敞洁净。我们坐在陆家的房檐下,听四辈老人叙述河洛大鼓的前生今世。
  
    突然间,天昏地暗,大雨瓢泼。夏天的雨,来得快,去得急,吃碗面条的工夫,雨过天晴,小院又恢复了明亮和安静。老人说到兴处,开始往外搬桌子和椅子,并拿出月牙钢板、惊堂木。老人的儿子、陪同我们采访的偃师市文化馆办公室主任陆永成已经正襟危坐,拿起了坠胡,做好了开拉的架势。
  
    惊堂木“啪”地一响,唱书开始。老人开唱的是一段“书帽”《八十岁老公进花庭》:“八十岁老公进花庭,手扶着花枝泪盈盈。动问老公你哭啥来?他说那将人比花好伤情。人十岁好比花出土,人二十好比花挑荑儿,人三十好比花开放啊,四十岁好比花正红,五十岁好比花刚败,人六十好比花褪绒,七十岁好比花叶落,八十岁好比花怕风,九十岁好比那连根倒,那一百岁上就影无踪。”
  
    老人说得很投入,左手月牙钢板叮叮当当,右手击鼓缓疾有致。头,忽高忽低;眼,有睁有闭;眉,时蹙时展;身,乍动乍停。间或拿起桌上纸扇一挥、一抖、一展,加上陆永成忽如急风暴雨,忽如浅吟低唱的坠胡伴奏,千种思想、万般情态,在瞬间被演绎得纤毫毕现,惟妙惟肖。
  
    偃师新闻中心的李向阳搬了个小凳子,坐在了书桌前,像课堂上被老师迷住的小学生般全神贯注。我知道,这是他小时候曾经无数次历经过的场景。疏远了多少年后,今天四辈老人的一声鼓响,将他对河洛大鼓尘封许久的记忆敲醒,他无比神往。
  
    我和向阳,仅有的两个观众听得投入,听得动情。骤然间,像针刺了一般,我的心一惊,老人哪是在说书呢,他分明是在述说河洛大鼓的身世遭际啊!十岁、二十岁……八十岁,哪一句不是与河洛大鼓的兴衰过程丝丝相扣呢?想起刚到陆家四辈老人说的一句话:“现在的大鼓可是青黄不接了呀!”我不由发出一声叹息。
  
    河洛大鼓自上世纪初兴起于偃师,短短数年间,很快发展到四邻各县,巩县、登封、宜阳、孟津、新安、栾川……甚至跨省,渐成人们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一时间,河洛上下,邙山南北,鼓声咚咚,书声朗朗。而农闲时节、晚饭过后,搬个小凳子到街头、到麦场、到谁家的院子里听“说书”,曾是多少人幸福的记忆,至今说起来仍是眉飞色舞、如痴如醉。
  
    段炎、胡南方、吕禄、李富路、高廷章、张天倍、程文和、段介平、陆四辈、彭爱香、牛小枝……一个个说书人如星星般在河洛大地闪耀;《包公案》、《刘公案》、《鞭打芦花》、《刘秀喝麦仁》、《呼延庆打擂》、《三战猪头鬼》、《一柄短剑》、《平原枪声》……一曲曲书目在民间流传。
  
    河落大鼓从新中国成立到上世纪60年代初达到鼎盛,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受到各种各样娱乐形式的冲击,渐入低谷。到现在,城乡街头,已难觅它的身影,只是在某个与文化有关的节日里,或者在一些爱好者的撮合下,它才偶露峥嵘,勾起人们内心深处丝丝缕缕的回忆。
  
    作为河洛大鼓的发源地偃师的情况呢?陆永成算是比较有发言权的,他扳起指头算了一下,偃师现在还会说大鼓书的有10人左右,还进行表演的有七八人。
  
    发源地尚且如此,其他地方呢?进一步打听,不管是专业或是非专业人士,除了捡拾几段遥远的回忆,就是同陆四辈老人一样感慨和无奈。鼓声已逝,欲语先叹。
  
    她默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这是戴望舒《雨巷》中的句子,不知道为什么,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它们动不动就蹦进我的脑际,挥之不去。诗中的“她”不就是渐行渐远的河洛大鼓吗?“她”走得凄凉,走得无奈,走得让人心痛。而我们所做的,只有追赶,以期一睹并留下“她”即将飘逝的惊世容颜。

    长江后浪推前浪,病树前头万木春。当琴书因其致命的弱点逐渐淡出人的喜好时,河洛大鼓便义不容辞地承担了拯救的责任。琴声悠悠,鼓声铿锵,“鼓”碰“弦”开出了创新之花。
  
    二、鼓碰弦儿出“大鼓”
  
    河洛大鼓的初步形成,在1905年前后,发源地在偃师。
  
    河洛大鼓之前呢,大约1880年至1905年,偃师民间流行的曲艺品种是琴书。
  
    琴书,顾名思义,说书时有琴伴奏,除了扬琴、坠胡、四弦,还有八角鼓、铰子。一个琴书表演团体,一般有2至3人组成,有主唱,有伴奏,人各司一职甚至几职。
  
    琴书中的佼佼者,当数邙岭乡牛庄村的吉德声。他是清末举人,光绪年间上京赶考,不料名落孙山,自此心灰意懒,无意仕途,一门心思学琴唱书。因为有文化,悟性好,很快就大红大紫,人送外号“仙教琴”。
  
    这“仙教琴”的雅号,引出一段来历。吉德声赴考不中,回家途中,遇到一苏州落第举人。两人同病相怜,惺惺相惜,说话间就成了朋友。苏州乃评弹之乡,这位举人打得一手好扬琴,会唱不少琴书。受其感染,吉德声决意学唱琴书,感其赤诚,苏州举人毫不保留地传授。之后二人依依惜别,难舍难分。
  
    吉德声继续赶路,某晚借宿一小店。夜沉沉,人难眠,迷迷糊糊中,忽听屋棚上有琴音响起。睁眼看,棚上灯光明亮,一位白发老人肃然端坐,执槌打琴,琴音悠扬。琴旁立一个白面幼童,悉心倾听。吉德声想上棚请教,又怕唐突。举棋不定时,幼童嫣然一笑,飘然而下,手把手将老人的琴技传给了他。
  
    回家后吉德声反复揣摩练习店中所学,从此一鸣惊人,“仙教琴”名扬四方。
  
    琴书虽好,弱点致命,这致命的弱点就是唱腔拖沓。在偃师东蔡庄陆四辈老人家,我们听他唱出两句琴书:“日出东来还转东啊……劝人行善莫行凶啊……”两句唱词很有意思,但就是句尾的“啊”太拖沓,老人家摇头晃脑,抑抑扬扬,“啊”来“啊”去,足有一分多钟,听得人起急发躁。
  
    琴书渐失市场,这才有了河洛大鼓横空出世。
  
    河洛大鼓的开山祖师当推段炎、胡南方、吕禄。段、胡、吕同为偃师琴书艺人,长期交往中,三人情投意合,义结金兰。20世纪初,洛阳遭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中国民间工艺品网 2008年5月13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