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来源于祭祀。
戏剧的起源与古代祭祀有关,无论是欧洲的神院戏剧,还是东方的民族戏剧,起源都可追溯到古代的祭祀性歌舞。曲剧的前身是高跷戏,高跷戏的表演,往往夹裹于庙会社火表演队伍里,而民间社火之使命,首先是酬神,其次才是娱人。
譬如关林庙会唱戏,唱得最多的是关公戏,这是让关公看的,关公早被神化了,是民众最愿信赖的神。在“神”权支配人事的封建社会里,人们祈雨防火,消灾祈福,求子求财,都要依靠神明,求得神明的保佑,因而向神献戏也就成为一种风俗,这种戏就是酬神戏。酬神戏的要旨,是以敬神为正宗,人随神娱。
豫西风俗是:正月里唱“酬火神戏”,如今的老城华联商场上面,旧时有火神庙一座,正月里唱戏敬火神,一般都要唱上三天,日期基本是固定的,到了那几天,人们都来看戏。二月二,龙抬头,豫西各县普遍有龙王庙会,唱戏敬龙王,祈求龙王下雨,一年风调雨顺。九月十三日敬关公,要唱敬关公的戏,不但关林庙前的舞楼(戏楼)上要唱,老城山陕会馆和璐泽会馆也都唱关公戏,因在这两处会馆中,聚有大量山西商人,他们要祭祀他们的运城老乡关公。
旧时凡有城池,都有城隍庙,十月一日敬城隍,洛阳及属县都要唱戏敬城隍,洛阳城隍庙在如今西关东侧,唱戏时很热闹,连孟津人都跑过来看,因为除了唱戏之外,有时还有“城隍出巡”仪式,祭祀队伍抬着神像和香案游行,十分热闹。
十月十日,据说是牛王的生辰,要演戏敬牛王。牛王即牛神,乃农家敬奉的保护耕牛的神,因与农事有关,所以不敢怠慢,唱戏前焚香祷告,祈求牲畜兴旺,家里养有黄牛的农户,还要给牛喂上好的饲料。
酬神戏往往和庙会戏结合在一起,因为庙里都敬神,所以庙会戏的“酬神” 色彩浓。庙会戏的出资“东家”,一般是各县佛寺、神庙,其拥有一定数量的土地,平时土地出租的收入,除供僧道生活及其他开支外,每逢庙会时,拿出部分资金请戏班演戏。经济富裕的寺庙,甚至请两个以上戏班唱“对台戏”,观众可以免费观看。譬如宜阳县灵山寺、福昌阁、光武庙,都唱酬神戏。
也有各村镇神社自己出资的,一般都提前准备,联系好了剧团,列出剧目及戏单。豫西规矩是:为关公唱的酬神戏,只准演《过五关》、《古城会》,旨在表现关公之神勇;不准演《走麦城》,不能损害关公形象。奶奶庙必须演一场《麒麟送子》,彰显此神送子之美德。
酬神戏一般演三日。第一日上午先唱“早三出”,大都演《全家福》、《天官赐福》、《仙姬送子》,表达祝福喜悦,体现吉祥美意。届时,台上演员演戏,声腔阵阵;台下烧香磕头,香烟袅袅,尽显酬神氛围。
与敬畏神灵有关的还有“破台戏”,所谓破台戏,即新戏台建成之初演的第一场戏。《今乐考证》上记载: “初建戏台,开锣第一日前夕,跳鬼神,在午夜,伴以小锣、堂鼓,杀鸡滴血。取鸡头连同破台符钉于台之正中,彩绸裹鸡首,放鞭炮,撒五谷。”破台戏的主要活动,一般在演出前头一天举行,大多于头天晚上午夜前后举行破台仪式。
主要形式是跳神鬼之舞,跳完之后,杀鸡取血,洒于戏台,并将鸡头用彩绸包裹,与破台符钉于戏台正中,然后放鞭炮,撒五谷杂粮——民间认为,经过破台仪式的戏台坚固无邪,对台主和戏班都能消灾避邪。演破台戏的戏价比其他戏要高。
掂着公鸡上台洒血的是唱花脸的演员:在舞台上转几圈,唱几句专题戏。栾川除了洒鸡血外,还要用土炮或猎枪,将戏台明柱所悬的两盏油灯打灭,谓之“打虎眼”,再用竹竿把两边房檐瓦各敲碎两个,谓之“打掉虎牙”,因民间认为“戏台是只虎,不破台打虎,有凶事”。其实破台戏主要是为剧团做功课的,因艺人们特别怕出事,死在舞台上的演员本也是有的,所以特别重视破台戏。
破台戏一般唱《敬德打虎》,或者唱《武松打虎》,这类戏俗称“打虎戏”,总之要杀杀新戏台的凶气,好让艺人们安安生生唱戏,若因其他原因唱不成破台戏,可以变通一下,只贴符,烧香表,放鞭炮,名曰“借台”,也可稍慰艺人。(记者 孙钦良)【原标题:“酬神戏”与“破台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