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洛阳 >> 当代洛阳 >> 展示我家乡 >> 浏览洛阳

柏峪:深山秀色人未识

2015/3/25 17:02:07 点击数: 【字体:

柏峪:深山秀色人未识

云雾缭绕的柏峪沟

 
    (偃师网  郭娇阳 李向阳 王祝鹏 文/图) 偃师市府店镇的柏峪村,一向以风景秀丽闻名遐迩。但前些年因交通闭塞、经济落后,有门路的村民纷纷外迁。今年以来,柏峪村外迁的村民竟然回迁40多人。为什么外迁?为什么又回迁?带着诸多疑问,我们来到了柏峪村。

    初到柏峪:恍然时光倒转
 
    柏峪,因村边的沟谷长满柏树而得名。柏峪位于偃师市佛光山区东部,万安山香炉峰下,与少林寺一山之隔,东南两面与登封接壤。这个群山环抱,沟幽谷深的山村,曾为豫西抗日根据地一部分,是偃师的老区村。进村的道路依山势而建,路边的树长得葱绿。   
        
    走到村边,地里的高高的麦秸垛,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咦,这是啥?麦秸垛!”年轻记者的自问自答,惹得大家哈哈大笑。顺着沟往里看,一路上有四五个麦秸垛,高矮胖瘦各异,煞是可爱。麦秸垛是乡村的符号,是乡村的美人痣。过去,在描绘乡村的图画上很常见,但现在平原上已没有踪影,没想到在柏峪却见到了。加上古朴的石头房子,仿佛进了时空隧道,一下回到20年前。
  
    正在路边干活的乔振甫大伯过来搭腔,问明来意,乔大伯笑着说:“人迁出去,恐怕跟住的偏,出路难、吃水难有关系;至于迁回来,恁(音nén,方言,同您)还是到村里多问问老百姓吧。”
 
    肩挑背扛:“神泉”上了山
 
    村民苏清朝40多岁,家住柏峪村堂前自然村。他的家坐东朝西,临着大路,红门白墙,煞是好看。推门而入,新修缮的临街大屋和北面的厦子格外显眼,天井院南边种的是西红柿和豆角。院里一条不宽的砖铺甬(方言读迎)路,上房两间是两间砖瓦房,年数久了,红砖变成了黑色,前新后旧的对比略显强烈。苏清朝说,新房子都是打工赚钱盖的,村里的青壮年农闲就出去打工。 
  
    他家的自来水管就在院里,离地不高。打开水龙头,清冽的泉水喷涌而出。水管尚新,还泛着银光。“这水管是新走的。前年,村里新修了蓄水池和水管,趁着把家里的水管也走了一遍。”苏清朝说。“俺村吃水全靠村北的一眼泉,前几年村里自来水管道老化得不行了,老漏水,五六百人吃不上水。能重新吃上好水,多亏了苏彦亭。”
    
    2012年3月,在新任村主任苏彦亭带动下,村里启动饮水改建工程,在山顶重修了蓄水池,在河边“神泉”上重修泵房、输水管道。
  
    因为蓄水池离地面三四百米,上山只有一条“放羊人”走的小道,崎岖难行,建筑材料根本运不上去,村里的青壮年组成了三、四十人的“扁担队”运建筑材料,苏清朝是其中的一员。“这个池子可是纯手工,俺们用肩膀一担一担挑出来的。”苏大哥笑着说,“为了修这个池子,不少村民运材料一天要跑几百趟。那时候上山,半个月走烂一双鞋都不是啥稀罕事儿。”修水池干了两三个月,柏峪人硬是把数百吨的水泥、砖块、石子、沙子、管道一担一担地挑上了山,五六百口人终于重新吃上了自来水。
  
    说着,苏清朝引着我们去看村里的水源地——“神泉”。“神泉”在堂前村北的小河边。据说,“神泉”甘甜清冽,一年四季不干涸,含有丰富的矿物质。走下河边羊肠小道,往河对面看去,一座灰色小房子连接一条胳膊粗细的铁管:“这就是往南边的山顶蓄水池送水的管子,池子相当于水塔,再通过管道往各家引水。”
       
    苏清朝说:“没水吃的日子不好过。‘神泉’上边有个庙,但过去柏峪人守着‘神泉’吃水还难。现在靠人的努力,大家吃上甘泉水。”
 
    修路热情:穷村村民捐款10万元
 
    顺着苏清朝的指引,我们来到了村委会。村委会和村小学共用一个院子,这里是山间难得的两块平地,台阶上边是学校的教室,下面为村委会、村集体卫生室和学校操场。村委会像个大教室,摆着一排排桌子,这就是具有山村的特点“多功能”活动室。一群老人(后来知道都是村三委委员),正和苏彦亭讨论事情。
  
    苏彦亭是个三十多岁精干的年轻人。他告诉我们,他刚从市里赶回来,洛阳市交通局和偃师交通局已经对柏峪村通往207出村道路立项,不久,路面硬化工程就可以开工。
  
    在场的老人高兴地对我们说:“修通到207国道的出村路,是俺村人世世代代的梦想!修这条路,苏村长可出大力了!”提起修路,大家七嘴八舌地说开了。  
  
    柏峪村居于群山之中,出行不便,到府店镇上去要经佛光村绕行15公里。山货外运难,盖房子运料难,娶媳妇遇到邻村路上堆沙石,想晌午赶到家举行婚礼都难。路难行,柏峪的姑娘往外嫁,小伙子娶完媳妇往外迁。村子与大山北边的207国道边的参驾店村,直线距离只有4公里,但是乡村们只有年年望山兴叹!
  
    2013年春节刚过,正月初六(2月15日),漫天大雪,是全村老少为修路集资的日子。
    
     “老伯,你也来啦!”见到76岁苏永善,大家都感到有些吃惊。他是村里的低保户,常年有病吃药,除了种地,就靠编荆拍子维持生活。“村里要修路,俺也得出一份力!”苏大爷说着将400元投到了捐款箱。苏彦亭事先听说了老人要捐款的事,他怕老人作难,就偷偷给老人备了钱,还没来及给,谁知老伯取出了几个月的低保,来捐款了。
       
    苏大爷的400元,在城里人可能就是一件衣服,一双鞋,但对于他来说,那是半个月的药费!还有一个靠编荆拍生活的老人叫刘振图,家里有个残疾老妻,也捐款数百元。这一次筹资,柏峪这个穷村,全村老少竟然捐款近10万元,其中一位常年在外的企业家,也回村捐款1万元。修路的启动资金就这样到位了。
       
    看着全村老少捐的钱,苏彦亭心里沉甸甸的:“办不好这事,我咋有脸见村里人!”2013年6月26日,伴随着大型机械的轰鸣声,柏峪村通向207国道的出山公路正式动工。
 
    愚公新传:4个老人和一条路
 

    “林州人战天斗地开凿红旗渠,这路就是俺柏峪修出的‘红旗路’。”刘松木,70多岁,柏峪村监理会成员,一步一步看着新路“成长”的大家长。
        
    2013年6月26日开始,挖掘机当先锋,柏峪村每天按组出工,以村民组为单位以车轮战轮流上路修筑,村民车推肩扛运石头,垒石堰,砌路基。刘松木、杨永安、乔九化、乔定宇,村里4位年近花甲的老人都是村里三委委员,自工程开始,他们就成了工地上的“老掌柜”,进行监工和协调。“为了修好这条路,俺们4个病了一轮,前前后后都住了医院。”生病时候,他们往往一拖再拖,刘松木两次发烧,在村卫生所打着点滴,还坚持上工地。去年11月,路修到了参驾店,剩下一小段,大家都想着赶工,晚上干到三点多钟。谁知,乔九化突然开始流鼻血,“啥止血的方法都用了,血还是止不住,把我吓坏了!最后只好把他送到县医院。”想想当晚的情景,刘松木真有点后怕。经过一周住院治疗,乔九化又出现在工地上。   
        
    为了修通公路,村民和施工队一同干活,克服令常人难以想像的种种困难,一下下凿开了陡峭且到处布满石灰岩的庙岭山,高标准加宽、加固了路基。多少个施工的紧急时刻,都能见到这4位“大家长”的身影。
        
    历时110天,挖掘土石20000多立方,投工2000多个,全长4000米路基终于贯通了。众志成城,劈山开路,柏峪人的梦想实现了!
  
    柏峪五沟:长满传说的风景区
 
    “柏峪村风景秀丽,景点传说多得很。”一位村民自豪地说,“我说不上来,我给你找一个能说的马占营老师。”“我教的学生现在都当爷了。”曾当过小学语文教师的马占营,拿出了自己的书法作品和创作关于柏峪村景点和掌故的文章。“社会和谐,万民同乐”,一张尺幅大字,表达了这位老师的朴素心愿。
        
    柏峪沟位于嵩山五乳峰北麓,五沟分岔,山深境幽,传说众多,这些优美传说,记录下来,无须润色即是锦绣文章。“……柏峪东靠五华坪,西有香炉山,北有金鸡峰,南有奇罗圈,好一个清静幽雅的秀山。山里有一大石魁上边有一仙洞,数丈方圆,金碧辉煌,不亚于金殿。泉水潺潺,四周烟雾缭绕,云蒸霞霨,祥光冲天……”这是柏峪村民苏长水口述、马占营整理的《柏峪悟孝——张良洞传说》。在这偏僻的山里,有一群热爱家乡的“文化老人”:马占营、乔定宇、乔金庚等,他们不停用自己的文字描摹柏峪的美景。
  
    站在村口往北看,黄石铺满的‘黄金’山路绵延开去。村民散养在山中的一群群的猪、牛、羊悠然自得,成为柏峪的一道独特风景。年年长了又落、落了又长的橡子,还有满山满峪的优美神话传说,仿佛都在期盼出村路彻底修好。
   
    年轻的养殖户刘锋说:“过去因为路远,我养的猪一年才卖一回。路修通了,山果运出方便了,老百姓出去挣钱方便了!咱山里空气好,城里人来玩的多了;有不少常年在外的人回来翻修房子了,还有人把迁出去的户口迁回来了。为啥?还不是咱柏峪老家住着好。”

     “柏峪春有花,夏有甜杏桃子,秋有核桃、板栗,既能采摘,又能观光。路修好了,以后俺村要向生态游‘农家乐’发展,欢迎大家到柏峪做客!”苏彦亭的脸上满是笑容。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偃师网(2014-09-03)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