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见习记者 徐建雨
可以说,2011年到2012年,是中国艺术品市场经历欣喜、疯狂,继而逐步跌落,再到平静与反思的两年。
而艺术品行业链的构建与完善,只有在市场趋于调整和降温的时期,才能让更多的人能够冷静地坐在一起;也只有在大家一起思考、共同探讨后,行业才能得到提升。而这个时候,其实已经是最好反思的一个时机。
张新建(文化部文化市场司副司长):
立法、修法和执法以解决问题
当今的艺术品市场经过前一阶段的喧嚣之后有点“冷静”了,如此,这个市场得以有机会沉淀下来,向更厚重、更规范靠拢。
艺术品市场从诞生起就存在着制假售假、拍假和假拍的问题,但这些问题长期以来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我们今天回顾这些问题,是不是应该调整思路,所以我呼吁立法、修法和执法。
当前,艺术品市场主要应解决三个问题,第一是假冒问题,第二是内乱问题,第三是市场准入门槛问题。仅依靠现有的法律,文化部作为政府主管文化的部门,对这些问题是没有能力全面解决的。在艺术品市场,目前只有一部《美术品经营管理办法》,是文化部在2004年修订颁布的。由于立法层次偏低、执法效能有限,因此这个部门规章还不能作为当前艺术品市场规范管理的主要依据。当前需要国务院制定艺术品管理条例,或者艺术市场管理条例。艺术品市场管理条例,我认为除了内容的规定之外,还应当用法律的形式确定经营主体制作、展示、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责任,也要为那些购买了赝品的人提供一个救济的渠道。而像艺术品鉴定、评估单位这种学术门槛比较高的地方,政府应当设定一个准入的条件。
我想经过法规的制定,用法律来调整艺术品市场各个领域里的关系,是我们规范艺术品市场的唯一出路,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艺术品市场的相关法律急需修订和调整。文物保护法的规定与现实状况实际差距很大。拍卖法的规定也不够严谨,给恶意的拍卖、假拍造成了可乘之机。文物保护法规定了交易文物只有五种渠道,也就是说不允许经营文物。然而事实上文物却在大量地流动。要使文物交易公开合法化,需要政府和立法部门的决策,如果禁止了,地下交易又难以杜绝。我认为政府部门和立法单位应当进行抉择,要禁止就一定禁止住,要放开就要有序的交易。
第三,艺术品市场急需政府部门执法。现有的执法水平和政府部门的管理能力,我们也不可能对艺术品市场的打假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在众多的问题之下,这个问题就被冷处理了。
彭中天(文化产权交易共同市场秘书长):
回归市场经济的常识
关于艺术品行业链的构建与完善,需要对文交所有一个重新定义。
作为艺术品市场第一大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给艺术品市场除了贡献人民币,还贡献了什么?我们有什么新的业态让世界可以学习?表面繁荣的背后,行业链末端的繁荣并不能解决前端的问题,而艺术品市场由热变冷,其实恰恰说明了我们太按这个行业自身的特点去考虑问题了。
艺术品市场是市场的一部分,它必须要符合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像法律问题、产权登记问题、评估鉴定问题这些基础问题,和一些常识性的问题,如果不回归,这个市场终究要出问题。要从链条来考虑,这样艺术品市场才会长久和繁荣。所以我们应该要倒过头来,回归常识,市场经济的常识,这对艺术品市场照样有用。
我一直倡导大众化理念。今年的几次拍卖我都看了,非常冷清。前段时间我和董国强(书法家、书画鉴赏家)探讨这个问题。我们这个模式是有问题,从商业模式上讲是不可持续的。不要以为大众就没有欣赏能力,不要以为大众没有支付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创新。
再就是我一直倡导的艺术和金融的结合,这非常关键。任何行业都应该和金融有一个嫁接,扩充这个市场的容量,增加它的流动性,提高大家的购买欲望。尤其对做投资的来讲,只要承受的银行利息比价值增长低,就有收益。这些问题在艺术品市场现在走向冷清的时候,我觉得大家头脑要冷静下来,要从这方面去思考、去突破,才能把这个行业真正做强做大。
文交所本身就是一个文化体制改革的产物,尽管它从诞生到现在非议不断,但是文化贵在包容。我们把西方市场嫁接到国内还有很多问题,但同时作为我们从业者来讲,也要梳理、反思。我们成立共同市场,提出的第一个观念就是重新定义文交所。
很多人把份额化和文交所等同起来了,用艺术品把文交所给涵盖了,这是个误区。什么是文交所一个新的定义呢?文交所它不仅是以文化物权、债权等各类产权的文化交易平台,还应该是文化资源与金融、科技、产业和市场对接的一个转化平台。文交所应该拿优质的文化资源,通过科技、产业手段,向市场去倾斜,进行转化,这样才有可能使我们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仅仅是通过物权的拍卖、价值增长,文化成为不了支柱产业,永远成为不了。文交所要承担起要素流通和文化价值转化的责任,要以广义虚拟经济学作为理论基础,成为满足全民文化创意、文化消费与文化投资的专业服务平台。
这其中信用是基础,产权是核心,模式是根本,成本是关键,金融是工具,科技是支撑,制度是保障,转化是手段,跨境是方向,产业是目标,大众是动力,市场是源泉。思想需要碰撞,经验需要总结,能量需要汇集,激情需要点燃,新时代呼唤新业态,新业态领跑新时代。规范、融合、分享是大势所趋,人同此心,天同此理。
朱少平(原全国人大财经委法案室主任):
绕不过证券交易
文化市场的发展现在有点问题,但我觉得这不是问题。为什么呢?任何事情开始都有点贸然,在座的估计都了解证券市场。我们的文化市场刚刚开始,目前稍微有点回调而已。
我觉得全面意义上的中国文化市场还没有,现在所体现的仅仅是初建阶段。我们的业态怎么样?我归纳了一下,文化艺术品交易主要有五大交易模式,我特别要强调是证券交易,不是类证券交易,也不是份额化交易和拆分交易,那都是为了回避法律而想出的代用语。很多人不明白什么叫证券,都怕,所以想着法绕着弯要把它绕过去,其实绕不过去。
证券包括什么?实际上六大类,其中物权证券包括文化艺术品及其他的物权,这些都是证券,有证券就要交易证券。很多服务不便于整体交易,就得分成份额卖,分成份额就是一种权利或者一种财产,所以这种交易是非常必要的。
天津文交所的交易模式有点类似于集中竞价交易,实际上它就是证券交易,但它有几个问题,一个是设立主体的问题,第二是交易规则的问题,如开始定15%,后来马上改成10%,后来改成1%,后来改成一个月20%。有些人说交易股价提了两千倍,两千倍怎么了?如果为了事业的发展,又是在规范的过程中,两千倍也不是大问题。关键就是你的规则怎么样,你完全投机弄出来的,这种一倍都不应该。比如我们上海交易所设立的时候,最开始有多少,当时交易上万倍。上万倍都不着急,两千倍就着急了?所以问题不在这个地方。集中的竞价交易只能由中央来做,而且一定要纳入证监会,必须有严格的监管,而像地方监管的力度还达不到。
我们股票市场现在分三个板,下一步可能还要形成四个板。除三板以外,全国很多城市都有股权交易中心,将来股权交易中心第一要规范、第二要联网,而规范联网以后可能就形成四板。我个人认为中国的文化艺术品的物权证券交易肯定会有一个大的发展,但是这个发展绝对不意味着设80家交易所。地方也可以设一些文化艺术类的证券交易,但只能是柜台交易方式。这种柜台交易可以有一个发展过程,家数多了也问题不太大,但是一定要规范。
梅建平(梅摩指数创始人之一):
建立诚信体系
我想大家都知道,最近网络上讨论比较多的一个现象是所谓“西北切糕现象”,切糕主要反映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假冒伪劣产品卖高价。
中国证券市场也有“切糕现象”,如包装出来的上市公司股票卖很高的市盈率,也不分红。这个现象我们的拍卖市场也有,我国台湾地区股市曾经也有。最近为了诚信体制的建立,我特地去台湾地区取经。我们今天要建立中国的艺术品市场诚信体系,怎么建立,从台湾地区的经验来看,我认为有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借鉴。
首先就是信息的充分披露。充分披露以后,就可以发挥媒体包括人大的作用。我认为台湾市场变得越来越“干净”的时候,是他们的立委有这样权利的时候,即在大庭广众之下,让金融机构接受质询、一些很尖锐的问题。我们人民选出来的人民代表行使监督管理这样一种权利,对这个市场的规范有非常好的作用。
我们今天的目的还是把中国文化艺术品交易做上去。文交所早期有很多切糕现象在里面,政府对它进行停业整顿,我认为是必要的。在这期间我也在反思文交所,我认为有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我认为它当时对谁是合适的投资者没有考虑清楚。第二,我认为由于没有考虑清楚谁是合适的投资者,它过早走了向广大公众进行集资这项功能,这个集资功能过早。第三,它的信息披露相当草率,特别是关于利益输送这一块没有披露出来,因此,广大的投资者受了不少的损害。第四,就是在投资者的利益受到损害时,怎么样来进行申诉,怎么来保护投资人利益方面,它没有做。这样的话,就变成可以让切糕横行,这是很不成功的一种尝试。由于失败,我们现在有了机会,我们可以重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然后再重新起步。所以我认为它还是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大方向还是对的。【原标题:如何构建与完善艺术品行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