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2月,姚炎立站到了“真不同”的对面,面对这座有百年盛誉,却垂死一线的老字号,老姚感慨万千,恢复真正的洛阳水席,这个盘旋在心头多年的梦,一下子离得这么近,但又这么远。他能把被洛阳人唾为“真不行”、“真不中”的老店,拉出泥淖,恢复昔日的荣光吗?
姚炎立觉得,只有做出真正的洛阳水席,才能挽救真不同。市面上流行的水席可以说是“猪膘、猪肚,猪下水,萝卜白菜红薯粉,从头到尾酸辣味”,而真正的洛阳水席出自唐室宫廷,是历经千年传承和不断改良的名宴,洛阳人至今还给洛阳水席叫“官场席”, 所以要想决心下功夫恢复,必然是一半功夫下在席内,一半下在席外。
1998年,姚炎立经过思考,抛出了改革方案,遍撒英雄帖,诚邀水席名师、专家学者、民间艺人等各路名士,共同寻找水席应有的神、魂、气、韵。
2001年下半年,在洛阳民间水席的基础上,真不同成功开发出宫廷水席及武皇水席等两款中高档席面,前八品、四镇桌、八大件等二十多道菜,各有其色,各成其状,各赋摇曳多姿的讲究和故事,已经不是一桌简单的菜,而是一桌活着的尤物。
2002年这几套水席一应市,让旅游和文化界的大腕们赞叹不已,立即在餐饮界引起了轰动。这一年,洛阳水席被中国烹饪协会认定为“中国名宴”;次年,该饭店被授予“国际餐饮名店”称号。
如今,在“真不同”饭店的包厢里,每天都会上演这样的一幕:食客坐定后,4名身穿唐装的尚宫、司膳、司酒、司茶便会按部就班地为食客倒水、分菜、斟酒。水席的24道菜都注入盛唐文化元素,每道菜都有一个文化典故。
其中的头菜“牡丹燕菜”云蒸霞蔚,宛如贵妃出浴。一朵硕大的牡丹花模型在袅袅烟霞,缕缕电光中如梦似幻,让人仿佛置身气象万千的大唐盛世。簇拥在这朵牡丹花周围的,是一碗碗色艺俱佳的牡丹燕菜。入口品尝,鲜香劲道的滋味让人很难想象这居然是萝卜做的。这道声、色、形、动、神兼备的大菜真真是平料高工,出神入化。
聊起“武皇盛宴”的“创作”过程,姚炎立感慨颇多。
有一段时间,《洛阳日报》连载洛阳作家张元纯的《洛阳旧事》,引起了姚炎立的注意,上面有“真不同”的传说,也有武后水席的来历等内容,他把这些文章都剪了下来。
这些文章让姚炎立对水席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洛阳水席原来被称为武后水席,它调和南北口味、东西咸淡,兼收并蓄,显示了大唐的开放、包容和自信。所以有人说,洛阳水席是最具文化味儿的豫菜,是中原菜系中的经典,也是中华饮食文化的华章。
2001年,姚炎立开始琢磨推出“武皇水席”。为了设计8个冷盘,他把自己关在办公室,冥思苦想了几天,终于拿出了初稿,试吃半个月,又经反复修改,这8个冷盘亮相后,一些行家和消费者纷纷叫绝。
凉盘“禅”用东关大萝卜制成,摆成木鱼形状。几天后,他做了个梦,找到了灵感:在木鱼旁添加一圈佛珠不是更能体现“禅”的韵味吗?次日,他就派人到寺院查询佛珠的数量,用无核蜜枣替代。
姚炎立说,不少人会做洛阳水席,但如何让“真不同”的水席不再重蹈唐三彩的覆辙?只有在传承中不断突破、不断挖掘、不断创新,才是正途。
正是因为这样的努力,姚炎立为真不同水席找到了散逸的魂魄,让真不同焕发了青春。1997年,“真不同”全年的营业额仅为817万元,到了2012年,“真不同”饭店的年营业额翻了近6倍。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2012年洛阳牡丹文化节期间,真不同创造了单日单店最高营业额80.6万元的成绩,目前为止,这个记录在全令全省餐饮业还无人超越。羡慕不已。
在牡丹文化节的一个月内,真不同接团餐5000余台,达5万多人,一个月的营业额是,竟然是1997年全年的1.5倍。
2008年,“真不同”水席被国务院颁布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迄今为止全国餐饮业唯一以全套宴席入选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能吃的博物馆
如今,中州东路上的“真不同”饭店已然成了洛阳一景,高约30米的饭店门楼上,“中华第一宴”、“中华老字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驰名商标”……10块长3.4米、高1.6米的匾额格外惹人注目。
进入400多平方米的一楼大厅,映入眼帘的是“水席博物馆”,食客来到“真不同”,须依次经过伊尹厅、周恩来厅、武皇厅。
伊尹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又被尊称为“中华厨祖”。据史料记载,伊尹是历史上第一个以负鼎俎调五味而佐天子治理国家的杰出庖人,创立的“五味调和说”与“火候论”,至今仍是中国烹饪的不变之规。
洛阳水席始于唐代,历经1300多年。但洛阳人和有幸品尝过水席的食客们熟知的“牡丹燕菜”,却只有40年历史。这道菜与周恩来总理有关。1973年10月,周恩来陪同加拿大总理特鲁多来到洛阳,厨师们在烹制燕菜的过程中,在“洛阳燕菜”上摆了一朵用食品雕刻的牡丹花。周恩来见后十分高兴,并风趣地说:“洛阳牡丹甲天下,菜中也能生出牡丹花来。”从此“洛阳燕菜”便更名为“牡丹燕菜”。
三个展厅里,分别陈列着按1∶1比例仿制的青铜材质的伊尹雕像、紫铜材质的周恩来半身胸像和头戴冕旒冠的武皇坐像。
在介绍洛阳水席来历、制作方法等的同时,水席博物馆还专设16个展柜,共展出藏品425件,涵盖了仰韶文化和宋、元、明、清、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饮食厨具、用具、器皿等。其中仰韶文化时期的1件陶簋尤为珍贵,距今已有6000余年历史。
姚炎立说,建立设立水席博物馆,就是要把洛阳水席这张“文化名片”擦得更亮,更好地发扬中国的饮食文化,让来到洛阳的海内外游客在品尝洛阳水席的同时,了解水席、了解洛阳。
因为有文化,有特色,“不进真不同,等于未进洛阳城”的说法再一次广为人知。翻开一本像册,上面记载着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及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新党主席郁慕明等品评“真不同”洛阳水席的情景。
除了接待众多的领导和各界名人,“真不同”的大众生意也做得蒸蒸日上
.“厨师除了会做饭还得有学问,是要半厨半儒,明道晓医,通禅蕴艺的。”
记者:您平时有什么爱好?
姚炎立:除了餐饮,我比较喜欢摄影,捣鼓相机。60年代我当学徒的时候,饭店隔壁就有个照相馆,我在那时候就接触了摄影。觉得把人生中最好的年华、最美的风景、最好看的牡丹花,定格在胶片里,感觉特别美。
相机是我的老伙伴,我走到哪里都爱带着,他们的脾气、性格我也很了解。有次去凤凰古城,下雨淋着了,相机的闪光灯坏了,我也没急着去修,觉得是受潮了,拿吹风机一吹,果然好了,就是5分钱的事儿。
记者:对您影响最大的人是谁?
姚炎立:对我产生过影响的人很多。小时候应该是我父亲吧。他也做厨的,虽然没多少文化,但他让我知道了厨子和厨师是有区别的,只会倒火做饭,把生的做成熟的是厨子,而厨师除了会做饭还得有学问,是要半厨半儒,明道晓医,通禅蕴艺的。
“真功不在料奇。也就是厨师不是以材料来定高下的。做菜首先是让人吃的,其次才是观感和心态等精神层面的享受。”
记者:如果可以将餐饮界比作一个江湖,那么真不同的江湖地位是什么?
姚炎立:说到真不同的地位,我觉得是洛阳水席的地位决定的,洛阳水席代表了中国菜的宗源精神。这个精神我觉得是真功不在料奇。也就是厨师不是以材料来定高下的。做菜首先是让人吃的,其次才是观感和心态等精神层面的享受。现在许多菜本末导致本末倒置了,过分注重菜的外相而忽略了内在。洛阳水席特别是洛阳燕菜兼顾益养之本和精神享受,把最普通的萝卜、白菜做出了神、魂、意、韵。
还有一点是,在中餐领域,真不同的标准化也走在前列。经过10年的努力,真不同无一菜无程序标准,所用材料的比例、配料分量、烹饪时长、储藏时限等,都有具体到数字的精准要求。
比如说水席里用醋的地方很多,菜做得好不好,醋放得到不到家是关键。为了实现标准化,我们给每道菜都设计了放醋的专用提子。
再比如做油炸银鱼,真不同每部油锅旁都配有测温仪,在油锅达到190℃时将鱼下锅,经6秒后捞出,当油温升至220℃时再重油次将鱼下锅,5秒后捞出。
制作神都肉片所用的肉要经过450次拍打、融水、上浆,才能制出如嫩豆腐一般美味。
过去做牡丹燕菜,要看黄历,看天气,九蒸九晒,不可控因素很多,偶尔才能做好吃。现在有了严格的程序标准,要经过切丝、泡水、控水、扑粉、上笼、冷却等近20道工序,保证客人今年吃是这个味儿,明年吃还是这个味儿。
记者:您曾经有留在钓鱼台国宾馆的机会,但还是回到了洛阳,现在觉得选对了吗?
姚炎立:人的一生,既有偶然又有必然,我很庆幸当年选择了回到洛阳,这才让我有了与“真不同”的不解之缘,有了实现自己梦想的机会。65岁之后再回头看看走过的路,觉得老天还是公正的,它给了每个人平等的机会,我只是意识到,并抓住了这个机会。
“不怕吃亏才有权威,只要动脑子,总能找到活路。”
记者:现在大家都在讲标准化,您觉得中餐标准化的关键是什么?
姚炎立:标准化的关键是方便生产,方便操作。否则搞得很繁琐,大家会很烦,也就难以遵守。还举放醋的例子吧,做一道菜你让他放10勺醋,查数都能查错了。做个专用的勺子,一勺搞定,便于操作了,他就很容易遵守了。
还有一个例子是摊鸡蛋皮。2006年的时候,我们的厨师摊一张得半斤鸡蛋,说是鸡蛋皮,都摊成鸡蛋饼了。我让生产经理摊,需要四两半鸡蛋。后来我们设计了专用勺子,摊一张只需要一两半鸡蛋。过去不学个一年半载,根本摊不了鸡蛋皮,现在有了专用工具,随便找个人,培训40分钟就能学会。圆形的鸡蛋皮切丝后四个边儿用不上,产生了浪费。我们一个师傅就提议,能不能摊方的,后来我们就找人设计了方形煎锅,实现了物尽其用。
记者:在餐饮界打拼这么多年,接手了好几家濒临破产的企业,当时是怎么想的?
姚炎立:接手“真不同”后,1997年,广州酒家并入;2004年8月,洛阳宾馆并入;2004年11月,神楚大酒店并入。这些店当时都是烫手的山芋,我压力非常大,但不怕吃亏才有权威,只要动脑子,总能找到活路。
“做餐饮,一定不能拾人牙慧,走别人走过的路。我一直坚信,唯有文化生生不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记者:对企业的发展未来有什么打算?
姚炎立:做餐饮,一定不能拾人牙慧,走别人走过的路。我一直坚信,唯有文化生生不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由于洛酒改造工程启动,公司2013年的工作重心移至真不同。我的计划是到2015年,把真不同实现“全唐化”。高端宴席全部推唐菜,用唐式服务,奏唐乐,诵唐诗,每道菜都有相匹配的唐诗。
学艺的时候有我的两个南方师傅让我懂得了不会做菜的人做菜,会做菜的人是做神。不以珍奇为贵,重博采时新。因材施艺,平料高工,这些做菜的道理现在看看也是经营企业的道理。
记者:真不同还出了几十万字的小说,您出这套书的初衷是什么?
姚炎立:卖啥就得吆喝啥,研究啥。真不同以及真不同的精神传承下去必须出书。现在我们说起来唐朝,其实就是一种记忆文化,大唐的文化、气韵,很多很多历史的真实都在战争的烽火,年代的更迭中湮灭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唐朝,只是在各种典籍中找到并拼凑起来的记忆。真不同出书也是这样,记录下精神和气韵,50年后它就成历史的真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