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用户名  密码    注册会员 找回密码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洛阳 >> 洛阳美食 >> 美食访谈 >> 浏览洛阳

姚炎立:为“洛阳水席”而生(2)

2014/12/31 14:31:29 点击数:415 【字体:

  槐叶水,7毛2分钱

  不怕难,有担当,是姚炎立从五岁起就养成的习惯。

  1949年,姚炎立出生在巩义县河、洛交汇处的一个小村庄。有一年黄河发大水,村子被淹了,父亲带着全家人,逃难逃到了洛阳,靠着爷爷传下的“四(碗)八(盘)桌”厨艺谋生。

  父亲每每做完厨回来,都能带回来好吃的。一穷二白的共和国童年,松肉、焦炸丸子等孩子们难以拥有的奢望,让姚炎立和弟弟们像过年一样高兴。那时候,姚炎立就盼望快快长大,学父亲的手艺,也给家里挣钱,给妈妈和弟弟也带好吃的。

  父亲走到哪里都不离身的刀、钩、锅、勺,在年幼的姚炎立眼里,就成了神奇的宝贝。父亲不出工的时候,姚炎立总爱把锅端在手里,抓一把沙子,学着父亲炒菜的样子,把锅里的沙高高地扬起,然后准确地接住。

  因为全家人就靠父亲一个人挣钱,而周边有红白事,父亲才有出去做厨的机会,一家人也就饥一顿饱一顿饥一顿地过活。

  五岁那年夏天,姚炎立跟着小伙伴去看戏,戏院人山人海,外面也挤满了人。大人们说是马金凤在唱《穆桂英挂帅》,可好看了。没钱买票,小伙伴们只能夹在大人的身子下往里混,可十回有九回都被看门的老头拧着耳朵提溜出来。

  顶着三伏天,姚炎立和小伙伴们总也混不进去,大家开始口干舌燥。这时候,有个大人说了句,也没个卖水的。有心的姚炎立听了,觉得这是个挣钱的好机会,就跑回了家,让妈妈赶紧生火烧水。

  妈妈烧好了一木桶碧绿的桶槐叶水,带着碗和一张小桌子,送到了戏院门外,找一个有荫凉的地方放下,站在那里看五岁的儿子怎么卖水。

  只见姚炎立学着大人们卖东西的样子吆喝:“槐叶水,二分钱一碗,解渴消暑。”第一个顾客掏出二分钱买了一碗,很快,顾客一个接一个,一桶水很快见底儿了。他数了数,一共7毛2分钱。

  这7毛7毛2分钱成了年幼的姚炎立为父亲分担养家重任的起点。卖菜,卖瓜,卖各种小东小西,只要本钱不大,自己能卖得了的,他都试着去卖。


    万能人,全把式

  到了上学的年纪,很多同学的梦想是上大学,当工人,甚至成名成家。姚炎立的梦想却是像父亲一样,当个厨师,或者当木匠、当裁缝。

  在他的印象里,父亲的手艺特别迷人,他能变魔术似的把普通的萝卜白菜做出妈妈做不出来的美味。而会裁缝能穿得暖,当个木匠师傅,凭手艺吃饭也颇受乡人尊敬。

  但父亲却告诉他,要干厨行就得成为厨师,而不要当个一般的厨子。厨子只会捣火做菜,而厨师不仅会做菜,有高超的手艺,还得知道很多东西,前三皇后五帝的都能说道说道。就像洛阳水席,现在市面上的都是猪肉、扁豆、萝卜白菜、汤汤水水,酸酸辣辣,这是一般厨子胡乱做的,都不是真正的洛阳水席,真正会做洛阳水席的是知道南北大菜的一流厨师,现在都找不到了……

  父亲的一番话把姚炎立说得痴了,到底拥有什么样本领的人才能算是厨师,什么样的宴席才是是真正的洛阳水席,从此成了盘旋在他心头的一个谜。

  1964年,不到15岁的姚炎立进入洛阳市商业局所属的洛阳大利饭店当学徒,走上了从厨之路,跟着上海师傅学做南方菜。

  初来乍到,干的多是跑腿打杂的活儿,但姚炎立却有眼色,耐使唤:电工来了,他帮着递胶布,扶梯子;木工来修馍箱,他帮助拉锯子,推刨子;泥瓦工来垒灶台,他又是搬砖又是和泥;管道工来了,他一会儿递螺丝,一会儿拧管道,比管道工还忙……在饭店里,又黑又瘦的小姚就像个吹足了气、一拍就蹦、不知疲倦的皮球,到哪儿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小孩儿勤,爱死人”,师傅们看姚炎立勤快,能吃苦,也都很乐意教他。一心学厨艺的姚炎立,先在饭店里学会了十八般武艺,以至于店里的老人开玩笑说:“有了小姚这个全把式、,、万能人,后勤都可以省了。”

  两年后,师傅开始让他每天晚上炸丸子、加工肉皮,摊鸡蛋皮,大伙儿都走了,厨房就剩下他自己,天天都要干到晚上11点多。但姚炎立坚持了下来,单一个摊鸡蛋皮,他就从1966年一直摊到了1970年。

  十几岁的正是贪玩的年纪,而学徒的生活多是吃苦受累、备受束缚的,加上文革的到来和各种运动潮水一般涌来,渐渐的,和姚炎立同一批进来的一百多名学员陆陆续续离开,留下的没有几个。

  谈及当年的这段经历,姚炎立说:“人来到世上就是干活的,不是享受的”,所以看着同龄人一个个离开,他也不觉得这是个暗无天日的苦差事,而是选择了坚持。师傅告诉他,学东西必须把最基础的事干好,就像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三才,三才化万物……

  总结当年的学艺之路,姚炎立说,那时候有两个师傅对他影响很大,一个从事白案,一个专事红案,他们技艺高超,都有几分傲气。“有真本事的人多是这样,多年琢磨而来的领悟与技艺成了秘不示人的珍藏,一般不会轻易教人。要想让这样的高手教你,求是没有用的,最好的办法是先让他认可。要想让他们认可,必须得勤快,有眼色,。他忙得脚不离地,哪有工夫教你?你得主动替师傅,让师傅歇着看你干,他才有心情教你,要不然他凭啥教你?”

  就这样,因为踏实、勤快、有眼色,学徒几年,姚炎立学习会了淮扬菜、苏锡菜、上海本帮菜,练就了一手出色的手艺,成了饭庄的厨师。

  一桌“玉壶春”,名动马耳他

  1978年6月,姚炎立被调任洛阳丰台酒店部门主任,3年后,被提升为副经理。

  198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把饭做出了国门:被外交部选派到中国驻马耳他大使馆任专职厨师。

  来到马尔他首都瓦莱塔,姚炎立做的第一件是垒灶台,中国菜讲究的是火工,火有七十二变,七十二用。要想做好中国菜,必须垒一个适合做中餐的灶台,而这活儿也只有他自己会干,和灰垒砖,全部包圆。

  姚炎立接到的第一个做宴席的任务是接待马耳他文化部长,大使馆的参赞特意告诉他,“你要把中国的烹饪文化显示出来”。姚炎立想了想,决定做一桌“玉壶春”,意取王昌龄的名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他买来一个冬瓜去瓤去皮,只剩下洁白如玉的瓜肉,在瓜身上刻出古人长亭扶柳,依依送别的情景,在瓜壶中灌进精致的无色透汤,汤中浮上一朵银耳,宛如盛开的牡丹。整个冬瓜上笼蒸熟后,颜色透亮,温润如玉。

  整个蒸好的玉壶又安放在一个金黄南瓜雕刻的基座上,基座内掏空,暗装一个灯泡,灯光从下射向玉壶,更衬托出玉壶晶莹剔透的美。再配以霸王龙虾、地中海红鱼,玛瑙鸡片等各色荤素菜肴,加上长亭落霞,汉关秋月、荷映金蟾等诗意的名字,只看得马耳他文化部长连连说“不能吃,不能吃,这是东方的艺术……”

  这次宴请,使中国大使馆做的中国菜出了名。驻马耳他的各国大使,都把能到中国大使馆欣赏和品尝中国菜当成了一件幸事。

  从不到各国大使馆赴宴的马耳他总理明托夫特意向中国大使馆要了两个被称为东方艺术的菜品拼盘。当姚炎立把一黄、一紫两朵代表洛阳文化的春风牡丹送给明托夫时,面对两朵有彩蝶欲扑似恋,有蜜蜂吮吸花蕊,风晃新蕾,似摇似动的艺术拼盘,明托夫瞪大了惊讶的眼睛,连连夸赞。

  然后随后,为了表达感谢之情,明托夫拿出了自己珍藏多年的两瓶尊蓝牌极品威士忌,回赠给了姚炎立。

  1982到1986年这四年间,姚炎立在马耳他大使馆工作期间,到访的原国家主席李先念,中央政治局常委、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慕华,外交部长吴学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品尝过他的厨艺,均对其高超的烹饪技艺赞誉有加。

  但面对盛誉,姚炎立并没有分毫骄傲,除了干好厨师工作外,司机、采购、木工、水工、电工、泥工等,他也都干得任劳任怨,精心细致。“大使馆只要没人干的活儿都是我的,咱从来不讲条件。后来外交部改革,减少工勤人员,垃圾没人倒,我倒,走道没人扫,我扫,没人值班,我来值,甚至升国旗,我都包了”。姚炎立回忆说。

  而当大使馆人员回国探亲时,他又踩着缝纫机,给人家缝制箱子套,打好包,送到机场。也正是因为这份利落,勤快,两任中国驻马耳他大使都对姚炎立给予了高度评价,姚炎立为河南人留下了极好的口碑。

  1987年回国后,姚炎立谢绝了外交部要留其在钓鱼台国宾馆的美意,回到故乡洛阳。如同那道让他成名的“玉壶春”,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洛阳人,商周雅韵、北魏遗风、大唐盛世等流传千古的诸多传奇轶事已渗入到他的血液里。做南北大菜,懂天文地理,晓自然大道,通古今兴废,做出真正的洛阳水席,始终是他闪烁在他心头的一个梦想。

  临危受命

  司马光曾有诗云:“ 烟愁雨啸奈华生,宫阙簪椐旧帝城。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姚炎立回到阔别五年之久的洛阳时,餐饮界的格局已经在改革的大潮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个体、合资餐饮风生水起,中餐、西餐、日韩料理争奇斗艳,仅在中餐领域,粤菜、川菜、杭帮菜也无所不有,而且装修亮眼,服务改进,经营灵活,搭上了餐饮大发展的快车。而国营饭店却船大难掉头,跟不上市场的节奏,在计划体质制的积弊下步履蹒跚。

  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1988年,姚炎立出任洛阳酒家总经理。当时的洛阳酒家洛酒,菜品单调,人心涣散,已经徘徊在生死的边缘,。虽然曾数易领导度换帅,却都无力回天。后厨土台土灶,前堂破桌旧椅,灰暗陈旧得像个乡村大澡堂。

  面对这样的烂摊子,姚炎立觉得,缩手缩脚,缝缝补补,原坑里和泥已经无济于事,要改就必须大刀阔斧,破釜沉舟才有活路。

  他先是贷款几百万搞装修,让员工趁关门歇业的机会去广东等地学些先进的管理和服务知识。然后把在国外学到的餐饮标准化理念引入酒店管理,让洛阳酒家由内到外改头换面。

  几个月后,全新开业的洛阳酒家如画眉入时的新娘子,掀起了红盖头。焕然一新的就餐环境,前导式的贴心服务,上乘的菜品、合理的价格,很快赢得了一片叫好声。

  谈及往事,姚炎立说,从一名普通厨师变成一家有几百人饭店的掌门人,他当时的压力非常大,但他始终认为,河洛大地5000年厚重的文化积淀是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如果能用自己的绵薄之力擦亮这一段段的历史,让世人的目光重新聚集并为之发出由衷的赞叹,那将是人生无上的荣光。所以他选择了临危受命,想借助这个平台,实现自己恢复正宗真正洛阳水席的夙愿。

  这之后,姚炎立做活了打造年夜饭品牌、引进营养名优菜肴、贯彻餐饮GB/T13391-92国家标准、提高菜肴的文化品位这四个方面的文章。

  洛阳酒家一位中层干部说,那几年,老姚领着大伙儿挖掘恢复传统菜品,先后推出关公宴、八景宴、宫廷水席、武皇水席、盛唐国宴及紫气东来、马寺钟声、孔子问礼、夜读春秋、公平交易等60余款融入历史文化的菜品,让国内外消费者耳目一新。此举使洛阳酒家的经营额连年以16%的速度递增,成为洛阳市餐饮业的龙头和,河南省商业的一面旗帜。

  洛阳市政府接待办管理科负责人谢社军谈起当年洛阳酒家的辉煌时说,那时姚炎立的名气可大了,省里都知道洛阳酒家是洛阳餐饮市场的“领头雁”和示范单位,是洛阳餐饮业对外的一张名片。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骄人业绩,1997年12月,市里有关部门“拉郎配”,让经营不善的老字号“真不同”饭店并入洛阳酒家有限责任公司。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映象网(2014-12-26)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酸爽可口的洛阳传统面食——浆面条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已有 0 条跟帖(点击查看)
用户名: 注册 字数: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
网站首页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客户服务服务条款人才招聘会员注册站内公告免责声明意见反馈
Copyright© 2011 hnyingxiang.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路305号 邮编:450008
电话:0371-86663763 传真:0371-86663763 电子邮件:yxhenan163@163.com
豫ICP备11032303号
51La
视窗
loading...
视窗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