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洛阳 >> 洛阳美食 >> 美食访谈 >> 浏览洛阳

“非遗”浆面条:浆饭热三遍 拿肉都不换(舌尖上的河洛美食)

2014/12/25 16:35:38 点击数: 【字体:


  古都洛阳,历史文化积淀厚重,饮食文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从刚刚被评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浆面条到小碗汤,从黄河大鲤鱼到小酥肉……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美食和文化交融荟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河洛人民,在中原饮食文化中独树一帜。今日起,本网开设《舌尖上的河洛美食》专栏,为您探寻河洛美食背后的人文故事。

  洛阳有句民谚:“河南府有三宝,孟津梨、灵宝枣、洛阳城里浆面条”。作为洛阳面食的代表,浆面条历史悠久,妇孺皆知,老少皆宜。近日,“老雒阳浆面条制作技艺”成功入选我市第四批市级“非遗”名录。浆面条是如何来的?背后有哪些故事?有哪些传统制作工艺?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想吃地道浆饭

  就得早早去“舀浆”

  浆面条是洛阳民间的传统面食,也叫“浆饭”,因酸味独特而受到洛阳人的喜爱。

  关于浆面条的由来,众说纷纭,流传最广的当属中兴汉室定都洛阳的汉光武帝刘秀的故事。相传当年刘秀为躲避追杀,日夜奔走,数日水米未进。一日深夜行至洛阳附近,见到一户人家,便想讨些饭食,可主人贫穷,只有几把干面条和一些已经放酸的绿豆浆水。主人用酸浆把面条、菜叶、杂豆下入锅烧熟。刘秀狼吞虎咽,竟然觉得香气扑鼻,吃得津津有味。后来刘秀当了皇帝,虽有山珍海味,却依然对当年落难中的浆面条念念不忘,以至于御宴中就有了浆面条。

  如今在洛阳,每天从浆坊传出的一声吆喝,是众多老洛阳人心里最美妙的音符。酸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浆面条的质量,而好的浆房往往供不应求,所以要想吃上一口地道的浆饭,就得早早去“舀浆”。

  浆饭热三遍,拿肉都不换

  如今,在花样繁多的面条种类当中,洛阳浆面条仍然显得卓尔不群,因为只有浆面条不是用水煮的,它用的是一种特殊原料——酸浆。

  河南老雒阳餐饮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天喜介绍,酸浆分绿豆浆和黑豆浆两种,其中绿豆浆最佳,乳白色为上乘。浆汁不宜太酸,酸则倒牙;不宜太淡,淡则无味。

  “做浆时,先把绿豆或豌豆用水浸泡,膨胀后放在石磨上磨成粗浆,用纱布过滤去渣,然后放在缸里。一两天后,浆水发酵变酸,就可以舀来做浆面条了。”王天喜说,虽然浆面条的制作工艺繁复,价格却很低廉。

  一位地道的老洛阳人告诉记者,过去洛阳的穷人家买不起面粉,常常以菜代面。花个三五分钱上街舀两瓢酸浆,回家做浆饭。切少许萝卜丝或白菜叶下锅,待浆起沫后勾点面粉,稠稠的,谓之“挑浆饭”。若再下点小米,谓之“浆米气儿”。“剩浆面条儿”更是浆饭中的上品,洛阳民间就有“浆饭热三遍,拿肉都不换”,可见其魅力无穷。

  酸浆、手擀面、熟白菜肉沫、小芹菜丁、韭菜、大绿豆、胡萝卜丝、熟花生米,各种原料齐备,只见大厨时而淋油“打沫”,时而轻拨面条,不一会儿,一碗汁稠味美、浓而不糊,面条筋道、软而不断,酸香扑鼻的浆面条就上了桌。再佐以韭菜花、辣椒油,还有炒好的青椒段,绿白红、酸得辣,生生能把人的馋虫给勾了去。

  从街头小馆到楼阁饭店,从寻常人家到王谢堂前,浆面条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洛阳人。在岁月的长河中,洛阳人既享受过盛世国都的繁华,也经历过烽火连天的战乱,甚至被数度灭城,但一直宠辱不惊地包容着一切,他们对生活的感悟都慢慢地融进这一碗浆面条之中。(记者 常书香 通讯员 赵钢 史有君)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洛阳网( 2014-12-22 )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