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漯河 >> 走进漯河 >> 印象漯河 >> 浏览漯河

去贾湖,叩响人类文明之门

2017/3/8 9:58:16 点击数: 【字体:

去贾湖,叩响人类文明之门   

网络资料图片


    贾湖遗址,一处位于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的寻常田野,在朴素的麦田之下,隐藏着8000多年前的一段神奇历史。

    30多年前,它才进入到考古工作者的视野。

    8次考古发掘,昔日的生活场景被一点点复原,一次次带给人们强烈震撼。

    它的一个个世界之最,引起英国《自然》杂志和《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的关注。研究者称,贾湖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第一个具有确定时期记载的文化遗迹”,是“人类从愚昧迈向文明的第一道门槛”。

    ◎发现丝绸

    2016年岁末,贾湖遗址又有一个惊世发现。

    12月12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龚德才教授的研究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PlosOne》(《公共科学图书馆》)发表论文,题目为《8500年前丝织品的分子生物学证据》,报道了对贾湖遗址的重大研究成果:在贾湖两处墓葬人的遗骸腹部土壤样品中,检测到了蚕丝蛋白的残留物。根据遗址中发现的编织工具和骨针综合分析,8500年前的贾湖居民,可能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编织和缝纫技艺,并有意识地使用蚕丝纤维制作丝绸。

    龚德才介绍,印度学者通过显微形态对比的方法,证明了哈拉帕和昌胡-达罗遗址(公元前2450-2000年)出土的铜器表面残留有蚕丝纤维,提出印度在4000年前已经开始使用蚕丝;奥地利学者通过分析古埃及木乃伊卷发中的纤维疑似物,确定其为蚕丝纤维,推断3000年前的古埃及已经开始使用蚕丝。

    贾湖遗址的这次发现,将中国丝绸的考古学证据提前了4000年,证实了中国是首个发现蚕丝和利用蚕丝的国家,对于丝绸发展史的研究起到了关键作用,具有深远的意义。

    古老的传说中,中原地区的嫘祖“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开始了利用蚕丝制作丝绸的历史。

    当传说成为历史,“贾湖”再次令人瞩目。

    此前,它曾数次“刷新”人们对于史前文化的种种认知。

    中国科技大学教授、贾湖遗址考古发掘主持者张居中说,贾湖遗址距今9000一7500年,是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出土文物数量之多、品类之盛、制作之美、内涵之丰富,为全国其他同时期遗存所罕见,它展现出一幅淮河上游新石器时代的绚丽画卷,与同时期西亚两河流域的远古文化相互辉映。

    贾湖遗址的考古成果,被镌刻在北京“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的显要位置,被确认为20世纪全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

    ◎偶然相逢

    春回大地,生机盎然,松软的泥土散发着清新温软的气息,返青的麦苗正在微风中舒展腰肢,毛茸茸、清爽爽、绿茵茵,无边的麦田仿佛神奇的毯,铺入辽阔蓝天。

    出北舞渡镇西南1.5公里,就是贾湖村,这里河流纵横,交通便利。泥河的东支流从遗址北来,绕向西又折向东南,注入泥河中,灰河在遗址东北约3公里处汇入沙河。南北交通大动脉京广铁路,就在遗址东侧的30公里处。

    村东侧,一个醒目的文物保护标示牌,写明它的与众不同。贾湖遗址阿岗寺遗址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王卫东,比画着一望无际的麦田,边走边说:麦地下面,就是总面积约5.5万平方米的贾湖遗址,一个规模较大、文化积淀极为丰厚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

    遗址的文化层厚薄不等,边缘厚几十厘米,中心地带最厚可达2米,遗址上部被晚期的淤泥覆盖,直到1961年才被发现。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魏兴涛研究员说,考古人员发现遗址,缘于一次偶然。

    1961年,舞阳县文化馆干部朱帜,下放到贾湖村劳动,他在薯窖和土井断壁上,首次发现新石器时代的陶片、人骨和红烧土等遗物。

    1979年秋,贾湖村学校师生开荒种地时,又发现一些陶壶、石铲等文物。

    随后,国家和省、市、县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对遗址进行多次调查和复查,30多年发掘8次,成果震惊世界。

    陶、石、骨等各种质地的遗物5000余件,还有大量的稻壳和炭化稻粒,炭化果核,中华鳖、扬子鳄、龟、鲤鱼等各种水生物,鹿、猪、狗等动物骨骼。

    审视沉睡千年的物件,8000多年前的场景似乎重现眼前。

    那时的贾湖,波光潋滟,水草丰美,梅花鹿、野兔奔驰而过,獐、麋饮水嬉戏,丹顶鹤、天鹅翩然起舞。

    聚落内外,榆、柳、桑、梅等乔木迎风摇曳;聚落周围,是他们种植的片片稻田,或能听到悠扬乐声。

    贾湖人过着定居的生活,聚落有一定布局,居住的房屋以椭圆形为主,建筑形式多为半地穴式或浅地穴式。

    折肩壶、双耳罐、圆肩圆腹壶、筒形角把罐……虽然陶色不纯,烧制火候不够,但这些粗朴的陶器成为贾湖人的主要生活器具后,却拓展了食物品种,改进了烹饪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成为人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遗址中发现的龟甲、骨器、石器、陶器上,有一些契刻符号,与商代甲骨文有相似之处,很可能是汉字的滥觞。香港中文大学著名国学家饶宗颐认为:“贾湖刻符对汉字来源地的关键性问题,提供了崭新的资料。”

    ◎中华第一笛

    8000多年前一个宁静的夜晚,月朗星稀。

    一位翩翩男子,手拿骨笛,寻一块平坦草地,面向贾湖,倚树而立。

    骨笛在唇边吹响,笛声婉转,散入春风,回荡在湖面。

    男子不曾想到,穿越8000多年的时光,凭借骨笛,他仍然能够和现代人心意相通。

    在贾湖所有的出土文物中,骨笛最引人注目。

    骨笛的发现,是发生在1986年5月的故事。魏兴涛讲述,考古专家张居中、王胜利在清理M78号墓时,忽然发现,墓主人左股骨旁,放置着一只完整无损的骨器,形状很像今天的笛子,管身上还有7个大小一致,排列均匀的接音孔。

    抖落骨器一身的泥土,张居中试着吹响它,却只发出了“呜呜”的长鸣音。

    它是什么?是笛子还是洞箫?考古专家迅速去北京,向音乐专家请教。

    当骨器出现在中国著名古乐器专家萧兴华的面前时,他大吃一惊,因为它的构造,和新疆哈萨克族的吹奏乐器斯布斯额、新疆塔吉克族的鹰骨笛极为相似。萧兴华意识到,眼前这只骨笛,比历史上任何关于笛的记载、出土的文物和砖雕绘画中的乐器都要早数千年。

    1987年12月,郑州,中央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讲师黄翔鹏,用一支7孔贾湖骨笛吹奏了河北民歌《小白菜》,震惊四座。

    时光流转,笛声依然,人们仿佛听到了久远的贾湖先民的心声。

    漯河博物馆馆员朱振甫说,贾湖出土的40多支骨笛,都是由丹顶鹤的肢骨所制,一般长20多厘米,直径约1.1厘米,骨笛上开有5孔至8孔,具备了五声、六声和七声音阶,甚至能够演奏富含变化音的少数民族乐曲或外国乐曲。

    骨笛制作精确,令人难以置信。专家认为,骨笛的制作者和使用者,应该地位显赫,可能是部落或氏族的首领,或是能够沟通天地和人神的巫师。

    贾湖骨笛将人类音乐史、文明史向前推进了3000年,被称为“中华第一笛”,它是世界上同期遗存中保存最为丰富、音乐性能最好的乐器实物。

    它不仅远远早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出土的笛子,也比古埃及第一王朝时期陶制笛子早了2000年,可谓世界笛子的鼻祖。

    1999年9月23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以骨笛的图片为封面,刊发骨笛科研成果,标题是《中国贾湖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发现最古老的可演奏乐器》。

    保存完好的7孔贾湖骨笛,成为河南博物院的镇院之宝,被放置在显要位置。

    郑东新区标志性建筑的河南艺术中心装饰柱的设计,取意于贾湖骨笛;新郑国际机场T2航站楼导航台的设计,也取意于贾湖骨笛,两支“骨笛”振翅欲飞,被寄予了河南腾飞的美好愿望。

    ◎美酒飘香

    酒的麻醉致幻作用,使得世界上不少古代人群,都把它当作通神的手段。在“礼仪之邦”的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所谓“礼以酒成”,无酒不成礼。在古代的社交礼仪中,一定会伴有饮酒礼。酒,就像是维持社会机器正常运转的润滑剂。

    有酒则必有酒器,贾湖出土的陶器中,会不会也有酒器呢?

    带着这个大胆的设想,2004年12月,张居中教授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与人类学教授帕特里克·麦克戈温合作,对陶器壁上的沉积物进行化验分析,结果令人惊喜。附着物内有酒石酸的成分,主要原料是稻米、蜂蜜、山楂和葡萄。专家以此判定,9000年前的贾湖人,已经掌握了原始的酿酒技术。

    伊朗曾经发现7400多年前世界上“最早的酒”,贾湖酒的发现,改写了这一记录,成为世界上发现最早与酒相关的实物资料。

    麦克戈温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中说:在人类社会进程中,发酵饮料对于许多社会关系、医药发明、世界文化等十分重要,在人类文化技术发展中扮演了一个关键角色,为农业、园艺、食品加工技术的进步做出了贡献。

    有趣的是,2005年7月,美国特拉华纳州角鲨头酒厂,根据贾湖酒的几种成分,运用现代工艺,制作出了商标为“贾湖城”的啤酒。

    张居中在《东南文化》一文中说:贾湖人属于蒙古人种的亚洲北部类型,稻作物农业在贾湖人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淮河流域很可能是稻作农业起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粳稻初始起源地之一。同时,采集、狩猎、捕捞和家畜饲养,也是贾湖人食物来源的重要手段。其文化所达到的总体高度,远远超出想象。

    农业耕作、陶器制作、结网捕鱼、畜牧养殖、纺织缝纫、乐器制作、符号刻画、阴阳观念……扑朔迷离的远古神话,在贾湖一一成为了事实。

    有学者提出,文明的演进是一段路途而不是一道门槛,是一个历史过程而不是一个历史事件。但这一演进过程也不是匀速的,会有一些跳跃性的节点,可以称为“突变”或“巨变”。

    或许,正是像贾湖这样的节点,促成了历史的巨变。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河南日报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数伏的民间习俗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