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地区以农历节气为名的地方物色较浓的民俗节日如: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赶庙会)、五月五(端午节)、六月六(蚂蚁生日)、七月七(牛郎会织女)、七月十五(鬼门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九(重阳节)、十来一(十月初一)、腊月二十三(小年)等。
元宵灯展暨焰火晚会
元宵灯展是漯河市区节日文化的传统项目,为活跃节日气氛,丰富春节期间全市群众的文化活动,从1988年起,每年都有举行十五元宵节灯展,展出时间一般一周左右。参加单位是市区所有机关、企事业及驻漯单位,根据各自的经济实力,制做大小不同的花灯。特别是前几届灯展,各单位参展的积极性都很高,平均每年参加展出大型花灯150盏。这些花灯一般高2—3米,长宽各3—4米,有些大型花灯高16米,宽12米,集灯、声、音、形、高科技于一体,从各方面表现漯河市区各行各业突飞猛进、强劲发展的情景,讴歌现在改革开改美满的幸福生活。这些花灯造型别致,制作精良。每年一百多盏花灯,制作工艺各种各样。不少精品花灯使观众看后流连忘返,叹为观止。每年元宵之夜,漯河市区万人空巷,男女老少,涌向灯展展区,观看一年一度的节日灯展。据有关部门统计,每年来漯观看灯展的群众多达十万人之多。自1988年到2005年,漯河市共举办灯展16届,制作参展大型花灯2853盏,观众180多万人,对漯河市的节日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从2006年以来,漯河市委、市政府创新活动形式,把每年的元宵节灯展演变为一年一度的元宵节焰火晚会,至今已举办三届。每年焰火晚会由政府出资数十万元,从“世界花炮之乡”——湖南浏阳购进上万枚大型礼花弹,装点漯河的夜空,烘托节日氛围,已经成为我市人民群众每年元宵节必不可少的文化盛宴。特别是2008年焰火晚会由600多个品种、近万发礼花弹组成烟花品种多、规模大、别具特色。整场晚会礼花弹燃放采用电脑编排程序、最新电子点火、遥控引爆等技术,高、中、低空次第燃放,层次分明,立体感强,并且色彩斑斓,视觉冲击力强。整个焰火晚会分《魅力漯河 历史悠久底蕴深》、《活力漯河 改革开放成就新》、《欢乐漯河 欣逢盛世百姓喜》、《和谐漯河 团结奋斗大发展》四个篇章,最后以气势磅礴、绚烂璀璨、恢弘壮观的各色礼花在天空中竞相绽放,象征漯河市各行各业取得的辉煌业绩,预示着大发展的新漯河将以新的姿态迎接更美好的明天,同时把人们带入了童话般的世界,也把全市人民节日的喜庆气氛推向了高潮。
民间艺术
漯河市民间艺术表演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深受群众欢迎,有着很强的生命力。早在解放前,漯河就是水旱码头,经济繁荣,商贾云集,后还逐渐人口增多,相应地也带来了外市的民间舞蹈等艺术表演形式,丰富了原有的民间艺术种类,在民间不断传播。在清末,市区一些民舞爱好者和商人组织起了民间艺术表演社,有狮子舞、竹马舞、高跷行走、唢呐吹奏、闹伞表演、推小车、摇旱船、肘阁等。由总社领导,分派各个表演队按指定时间、地点进行表演,其演出经费由各自表演队负担。演出活动一般是在春节进行,演出地点在都街道两旁,表演队每到一处,常常是观众如潮,争先恐后观看表演,店铺老板也都先后放鞭炮燃放以示欢迎。还无偿拿出烟酒、糕点给表演队员发放。这一传统习俗在源汇区沿袭至今。每到元宵节期间,四面八方各种城市和农村民间艺术表演队纷纷走上街头,尽兴表演、市内交警、城管等管理部门也都大开方便之门,欢迎这种民间艺术表演形式。
特别是2008年民间艺术大赛,以弘扬传统节庆文化,高扬团结、拼搏、实干、创新的漯河精神为主题,挖掘民间艺术资源,展示我市改革开放、与时俱进的时代风貌,营造“喜庆、和谐、安康”的节日气氛。来自两县四区的30支代表队参与了比赛。参赛人员全部为乡镇农民兄弟,他们精彩的表演和纯熟的技巧让群众领略了漯河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底蕴。秧歌、花鼓、肘歌、舞龙、舞狮等异彩纷呈,不仅把来自各民间演出团体的精彩节目集中起来,而且让广大农民朋友走上舞台,展示自我,展现他们的新形象、新风貌、新生活,让他们从以往对文化活动被动观看变为主动参与,引导农民群众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乡互动。此举不仅激发了民间艺人的创作热情,更显示出漯河民间艺术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
心意六合拳
心意六合拳是我国传统的内家拳之一,是中华武术的瑰宝。明末清初,河南洛阳马学礼遇一隐士传授此拳,其得艺弟子马三元是漯河市临颖县繁城镇人氏,数百年来此拳世代相传。后来流传国内外的形意拳和意拳都是由心意六合拳衍变而成。
心意六合拳的特点是动作简单,内涵丰富,集养生健身,技击为一体,小孩、成年人、老年人都可习练受益,通过锻炼使人体全身内外达到高度协调配合。
双人旱船舞
双人旱船舞起源于清末,师承五代,迄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由于此舞运用了大量的地方戏的调子、动作、又因舞姿活泼、衣着考究、道具美观、舞步不俗、动有意思、静有图样,使双人旱船舞既可地摊表演,又可登台演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舞阳农民画
舞阳县绘画艺术历史悠久,它滋生于古老文明的文化环境中,是从民间美术包括民间绘画、剪纸、剌绣、泥塑、壁画等古老传统中发展而来的。
铜器舞
铜器舞又叫“八大扇”——因主奏乐乐器为四扇大铙、四扇大镲而得名。该舞流传在源汇区问十乡一带,印板王、问十、董庄、草河李等村,皆有铜器会。
脑阁
花社,民间艺术的瑰宝,承载着百姓的希望和理想。在舞阳县流传三百多年的“众社龙为首,龙社不挡脑阁道”的说法,印证了“脑阁”的鼎盛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龙舞
郾城何庄青龙会起源于清光绪年间,先是村里的知名人士何发明、何同顺等人积极倡导组织发起的龙灯会,在每年的春节闹元宵期间表演,还在各个庙会、名人祝寿、做生意人开业庆典等进行巡回演出,倍受人们的喜爱,期间的舞龙高手有何俊举、何俊芳等人。
狮舞
郾城“东关狮子会”成立于1897年,是由吴聚才(1877年出生)从南阳拜师学艺归来组建,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东关狮子会”起初叫“东关故事会”,以“双狮舞”为主打节目,另外还配有“竹马”、“二鬼绊跌”(又叫二鬼摔跤)、“九节鞭”等节目,整场演出大约要三四个小时。
剪纸
剪纸艺术作为一种与中国造纸术同时出现的艺术,至今仍兴盛于中国的民间。南方的纤巧秀逸,北方的浑厚苍劲。中华大地,各地风格不同,每一位艺术家又独成一体,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我们将展示这一中华民间艺术。
漯河旅游资源
许慎墓 位于召陵区姬石乡许庄村东。墓冢高约4米,底径约14米。许慎 (约58-约147),汝南召陵 (今召陵区) 人。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著《说文解字》。
彼岸寺石幢 在郾城区中学内。建于北宋。高12.18米,幢基为石刻八角形海池。底层是六角形须弥座,每角有透雕二龙柱相支,上下各雕海石榴花,中有6个佛龛。再上为四角形四天王龛,有八棱形角柱。其上为幢身,高3米多,重9吨余,刻有小篆《彼岸寺碑铭》,上为庑殿式石作,有伎乐嫔伽、人首鸟足等图像。再上为六角千佛造像碑。造型优美,挺拔壮观。
上尊号与受禅碑 在临颍县繁城镇。刻于三国魏黄初元年 (220年)。隶书,字体方正,近于熹平石经,传为王朗文,梁鹄书,钟繇镌字,世称三绝。碑文记载东汉延康元年 (220年) 魏公卿将军劝进及献帝禅位于魏王的历史事件。
杨再兴墓 在临颍县城南12公里的商桥村。墓冢高大,翠柏茂密。冢前刻有“宋统制杨再兴将军之墓”的石碑,相传为岳飞用枪头刻成。墓前有祠,祠内有明清石碑数通,记载其生平事迹。杨再兴 (1104-1140),为岳飞部下,抗金将领。金人屯兵12万于临颍,再兴以300骑遇敌于小商桥,骤与之战,杀2000余人,及万户撒八。孛堇、千户百人,再兴战死,后获其尸,焚之,得箭镞二升。
北舞渡山陕会馆彩牌楼 在舞阳县城北25公里北舞渡镇。镇临汝水,西通汝洛;东下江淮,北转郑汴。江南商货由此吞吐中转。有“装不完的赊旗店,填不满的北舞渡”之称。镇内山陕会馆为秦晋巨商筹金创建。彩牌楼居会馆拜殿前,清道光五年 (1825年) 山陕粮商同建,为三间六柱五楼。建筑精巧玲珑,雄伟壮观。
许慎陵园 许慎墓位于召陵区姬石乡许庄村东。墓冢高5米,底径16米,墓前立清康熙、光绪年间碑刻二通,墓后苍柏林立。当地文物部门征地12亩,建许慎陵园。光绪二十五年,东阿周世专程至墓地祭墓,并在城东北隅购地三亩,建许南阁祠,内设“太尉南阁祭酒讳许慎字叔重之位”,上悬“五经无双”匾额,现为郾城县许慎纪念馆。1986年许慎墓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小商桥 小商桥位于临颍县黄帝庙乡小商桥南小商河(颍河故道)上。桥为敞肩单孔石拱桥,长20.87米,宽6.67米。大拱竞夸11.6米,矢高2.13米,矢跨比为1/5,拱券面厚0.65米,小拱净跨2.13米,矢高1.2米,两岸小拱脚间距20.2米,主拱和小拱均由20道拱石并列砌筑而成,主孔每块拱石间均由咬铁连接。券面石浮雕有天马,狮子,莲花和几何图案,拱之上端置有兽,伸出桥身。桥墩下部四角有高浮雕金刚力士像,双肩扛拱,双手上托,大小一尺左右,造型生动,风格古朴。据方志记载,小商桥始建于隋开皇四年(公元584年),但现桥主体结构属北宋建筑风格,元、明、清历代均有修葺。最大的一次修筑是元大德年间(公元1297-1307年)小商桥是一座时代较早的古石桥,造型优美,结构严谨,做工精致,是研究建筑和交通史的重要资料。1986年小商桥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国家文物局拨专款进行了大修。
陈星聚墓 陈星聚墓位于临颍县城南6公里,台陈镇台陈村西南陈氏祖坟内。占地1650平方米,南北长55米,东西宽30米。墓前原有华表、碑碣,墓两侧为石刻林。1958年和1965年,陈星聚墓两次遭到破坏,现仅存墓碑和墓冢。1982年,县政府拨款重修陈星聚墓碑,建砖瓦碑楼一座,高4.7米,宽1.7米,厚1米,墓地面积480平方米。2004年11月被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漯河是一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沙河天然浴场和滨河游园,风光秀丽,景色宜人。以生态、休闲为基调的开源森林公园,以科技、绿色、环保为特点的天翼公司种植基地已成为旅游热点。漯河有著名的“红色南街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东方红》《大海航行靠舵手》《社会主义好》等革命歌曲,激昂雄壮、催人奋进。南街村是一个美丽而带有传奇色彩的村庄,每年都吸引着国内外数十万各界人士来观光考察。漯河的大门永远为海内外游客敞开。
南街村旅游以发展模式、教育理念、发展方针、分配办法、生活方式及创建共产主义小社区伟大实践为特色。全面展示南街村独特的红色人文景观,通过近几年的不断发展、完善,南街村旅游已初具规模,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八大观光旅游景区:“工业园区、高新农业园区、村民住宅区、文化景区、文化教育游览区、广场文化展示区、热带珍奇植物游览区和革命传统教育区”。
广大游客在亲身感受“游乡村都市,品南街产品,观红色文化,感集体优越”;丰富内涵的同时,还会收到洗礼心灵、升华感情、陶冶情操的效果,使广大游客乘兴而来,满意而归。
双汇集团是以肉类加工为主的大型食品集团。目前,总资产70多亿元,员工4.5万人,在全国十多个省、市建有二十多家现代化的肉类加工基地,年屠宰生猪能力1500万头、年产肉制品150多万吨,是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
双汇集团是从一个资不抵债的地方小型肉联厂发展起来的。80年代中期,企业年销售不足1000万元,1990年突破1亿元,1995年突破20亿元,2000年突破60亿元,2003年突破100亿元,达到120亿元,成为中国肉类加工企业和河南省首批超百亿的企业集团,2005年双汇集团销售收入突破200亿元,再次成为食品行业第一家、河南省首批销售超200亿元的企业,在中国大型企业500强中列131位,食品行业第一位。
20多年来,双汇集团始终围绕农“字”做文章,围绕肉类加工上项目,大力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在传统的产业中走出了一条建设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产加销一条龙、科工贸一体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了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80年代中期双汇年销售收入不足1000万元,90年代初达到1亿元,90年代中期达到20亿元,2000年突破60亿元,2003年突破100亿元,2005年突破200亿元,2007年实现303亿元,成为全省首批超300亿元的企业之一。双汇集团把“产品质量无小事、食品安全大如天”作为企业的质量宗旨,始终围绕产品抓质量,围绕品牌树形象,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发展现代工业。
今年以来,国内外经济形势跌宕起伏,肉类市场复杂多变,面对新形势,双汇集团解放思想、创新思维,通过市场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凭借完善的产业链,消化了涨价成本,实现了企业平稳较快发展,预计全年实现销售360亿元,增长20%,实现利税30多亿元,增长25%。 双汇集团将继续围绕肉类加工为主,拉伸产业链条,由以猪肉加工为主向牛、羊、鸡等肉类加工扩展;由肉类加工向粮食、果蔬加工延伸;由国内建厂到国外建厂;由国内融资拓展到***融资,把双汇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集团,计划至2010年企业产销超过500亿元、肉类产品进入世界行业前三强,为“十二五”末达到1000亿元,进入世界500强奠定基础。
“红色南街村”位于河南漯河临颍县城南,紧靠107国道。全村有回汉两个民族,15个村民组,村企业组织——河南省南街村(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家一大企业,下属工厂26家。改革开放以来,南街村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武装人的头脑,沿着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探索出一条共同富裕的道路。南街村的业绩宏伟辉煌,成为镶嵌在中原大地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南街村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东方红》《大海航行靠舵手》《社会主义好》等革命歌曲,激昂雄壮、催人奋进。歌舞厅、健身房、多功能智力娃娃城、军乐队、戏校、民间艺术表演队、台球室、棋艺室、老年门球场、标准体育场、灯光球场等文体组织及设施一应俱全。南街人的生活是幸福美满的,村民实行16种物品供给制,企业有免费职工食堂。村民住宅楼有92平米和74平米两大类,室内主要用具由村统一配置;科技人才有别墅,老人公寓、学生公寓、民兵公寓宽敞舒适。南街村是一个美丽而带有传奇色彩的村庄,一枝独秀红杏出墙。每年都吸引着国内外数十万各界人士来观光考察。 村风正、民风好、党风廉,社会治安秩序井然,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模范村民委员会”、“全国文明村”、“全国优秀乡镇企业”等诸多殊荣。朱镕基、乔石、李岚清、曾庆红、李长春、罗干、刘云山、曹刚川等20多位党政军领导同志和170多位将军,分别都到过南街村视察工作;《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央电视台、《朝日新闻》、美国之音等众多国内外新闻媒体对南街村作了大量报道;美、英、法、德、日等20多个国家的数十家新闻单位也都到南街村作过实地采访。南街村现在每年接纳40多万游客。对于南街村两个文明建设取得的显著成绩,人们纷纷给予高度评价和赞扬。南街人正以豪迈的热情,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建设共产主义小社区的征程上奋进。日本《读卖新闻》5月13日至15日连载记者藤野彰写的文章:中国摸索建设和谐社会。文章如下: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早上6点15分,南街村的广播站开始播放颂扬毛泽东的革命歌曲《东方红》,南街村新的一天便伴随这轻快旋律开始。毛泽东的雕像如守护神一样耸立在南街村的广场上。广场上还有一些如“毛泽东思想永远放光芒”等政治标语。村内也到处都能看到毛泽东的画像、标语等。
经营中坚持外圆内方的策略,从“玩泥蛋起家”到“玩面蛋发家致富”大力发展村办企业。由于集体经济实力的壮大,村民生活实现了供给制,就近入托入学,人身保险等实现了全免费,公益事业日益发展,南街村弘扬“傻子”精神,坚持开展大学毛著、大学雷锋、大唱革命歌曲的“三大”活动,南街村个个大学雷锋办好事、无私奉献不图名。形成了富庶文明的社会主义小社区,现在正朝着建设共产主义小社区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