挣扎于乱世中的悲情蔡文姬(5)
2012/5/8 17:38:03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整整写了三个春秋,终于完成了《续汉书》四百篇,填补了《汉书》残缺的空白。当蔡文姬将文稿交到曹操的手里时,曹操几乎喜极而泣。此事在现代人看来似乎有点玄乎,但是也并非空穴来风。据郭沫若先生考证,《后汉书》中的有关内容当真是蔡文姬续写的,他在剧本《蔡文姬》中写道:《后汉书》的撰述,除现传范晔的著作外,有谢承的《后汉书》,薛莹的《后汉书》,二书均已失传。谢和薛都是吴人,与蔡文姬无关。晋人司马彪有《续汉书》,虽也同样失传,但据古籍所载,其《礼仪志》﹑《天文志》都采取了蔡邕的著作。蔡邕曾续撰《前汉书》十志,在他的文集中还保有《上汉书十志疏》,可以为证。这些著作,由于流离失散,可能是包含在蔡文姬所追录的四百余篇的遗文中的。因此,我在剧本中说蔡文姬“在《续汉书》的撰述上提供了很宝贵的资料”,并不是完全是无稽之谈。
蔡文姬亦擅长书法。蔡邕不仅是大书法家,还是中国古代书法理论的祖师爷,传世书论有《篆势》《笔赋》《笔论》《九势》等,尤其是《笔论》和《九势》,在中国书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笔论》提出了“书者,散也”的论断,论述了书法抒发情怀的艺术本质;《九势》称“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揭示了书法之美的哲学根据;又总结出八种运笔规则,此即《九势八字诀》。蔡邕这些书法观点奠定了中国书法的理论基础。蔡文姬近水楼台先得月,她很轻易地吸取了蔡邕的这些理论成就,在书法上也有很高的造诣。蔡文姬是草书的创始人,在“笔法”、“八分书”的传授上也很有地位。因年代的久远,战乱典籍的散佚等,虽然在今天已很难看到,但是据了解得知,在北宋《淳化阁法帖》中留有蔡文姬的用章草写的真迹,即《胡笳十八拍》开头:“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汉祚衰”,郭沫若先生认为,“相信它是真迹。字都是真的,诗不消说也是真的”。蔡文姬不仅继承了父亲书法的特长,而且将其发扬光大。唐代书法家张彦远《法书要录》中记载:蔡邕受于神人而传之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王献之传之外甥羊欣。此外,宋黄山谷也见过蔡文姬的书法,在《黄山谷全集》中的《跋法帖》中写道:蔡琰《胡笳引》,自书,十八章,极可观。不谓流落近余两句,亦似斯人身世耶。可见蔡文姬的书法才能是毋庸置疑的,只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她的章草书法真迹留存于世的很罕见,但是从史籍和书法史的记载来看,至今可见她的承传关系。
关于蔡文姬在书法方面的成就,明汪砢玉《珊瑚网》卷二十四上记载传授笔法的系明代的一本书《珊瑚网》上记载传授笔法的人名:盖自蔡邕授于神人,而传之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繇传之卫夫人,夫人传之王羲之,羲之传之献之,……凡二十有三人,书法之传终于此矣。也就是说蔡邕是拥有该“笔法”的第一人,他的笔法是神人传授给他的,蔡文姬是第二个。蔡文姬在“八分书”的传授方面也有重要地位,清朝的《佩文斋书画谱》里记载蔡文姬言:“割程隶字八分,取二分;割李篆字二分,取八分,于是为八分书。”引文中的程是程邈他是隶书的创始人,李就秦朝的李斯,他是秦朝的丞相也是篆字的创始人。这段话是说从隶字篆字中,一方面取八分,另一方面取二分,合起来于是为八分书,这是蔡文姬独创的一种书法技巧。或许他在中国的书法史上并没有成为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等等名垂千古、家喻户晓的大书法家,但是她确实为中国书法的传承和发扬光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她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中的桥梁和阶梯,她促成了书法从一个高度踏入另一个高度。我们认为,蔡文姬在书法史上的地位绝对不亚于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卓越地位。
三国魏废帝曹芳正始十年(即嘉平元年,公元249),七十三岁的蔡文姬去世。她没有埋葬在豫东圉县故里,而是随家族先主归葬古关陇之地,今陕西西安城东南蓝田县三里镇乡蔡王庄村。据《陜西通志》卷70《陵墓一》记载:“汉蔡文姬墓,蔡伯喈庄,在(蓝田)县东二十里。今名蔡家湾。北关外有冡,陕西蓝天蔡文姬墓乃其女文姬葬处。”1991年该村建了一处“蔡文姬纪念馆”。2008年,河南省杞县圉镇蔡邕、蔡文姬故里村民自发修建了一处“蔡邕蔡文姬纪念馆”,并在建“文姬归汉园”、“文姬祠”等纪念项目,整体恢复东汉古城蔡邕、蔡文姬故里旧貌。另,蔡文姬的父亲蔡邕,生前曾隐居于今浙江绍兴西8公里的柯岩山,被后人取名“蔡邕音庐”加以纪念,蔡邕死后葬于河南省禹州市白沙镇逍遥岭南侧(一说葬于长安今陕西西安城郊),名为“汉中郎将墓”,有字大2寸的摩崖石刻一通,由蔡邕亲书,白沙镇杨氏收藏此字。
纵观蔡文姬的一生,是充满颠沛流离的一生,但是她却在有限的时间里活出了人生最高的文化质量,在音乐、文学、书法和历史等诸多方面都做出卓越的成就。值得庆幸的是,蔡文姬的卓越成就自古以来就吸引了文人墨客的关注。翻看历史的画卷,随处可见以诗文的形式,对于这位旷世才女的赞颂。这种吟诵可以早至“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其诗曰:
少小闺中慧辨琴,胡风汉月泣婵娟。
归来剩蝶闲花地,可是秦源别一天。
这首诗是在蔡文姬归汉后所作。在一个尤其注重尽忠国家的大语境中,蔡文姬归汉之举给她带来了难以想象的光环。稍晚一些,唐代以后,赞咏蔡文姬的诗歌层出不穷,如唐代诗人李颀诗作《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唐人戎昱的《听杜山人弹胡笳》、清代文学家赵翼等。除此以外,自宋元时期以后,又很多剧作家开始以蔡文姬的事迹为题材创作剧本,如元朝的《文姬还朝》、元金志南的《蔡琰还汉》杂剧,明陈与郊的《文姬入塞》杂剧,清尤侗的《吊琵琶》杂剧,小说《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
历代有关蔡文姬的画作,比较有名的有金代画家张瑀《蔡文姬归汉图》(现存吉林省博物馆)、宋代画家李唐《文姬归汉图》、南宋画家陈居中《文姬归汉图》等。
时值当代,蔡文姬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丁玲和词人牧羊等写有颂扬文姬的诗,京剧中,《文姬归汉》是传统剧目,著名画家范曾画有《文姬归汉》,郭沫若写有《蔡文姬》五幕历史剧,1978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彩色故事片《蔡文姬》。电视连续剧《曹操与蔡文姬》、话剧《蔡文姬》等,也接连推出。可以说,蔡文姬不仅是历史的蔡文姬,也是当今老百姓的蔡文姬。“文姬归汉”不仅是一种历史担当,也是一种生命精神,一种为了大的利益而舍弃小的利益的精神。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蔡文姬将永远是属于社会大众的,将永远受到后人的缅怀和纪念。【原标题:乱世悲情蔡文姬】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中国崛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