挣扎于乱世中的悲情蔡文姬(3)
2012/5/8 17:38:03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至少也是宠爱有加。可是蔡文姬的“异域”之感无疑是非常强烈的,她作为一个才女,对于人文环境因素比较敏感,“胡”“汉”间的文化差异给她造成的心理阴影难以抹去。在蔡文姬的骚体诗《悲愤诗》里有详细的描绘,“阴气凝兮雪夏零,沙漠壅兮尘冥冥。有草木兮春不荣,人似禽兮食臭腥”。客居他乡的愁苦,或许只有身临其境的人才能深切体会,吃穿住用行都是那么奇怪,当牛羊都披着落日的余晖各自归圈之时,蔡文姬难免触景生情:“牲畜尚且有家可归,唯我独自伤怀?”
在这十二年中,曹操也已经基本扫平北方群雄,把汉献帝由长安迎到许昌,后来又迁到洛阳。公元208年的汉献帝时代,大汉帝国已是日薄西山。君主幼弱,流民暴动,边将叛乱,军阀割据。曹操当上宰相,挟天子以令诸侯,乱世成就枭雄,天纵英才的曹操已是四方来贺、威压汉帝。曹操暂时安定了中国的中原地带,国力渐渐强盛起来,匈奴国也派使者到中国来,和汉朝建立友好关系,这时,曹操打听到自己好朋友蔡邕的女儿蔡文姬还留在匈奴,便动了接其回汉中大地的念头,时值建安十三年(公元208)。他的一个既偶然又必然的决定,成就了“文姬归汉”的千载佳话,也彻底改变了蔡文姬的命运。
一代枭雄曹操与才女蔡文姬之间的关系在文史界演绎出各种猜测。有人说曹操之举出于感念好友蔡邕之交情,《后汉书》记载:“素与邕善,痛其无嗣。”在曹丕的《蔡伯喈女赋》的残文中也写到了这段历史,诗云:“家公与蔡伯喈有管鲍之好,乃命使者周近持玄玉璧与匈奴,赎其女还,以妻屯田都尉董祀。”尽管如此,人们似乎不愿相信这两位才子佳人之间仅仅止于这种纯洁的感情,于是,他们放飞想象的翅膀,建构着两人间的暧昧关系,有很多人都认为曹操之所以出重金赎回蔡文姬,是倾心于蔡文姬的美貌和才华。我们觉得这种猜想纯粹是后人的一厢情愿,倘若曹操仅仅因为贪恋蔡文姬的美貌而出重金将其赎回,当时的蔡文姬已经三十多岁,早已成为明日黄花,况且中原大地竟然如此奇缺美女吗?还要花重金才能满足曹操的情色之语吗?另有一些人认为曹操之举出于修史的需要,即曹操希望接回才华横溢的蔡文姬来完成续写汉书的重任。这种猜想并不是空穴来风,有史记载曹操不仅有赫赫的武功,而且还想力修文治,真正是“外定武功,内兴文学”(《魏志•荀彧传》引《魏氏春秋》),所以说从这个角度来考虑,曹操的重金赎蔡家女之举也就不那么令人迷惑不解了。历史无法逆转,到底缘由是何,时过千年之后今人无法确知,但是终究当蔡文姬早已在胡地安居乐业之时,远方的故人想起了她,她再次陷于两难的抉择境遇。曹操命时任都尉的董祀为正使,周近为副使,携黄金万两,锦帛千匹,玉马一对,千里迢迢来到了左贤王的大殿上。蔡文姬也被宣召进殿会见家乡的故人,时隔十二年之久,早已物是人非,当初她第一次被带进这个大殿时还是一名可怜兮兮的俘虏,那时她焦急地期盼救星会奇迹般地出现,而今再度登此殿堂,面对犹如从天而降的家乡人,她几乎有些漠然,她在心中厉声呐喊:十二年前你们干什么去了。当董祀提及接蔡文姬回大汉帝国尽忠效力时,蔡文姬脸庞的表情僵持住,这边是尚未成人的亲生骨肉,那边是自己日夜思念的家乡,这边有对儿女牵肠挂肚的慈爱,那边有父母的荒坟尚待自己去祭扫……当期望变现实,蔡文姬竟然没有丝毫的喜悦。这次选择对蔡文姬的影响是深刻的,因为她在自己的三部主要的文学作品中都写到这一事件,尤其是 在《胡笳十八拍》中,她几乎将当时撕心裂肺的情感描写得淋漓尽致。
《胡笳十八拍•第十二拍》:
东风应律兮暖气多,汉家天子兮布阳和。羌胡踏舞兮共讴歌,两国交欢兮罢兵戈。忽逢汉使兮称近诏,遣千金兮赎妾身。喜得生还兮逢圣君,嗟别二子兮会无因。十有二拍兮哀乐均,去住两情兮谁具陈。
《胡笳十八拍•第十三拍》:
不谓残生兮却得旋归,抚抱胡儿兮泣下沾衣。汉使迎我兮四牡,胡儿号兮谁得知。与我生死兮逢此时,愁为子兮日无光辉。焉得羽翼兮将汝归,一步一远兮足难移。魂消影绝兮恩爱遗,十有三拍兮弦急调悲,肝肠搅刺兮人莫我知。
纵然有千般不舍,蔡文姬仍然没有辜负曹操的好意,她将亲生儿女舍弃在大漠边关,泪水模糊双眼,曹操像子女的哭声像搅拌机搅碎了她那早已伤痕累累的心灵,尽管一步三回头,可是蔡文姬还是毅然踏上回归故乡的征途,因为她知道那里才是生养她的地方,回归汉室帝国后她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
蔡文姬完成这一历史壮举以后,她的第二段姻缘再一次淹没在她的泪水中。曹操对这位才女的关心可谓无微不至,或许是为了笼络蔡家女,以期她早日走出离家弃子的阴霾,更好地展现其文史才干,于是曹操很快为蔡文姬物色了一位白马王子,那就是将其接回汉中大地的董祀,也许这就是两人的缘分。据说他文采斐然,英俊挺拔,年龄比文姬还小。他开始时对蔡文姬并不十分满意,可是曹操赐婚,他也不敢造次。两人若即若离的关系,在蔡文姬救回董祀一命时才有所改善。据《后汉书》本传:“祀为屯田都尉,犯法当死,文姬诣曹操请之。”蔡文姬婚后不久,董祀就因贪污犯了死罪,大雪寒天,蔡文姬披散着头发,赤着双脚,赶到魏王府去向曹操求情。文姬用机智的言辞为夫君求情曰:“明公厩马万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骑,而不济垂死之命乎!”仅简单数言,但字字都打中喜好溢美之词的曹操之心窝。于是曹操感动于蔡文姬为夫请罪的情真意切,转念一想倘若这次处死董祀,蔡文姬就会再次沦为孤苦,于是曹操对她顿生怜悯之情而把董祀赦免了。自此以后,董祀心存蔡文姬的救命之恩,对她消除了一切芥蒂,两人过上了夫唱妇随的幸福生后,并且生有一男一女,蔡文姬在历尽千难万险之后,终于得以在故乡安享晚年。
胡笳媲离骚 五言抒己悲
文姬归汉,是蔡文姬人生中的转折点。她回到中原大地后,过上了安稳的生活,而且受到曹操的重用,她迎来了自己事业上的辉煌阶段。磨难已远去,可是时间并非万能的,它无法抹平心中的伤痕。当蔡文姬沉浸于现在的宁静生活之时,她的脑海中还会时时浮现前半生中的坎坷经历,心中不免荡起层层涟漪,但她循规蹈矩地生活下去,直到有一天,她伏案提笔时才明白是创作的激情在搅扰着她的思绪,写下来不是报复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只是为过去的生活挽个结,为自己的坚韧谱写赞歌,而后彻底从过去的阴霾里出走,一身清爽地步入阳光普照的幸福生活。我是这样理解蔡文姬创作五言体《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之动机的,写作动机决定作品高度,所以在她的作品里我们很少读出怨天尤人的牢骚和抱怨,最多不过是扼腕悲戚,是一种客观的倾诉,有种一吐为快的爽朗,似乎只是寻求甩掉记忆包袱后的一身轻,并没有刻意寻求读者的同情和怜悯,对于一个从苦难堆里摸爬滚打出来的女子而言,同情和怜悯已没有任何意义,所以我们在她的诗作中丝毫不见矫揉造作之虚伪,弥漫诗篇的是一种撩拨心扉的真挚情感,情真意切,娓娓道来。
现今学者对蔡文姬诗作的真实性虽还存有争议,但是对于《胡笳十八拍》的疑问相对较少一些,如今学术界已经基本统一认定这首诗的作者毋庸置疑是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中国崛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