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开封 >> 名人名家 >> 逸闻趣事 >> 浏览开封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包拯:清心为治本 直道是身谋

2013/4/1 8:49:59 点击数: 【字体:

包拯:清心为治本 直道是身谋
  

    南宋思想家朱熹与学生谈论交际之道时,讲了包拯的一个故事,说包拯年轻时,曾与一李姓同学就读于家乡庐州合肥(今安徽省合肥市)某僧舍,每次从家里往返僧舍,必须经过一富翁家。包拯与李生品学兼优,前途无量,都是集优股,富翁很想亲近他们。某日,当他们路过时,富翁邀请他们进屋做客,包拯和李生委婉拒绝了。过了一段时间,富翁又特备酒宴,热情邀请他们去家里吃饭。李生碍于情面,打算接受邀请,包拯却厉声说:“彼富人也,吾徒异日或守乡郡,今妄与之交,岂不为他日累乎?”包拯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不注意小节,与富翁吃吃喝喝,称兄道弟,那么将来万一学有所成后回乡做官,这些人情债难道不会影响公正吗?人家在工程招标时要求关照一下,在官司缠身时要求放他一马,怎么办呢?于是,他又一次谢绝了富翁的盛情相邀。事也凑巧,多年以后,包拯果真被朝廷安排回乡,出任庐州知州,因为以前没欠人情债,故断案执法,皆能公正无私,留下千古美名。

    包拯为人做官,一贯严格自律,既不傍大款,更不攀权贵。康定元年(1040年),42岁的包拯出任端州(今广东省肇庆市)知州。端州产砚,中国四大名砚中端砚尤以石质优良、雕刻精美居首,被朝廷钦定为贡品。那些附庸风雅的权贵,均以能得到端砚为荣。因此,在端州任职的官员,似乎找到了一条升官的捷径,纷纷打着纳贡的幌子,以多出数十倍的数目征收,假公济私,拿着公家的东西去结交打点。然而,包拯到端州任职后,首先想到的是减轻农民负担,有权不用,自断这条升官捷径,悉数减去多余的征敛,只征收进贡的数目。领导也好,故交也好,他一概不理。他还在端州府的墙壁上写下《书端州郡斋壁》一诗:“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他认为做官当除贪欲、谋正道,以做清官为荣、以做贪官为耻就是他的人生观和荣辱观。于是,包拯任职3年,“岁满不持一砚归”。

    包拯铁面无私,不但在士大夫间名声大,而且在民间名声好,因他曾任天章阁待制,百姓亲切地称他为“包待制”。嘉祐元年(1056年),包拯出任开封知府,负责京城诉讼和治安。当时,打官司有一个规矩,百姓不得直接到衙门递交状子,要由小吏转呈。为了使知府大人早些受理,许多人不得不上下打点疏通关节,一个官司打下来,往往赢了官司输了铜板,得不偿失。包拯坐堂开封府,却一改陋习,大开正门,使百姓能够直接上前陈述曲直诉说冤情,既减少了百姓的打点费用,又准确地把握了案情,更缩短了审理周期,一举数得。因此,京城迅速流传这样一首民谣:“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意思是打官司无钱疏通关节也没关系,有包大人呢!

    包拯不会种花,只会栽刺。他与张尧佐是一对冤家。张尧佐是外戚,其侄女张贵妃很受宋仁宗宠幸,因此官运亨通。开始,张尧佐被任命为三司使,包拯向宋仁宗说,像张尧佐这样的人,连做小官都不合格,遑论三司使这种朝廷大臣,并表示反对;几年后,在张贵妃的软磨硬泡下,宋仁宗提出任张尧佐为节度使,再后来又提出任张尧佐为宣徽使。包拯认为这样的提拔速度太快,不符合干部升迁制度,以“不可骤升”为理由,前后7次上书弹劾张尧佐,甚至在朝堂之上当面顶撞宋仁宗,硬是在身单力薄的情况下,让张尧佐的升迁受阻。

    包拯最重官员操守,最恨以权谋私。嘉祐三年(1058年),他出任右谏议大夫、御史中丞。当时,三司使张方平利用手中的权力,廉价套购某商人的住宅,从中渔利。包拯认为,三司使是朝廷最高财政官员,非廉洁之士不能胜任,张方平巧取豪夺,不适合担任这么重要的职务。因此,包拯上书弹劾张方平,致使张方平随即被罢免。

    包拯就是这样,做官行事,只论是非,不论利害,只论荣辱,不论得失。他高风亮节,不虚情假意,不随声附和。他的心里只有朝廷纲纪和百姓冷暖,不想因交往而影响公正,那些门生故吏和亲朋好友,谁也别想通过他捞到任何好处,所以,“故人、亲党皆绝之”,大家纷纷离他而去。在人情关系的力量远远胜过纲纪国法的官场,包拯形影相吊,门可罗雀,显得那么孤立。然而,孤独一生的他,却一直是那些贪官污吏眼中的煞星,《宋史·包拯传》说:“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是啊,这样一个铁面无私而又六亲不认的人,叫人如何不害怕呢?【原标题:包拯:清心为治本 直道是身谋】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开封网 作者:晏建怀 2013-02-19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