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开封 >> 历史传说 >> 民间故事 >> 浏览开封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慧云修建大相国寺的故事

2013/8/30 16:54:38 点击数: 【字体:

 
    大相国寺的前身是南北朝时期,北齐天保六年,即公元 555年,在梁州,也就是今天的开封市信陵君故宅修建的建国寺。由于信陵君无后代,在他亡故后,地方百姓纪念他,将其遗府改为庙宇。南北朝时,佛教蔚然兴起。深崇信陵君节操且又笃信佛教的北齐文宣帝驾临梁州时,命在该庙废墟上修建寺院,并御赐寺名为“建国寺”,建国寺因信陵君而名闻天下,当时的规模极为宏大,但是由于北方连年战争,寺庙遭到破坏,到了唐初时,此地已变成歙州司马郑景的宅园了,只剩下隔壁一个叫福慧寺的经坊,一个小院,三五个和尚。郑景自小聪明伶俐,弱冠就考取了进士,并被朝廷任命为歙州司马,郑景少年得志,正准备走马上任,怎奈时疫流行,染病在身,找了几个医生,都没有看好。

    当时有一高僧,俗家姓姚,湖湘人士,性识精明,气貌疏朗,10岁那年就立志出家,从衡山南岳初祖禅师学佛,禀承师父慈训,当了一名小沙弥,努力修行。直到20 岁才在衡山奇岳寺受具足戒,取得正式僧人的资格,法名慧云。他受戒后出来云游四方,讲佛传经,足迹遍于两湖、江浙等地,参与修造寺院20余所,功成后便又到其它地方,在佛教界已有相当的名气。此时正值长安元年、公元701年,慧云37岁,已在外10余年,做了很多善事,这时他到了汴州。此时正当盛夏,经人指点,他到汴州郊外的繁台露宿。繁台是汴州郊外胜地,南北朝时有繁姓族人聚居于此,故名繁台。慧云云游四方,随遇而安,就席地而坐,运用了禅宗打坐的功夫,闭目养神,准备天明再到汴州城内随缘。到了子夜时分,养足了精神,睁目看见满天星斗,好似上苍的眼睛,闪闪烁烁,都在看着自己,企盼自己创造一番事业。正当慧云心境融入自己曾经发宏愿、创大业的雄伟目标时,定睛向北望去,只见高峻的汴州城墙耸立在自己的眼前,城墙外滔滔奔流的汴河,正散发着白天吸收的热气,一层白蒙蒙的水汽,似云雾般在河面上荡漾。忽然,一道紫气从河的北岸升起,直冲牛斗,这种异象,直惊得慧云目瞪口呆。不久红日东升,慧云披衣,直奔北方,要将看到的景象,弄个明白。

    他到了汴河岸边,沿着河岸慢慢西行,边走边看,走了一会儿,他往北眺望,看到了河对岸的破旧的福慧寺,再往福慧寺西边一看,一派瑰丽的景色呈现在自己的眼前。他看到一所宅院,透过花墙看到庭院整洁,一片清澈的池沼,池沼中隐隐透出天宫的影像,参差的楼阁犬牙相错,连绵不绝,金碧辉煌,雄伟庄严,九重仪象逶迤而千伏,宛如兜率天宫,然后天宫中显出一座佛像正笑咪咪地看着自己,宛如弥勒菩萨。慧云见此瑞状心中颇为欢喜,他曾闻《智严经》上说,“琉璃地上现宫殿之影,此不思议之境界也”,然后又不禁生出一些忧虑,如此有灵气之地却没有显扬,只剩这样一座破旧的福慧寺,实在是埋没了。于是拜伏在地,将禅杖就地一插,合十发愿:“我要在此地建一梵刹名蓝,安放弥勒金身,以报上天示祥之兆。”当他渡过河去,叩门问讯,得知该宅为郑司马的宝宅。唐时佛教盛行,郑景也笃信佛教,于是负病出来接待远方来的僧人,慧云多年在外,积德行善,也学得很多医疗知识,见郑景气色不佳,料知是中了时疫。他赶紧请郑景回房休息,并开了一个处方,嘱咐家人抓药治疗。说也奇怪,郑景本来已抱病多日,身体空虚,终日没精打采,自经见了慧云,吃了他开的药方,竟一天天好了起来。这天他吃了一顿合味的饭菜,精神饱满,邀请慧云长谈,并以素斋招待,以示对慧云医病的感激之情。慧云谦逊了一番,又说:“郑大人吉人自有天相,看您面善,生性与佛有缘,我今日来前,见您的宅院内有异兆,池沼内显现出魄丽的兜率天宫和弥勒圣容,想必是要有祥瑞之事”,一番话说得郑景动起心来。慧云见郑审有点动心,就进一步提出他发的宏愿:“我愿在贵宅创建寺院,郑大人如愿施舍,必定功德无量,泽荫后世!”。郑景踌躇了一会,想此宅院是他的祖业,不能轻易许人,但继而一想自己病愈,即去歙州上任,家中本已无人居住,施舍给佛寺,也是一大功德。另外慧云这位僧人,所说情由十分真切,其一生行径十分感人,又救了自己的命,就慷慨答应了慧云的要求。郑景由于大发善心,得到了善报,他位至袁州刺史,晚年又回到汴州。他的后世孙郑绅生了一个女儿,被宋徽宗选中,即郑皇后,以节俭著称。郑绅也位至太师,乐平郡王,谥僖靖,此是后话。
  
    慧云募化到郑宅以后,为募集建寺资金,就挂搭在福慧寺,一边修行一边在汴州就地化缘,准备积攒到足够的钱后铸造弥勒像,举高一丈八尺,然后以郑宅作别殿扩建福慧寺安放弥勒菩萨。他走遍汴州大街小巷,不管是官府、商铺还是民宅,他都走访游说,述说自己的经历见闻、建寺的决心和兴建佛寺的无量功德,由于慧云智慧过人,善于宣传劝化,这样募集到了一些资金。后来又行走于安业寺、报成寺等寺庙寻求帮助,然后决定苦行求成。一日,正值寒冬时节,汴州大雪,他冒雪打坐街头,三天三夜,不吃不喝,八风不动。大雪纷纷,世界银装素裹,一个出世神僧,端坐于风雪之上,自然是一幅悲壮感人的图景。不管是大商大贾,还是平民百姓,都为他的苦心和毅力所感动,给他布施的人络绎不绝,捐款捐物的都有。
  
    积累了十年之功,经历了种种苦难,到了景云二年即公元711年,才攒到了足以兴建的经费,于是慧云带领福慧寺寺僧准备动工扩建寺院,还以福慧寺为寺名。先是购置材料,修整郑景宅园,正当挖地基时,挖到一块古碑,上面记载着北齐兴建建国寺的缘起,于是决定还按原名将寺名定名建国寺。别殿修好,然后又请了能工巧匠铸造了极奇奇伟的弥勒佛像,高一丈八尺,重逾万斤,周身贴金,又经装塑能手王温的妙手,佛像面部金粉闪闪一如活人,额部发出一片瑞光,一副慈悲庄严的容貌,使人见之便肃然起敬。建国寺一经扩整修建好,就惊动了汴州城的善男信女前往随喜膜拜弥勒菩萨,从此香客游客如云,人头攒动,香火旺盛,还有一些善男信女听闻慧云和尚神医妙手,有些病疫也找他医治,一时汴州城皆传建国寺和慧云和尚美名。
  
    正当慧云和尚努力经营的建国寺欣欣向荣之迹,天有不测风云。建国寺之名虽然缘于北齐,但时至唐代,它仍属那种没有经官府注册赐名的私人寺院招提之类。唐睿宗自登基以来,他虽然也是一位佛教信士,但当时全国建寺之风甚盛,百姓为逃避沉重的赋税、徭役,纷纷遁入空门,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唐睿宗的谋臣多次谏言限制兴建寺庙,力图使劳力稳定在土地上,以保证国家的收入和劳役。睿宗不得已,于是下诏取缔新建寺院,凡未建成或无官方正式命名的寺院一律停工拆毁,其中所有佛像、法物移入附近寺院供奉,并派钦差到各州宣诏。派到汴州的钦差刑部尚书王志谙,并加授采访使让其督促实施。建寺也在拆毁之列。这道敕令,对于慧云来说,就像晴天霹雳,但圣命难违,他也无可奈何,于是,便便在弥勒像前焚香哭拜,祷告道:“若与此有缘,当见奇瑞,策悟群心”。真是他的苦心感动了菩萨,果然,不一会只见弥勒像头上金光四射,照耀天地,满城官员百姓,都叹为观止。这时有人对此诽谤,说其为虚妄之相,但这种人便立刻失明或舌头肿大一尺,吓得他们连连瞻拜佛像,很多人听说了这些事,便争相到寺内瞻礼膜拜弥勒圣像,施舍如山。慧云于是瞻拜佛像,为口出狂言者悔过,不一会儿失明者重又获得光明,舌肿者又恢复能言,并愿为寺奴终生持钟扫地。采访使王志谙、贺兰务见此,不敢轻举妄动,便将种种祥瑞景象记录下来,报告给睿宗。睿宗也曾在梦中见弥勒降凡,接到奏报,正与祥瑞相合,因睿宗原为相王,由相王荣登皇位,遂敕命将建国寺改名相国寺,以彰佛德,并令州府不得烦扰。这样,建国寺才得以保存了下来。中书舍人贾曾、侍郎崔诏、给事中卢逸、中书侍郎平章事岑义皆捐献自己俸禄,共构因缘,或启发心之元,或施外护之力。次年睿宗让位给儿子玄宗李隆基,自己退位当上了太上皇,睿宗写得一手好字,当了太上皇仍念念不忘相国寺,他亲书“大相国寺”匾额,并择吉日,于八月十五日,诏令大德真谛并弟子二人、品官一人,持敕赐幡华及寺额送往汴州大相国寺悬挂。唐睿宗亲书的相国寺匾额,和王温装塑的弥勒圣像,是唐代相国寺中十绝之首。从此相国寺遂名闻于天下,慧云和尚因此被称为“造寺祖师”。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印象河南网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