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封民间的老行当里,有一种传统杆秤。这种原本很平常、很普通的杆秤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尤其是受***的冲击,成了将被人们遗忘的古董。但在我市前新华街,有一位赵书立老师傅,至今仍干着制杆秤的行当,坚守着这种传统的手艺。
赵书立今年已经74岁,从小生长在长葛县赵庄。据赵师傅讲,赵庄的人几乎家家都会做杆秤,他很小的时候就跟爷爷、爸爸学做秤,年轻的他就学了一手精湛的做秤手艺。1989年,赵师傅从老家来到开封,以做秤为业。在这20多年里,他先后制作了上万杆大大小小的秤,大的有500斤计量的,小的有3斤计量的,其中清明上河园的包公秤就出自老人之手。
赵师傅做秤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不做黑心秤、不昧良心。他在开封做了20多年秤,每杆秤都能做到计量精准,在市里多次抽检评比中,均符合标准。多年来,他也遇到有人专门来请他做八两秤的,但他每次都毫不客气地予以拒绝。由于赵师傅人正、秤准,四街八邻的人都愿意到他这里买秤、修秤。
眼下,随着国家计量器具的发展,杆秤这种传统工艺也将退出生活的舞台。赵书立老人很希望有年轻人传承这门手艺,不想让它就此失传。本报记者 赵文建 文/图【原标题:赵师傅和他的老杆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