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癸巳年元宵节,记者走进汴京灯笼张彩灯展览馆。欣赏着陈列在展览馆里大大小小的彩灯,仿佛让人回到了挑着灯笼满街跑的孩提时代。
2008年,汴京灯笼张制作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汴京灯笼张传人张俊涛在本市理事厅街自家老宅筹建了汴京灯笼张彩灯展览馆,在楼上楼下两层200多平方米的展厅内陈列着数十个品种200多盏彩灯。这些展品大多都是张俊涛已故父亲张金汉老人生前亲手扎制成的,还有一部分是张老先生从全国各地收集来的藏品。
张俊涛介绍说,自宋代以来,开封就有上元观灯的习俗,制灯艺人和作坊相传不辍,张家制作大型彩灯和宣纸彩灯的传统代有发展。因为收藏民间儿童闹元宵时在大街上挑着行走的纸灯笼有一定难度,所以这里的展品大多是悬挂于厅堂院落之中的彩灯。这些彩灯图案题材多样,有景物、人物图案的,有花鸟图案的;形态各异,有人物、动物形状的,有器物形状的;而且色彩缤纷,煞是好看、喜庆。从制作工艺和彩灯结构上说,这些灯可以分为有骨彩灯、无骨彩灯两种。一般来讲,像万眼萝彩灯一类的小型彩灯多为无骨彩灯,这类彩灯通过布满灯体的小孔增加美感和透光效果,古时一般悬挂于绣房之中,而像鲤鱼跳龙门灯、千手千眼佛灯等大型彩灯,一般得靠灯骨来支撑,为有骨彩灯。当然,诸如西藏地区“八吉祥”彩灯、自古流行于北京地区的红纱布铁丝彩灯等工艺和结构比较复杂的小型彩灯也是有骨彩灯。但无论彩灯有骨还是无骨,那柔和的灯光、亮丽的色彩挽住了历史,唤回了记忆,体现出的都是中华文化元素带来的温馨与美好。【原标题:正月十五闹花灯——赏汴京灯笼张彩灯展览馆收藏的彩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