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焦作 >> 文化遗产 >> 文遗赏析 >> 浏览焦作

雄风柳絮动怀川——焦作猿仙通背拳探秘(2)

2013/4/16 14:15:58 点击数: 【字体:

  净影寺僧人历来就有习武传统。北宋年间,净影寺僧人模仿猿猴的动作创立一套拳法,因其极具威力而又不失轻灵之态,后人取名为“猿仙通背拳”。宋时净影寺和尚众多,香火旺盛,广结善缘,收容贫家子弟学文习武,猿仙通背拳遂逐步向南太行山一带的民间流传。

  许伟战,国家一级武师,现年60岁,系猿仙通背拳第十五代传人、许氏正宗第七代传人。许伟战说,明代民间武术流传广泛,有官宦子弟敢废、武备二人传于张文奎、郭万青,拳谱云“夫官游之家、恣意扬名”,张文奎、郭万青传于洛阳人氏董成。董成一生不爱荣华,只喜修身练拳,其祖上世习太极长拳,其本人已有相当造诣。董成奇遇第二代拳师郭万青,郭喜董成天资聪慧,就收董为徒,悉心传授。董成后来在太行山深处,如饥似渴研习师传拳术。影寺村一带绿水青山、猿猴成群,董常观察猿猴戏玩打斗姿态,取之于拳,并将阴阳五行、道家养生兼收并蓄,终成一代宗师,正式创名猿仙通背拳,留拳经理论一经、二近、三跪、四成、五动、六灵、七开、八靠、九扣、十问之法。

  清乾隆年间,董已是百岁之人,一日在深山之中遭蛇咬伤,倒在路旁,生命垂危。山西省泽洲许圪道村许秀文、许秀武兄弟二人刚好路过此地,将董救回家中,用祖传中医救回董命。董感其救命之恩,就将猿仙通背拳尽传于二兄弟,并叮嘱:“只能用于养家,秘诀不可轻易外传。”许氏历代先人遵循师训,世袭传承至今,后二人携家移至现我市中站区龙洞乡高窑河村。许秀文传子有清,有清传子万怀,万怀传子桂林、桂芝,桂林传子安吉,安吉传子乐敏,乐敏传其孙伟战。许乐敏生于1903年5月,武艺高超,享年90岁,人称“武寿星”。他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拯救猿仙通背拳于危难之中,授徒200余人,培养出了许伟战、李培均、程乐、许海江、许小有等后起之秀。

  猿仙通背拳第七代拳师许桂林、许桂芝以及其外甥郭再汾武功已达到出神入化之境。清咸丰年间,郭再汾得中武举,进京殿试。在演武场上,郭再汾技惊四座,受到了武场监考官的高度赞扬。咸丰皇帝赐封其“武德骑尉”官职,赐御匾上书“雄风柳絮”四字,并赐北京万寿山贤柏一棵。

  民国三十二年,天灾人祸,民不聊生,御匾丢失,成为永世之憾,但那棵贤柏至今仍傲立在高窑河村许氏老宅房门外,枝叶繁茂、四季常青。

  雄风柳絮 独树一帜

  武林百花缤纷灿烂。一位武林中人这样说,流传于世的拳种都是好拳种,否则该拳不可能代代流传延续至今。许氏一脉猿仙通背拳创于植被丰茂的深山幽谷,集众家之长,介于太极与长拳之间,在武林中独树一帜。

  猿仙通背拳在清咸丰年间一度名声大噪,威震京师,被御匾赞誉为“雄风柳絮”。“雄风柳絮”高度概括了猿仙通背拳的鲜明特色。雄风者,具虎之威也;柳絮者,如绵之柔也,寓意此拳种刚柔兼备。

  通背:通者阳也,背者阴也,猿仙通背拳以五行阴阳互生互化来统驭拳经拳理之本,讲究以柔软化刚为本。鸡腿猴形为原神风貌的拳种,似太极拳而雅风不尽,如长拳而英姿别味。演练独特新颖,潇潇洒洒,落落大方像天中之行云,似溪中之流水,静时如弱女,快时如脱兔。它集内家拳法之长,要求近靠、短打,又注重侧身进步,放长击远,脚手并用。猿仙通背拳以八回拳为主,共108式,另有柔拳49式、三路扶手套及多种器械。猿仙通背拳招招适用,势势相承,共分八套路完成,寓意中国的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卦之说。该拳演练风格颇丰,其中有九蹲、六靠、四十二手、二人格斗战法三十二势、通背阴阳球法,不仅技击性强,而且还有长寿功法。

  猿仙通背拳除武技外,还有一套拳理拳经,文施武略,其中的十晓四十字妙言,概括了人生的方方面面,虽只寥寥数语,却有点字如金的丰富内涵,渗透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优秀品德,启示人们如何做人、如何为人。健身功法有六经、八法、九腿等手法,久练亢气大补,肾气再生,延年益寿,其乐无穷,是推广全民健身的极好体育项目。猿仙通背拳实为中国武林中一朵珍贵的奇葩。

  揭开面纱露峥嵘

  许伟战作为猿仙通背拳第十五代传人、许氏门正宗第七代传人,近年来一直为猿仙通背拳的推广努力着。他12岁开始跟随祖辈许乐敏习拳学艺,40多年来,潜心钻研拳经理论,融会贯通。

  许伟战在接受采访时,对家传猿仙通背拳的拳法、拳理娓娓道来,朗朗上口。他说,猿仙通背拳内容十分繁杂,其中实虚万千,机巧百端,是一个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的古朴拳种,如此完整的拳理拳法传承至今,这在我国武林宝库中十分罕见。对于这么好的拳种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他认为原因有二:一是先师董成有遗言,只让家传;二是中国近200年来社会一直动荡不安,许氏历代先贤只将此技作为养家之依靠,不愿外传。特别是前几代先祖,即使外教徒弟也不讲其深奥之理,只讲简单手法,皮毛而已。

  令人欣慰的是,如今国家对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工作正在全面展开,全民健身活动普遍开展,许多有识之士正致力于该拳的推广和传播。猿仙通背拳也揭开了其神秘的面纱,引起了国内外众多有识之士的重视和推崇。

  近年来,我市成立了焦作市猿仙通背拳研究会,开通了猿仙通背拳网站,大力开展群众性的推广普及交流研讨活动。猿仙通背拳传人许伟战、李培均、李新平等深知肩负的重任,在推广猿仙通背拳方面不遗余力,练习猿仙通背拳的人越来越多,目前我市经常演练猿仙通背拳的有200多人。

  2007年,《台湾武林》杂志社刘康毅先生在河北石家庄发现了明朝周淮颖著的《通背拳谱》后,甚为惊奇。经再三探究,得知猿仙通背拳传人在河南焦作,便决定深入挖掘。2008年初夏,刘康毅先生邀请许伟战及其弟子王智强、李兴良、郝跟上一行在石家庄会面。经过交谈和演示,刘康毅等感到猿仙通背拳具有古朴实战的风格,是现今存世难得一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8年9月,应台北市古传陈家沟太极拳协会、台北逸文武术文化有限公司邀请,许伟战及其弟子一行到台湾交流访问20余天,在台湾掀起了一股猿仙通背拳旋风。台北市古传陈家沟太极拳协会黄建豪会长说,该拳运劲时,并不像太极拳有较为明显的蓄发及顿点的发劲动作,然二者劲路虽不同,却同以追求轻灵神变、以小搏大为至高之境界。在佩服之余,黄建豪正式拜许伟战为师。《台湾武林》杂志第三十六期,以一半的篇幅70多页介绍了猿仙通背拳的拳理、十问之法、动作分解等内容。

  许伟战带弟子等长期在市人民公园等处练习,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2009年来参加焦作国际太极拳年会的新西兰颜紫元拳师等看到有人练习猿仙通背拳后,专门拜访许伟战并进行了沟通和交流。多次来焦参加焦作国际太极拳年会的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管理中心单晶发现猿仙通背拳后,希望该拳种能够加强研究和保护,使猿仙通背拳进一步发扬光大,并表示自己将专程来焦作学习研究猿仙通背拳。

  千百年来,在历史长河的悠悠岁月中,猿仙通背拳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华武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但因历史和地理等原因,该拳种在近代失去了昔日的辉煌,几乎销声匿迹,但终因其独具特色的拳貌风采和美学魅力为世人所珍爱,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深深地扎根于民间、繁衍于民间,并将走出怀川,造福子孙后代。我们相信,猿仙通背拳必将再现“雄风柳絮”之风采。

  图① 猿仙通背拳第十五代传人、许氏门正宗第七代传人许伟战的弟子在静影寺演练猿仙通背拳。

  图② 猿仙通背拳中的棍术。(王龙卿 陈作华)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焦作日报 2010-06-07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