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焦作 >> 焦作工艺 >> 工艺赏析 >> 浏览焦作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当阳峪里说绞胎”系列之三 以绞胎聚魂铸圆融之瓷

2014/2/17 14:36:53 点击数: 【字体:

“当阳峪里说绞胎”系列之三 以绞胎聚魂铸圆融之瓷
玉壶春绞胎瓷瓶

    当阳峪绞胎瓷被赋予文化人格,被称为“瓷中君子”、“君子之瓷”,与范仲淹“君子有党”、欧阳修《朋党论》“君子与小人”的政治主张与理论休戚相关。

  宋代士大夫谋求君子与君主共治天下,“以能辨君子与小人”的虞舜与周武(周武王)为“聪明之圣者(圣君)”,认为君王与君子共治天下,则天下治兴;君王与小人共治天下,则天下乱亡。

  但是,小人常“居庙堂之高”,君子常“处江湖之远”。

  “怀州致仕人李洵”即“竹林吟叟”,就是在“君子与小人”都在谋求与君主共治天下的斗争中,被迫回到老家怀州修武县赋闲的。

  先是赋闲,而后“李洵大夫”,这位“河朔君子儒”,又在蔡京等奸佞小人的鼓动下被宋徽宗“直入(元党籍)续籍”,成为一位光荣的“元党人”。

  “竹林吟叟”在云台山百家岩上,刻下自己的《百家岩》诗,至今犹存:

  明月池边酌玉,玉未倒玉山颓。秋风吹断华胥梦,卧看飞云过岭来。君子与君主共治天下的梦想,被小人搅乱了。李洵只能学习晋代“竹林七贤”领袖嵇康,啸傲山林。

  南朝宋刘义庆编撰《世说新语》,云:“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山涛,竹林七贤之一)曰:‘嵇叔夜(嵇康,字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巍峨)若玉山之将崩。’”

  嵇康风姿秀美,玉树临风,后人常用“玉山”比拟他,以致拿“玉山”状写大丈夫佳姿;嵇康善饮,饮后常醉,醉后摇摇晃晃,常自倾倒,遂以“玉山自倒、玉山未倒、玉山颓、玉山倾”等形容醉酒、醉态。

  但是,什么都有例外,这就是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李洵“玉未倒玉山颓”——既然他在强调酒杯未倒,自然其“重”,不是“买醉”;何况其诗最后落在“秋风吹断华胥梦,卧看飞云过岭来”。

  这种“买醉”,也许是强调唯我独醒,抑或暗喻北宋将亡——朝廷会毁在小人即蔡京等奸臣手里。

  但是,清醒与买醉,都是于事无补的。

  “君子有党”、“君子与小人”的理论划分,从北宋末年的实际政治效果看,很难说有什么积极意义。

  绞胎瓷从“君子之瓷”,演进而为“又因为每一件绞胎瓷的纹饰不尽相同,而被诠释为‘君子和而不同’”,自然有其积极的一面。

  无论做人做事做学问,还是政治,“和而不同”在儒家看来,似乎都是一种最高境界。

  但是,孔夫子说“君子和而不同”,还强调了“小人同而不和”。

  因此,绞胎瓷走到“君子和而不同”,似乎只是显得更有了文化,依然缺乏灵魂。

  真正赋予绞胎瓷灵魂的,是坐落在当阳峪窑址之上的圆融寺,是佛家禅家,而不是儒家,乃至道家。

  “绞胎瓷无论作为‘君子之瓷’,还是诠释‘君子和而不同’的文化精神,都没有错。”焦作市修武县圆融寺住持释果建法师说,“绞胎瓷铸造的是‘和’,是和合大美;但在佛家这儿,这是万物‘圆融’之德。因此,与其说绞胎瓷是‘君子之瓷’,背后非要暗藏个‘小人’,倒不如说绞胎瓷是‘圆融之瓷’。”

  圆融之瓷

  “圆融”,消弭了绞胎瓷承载的“君子与小人”的矛盾与对立。

  先秦时代,“和”是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和”是有差别的、多样性的统一;“和”不是“同”,它有别于“同”。

  譬如烹调,酸、甜、苦、辣、咸“绞”为一“菜”。五味调和,才有五味俱全;五味俱全的菜肴,才是佳肴。

  譬如音乐,宫、商、角、徵、羽“绞”为一“曲”。五音调和,才有五音共鸣;五音共鸣的乐曲,才是神曲。

  《左传》中,有晏婴“治大国如烹小鲜”之说,其云:“和如羹焉……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以水济水”、“琴瑟专一”,是说同类事物简单重复,不能做到五味相济、五声调和;只有多种不同,乃至相互对立的因素相互调和在一起,才能铸造出大美与大音。

  孔子将“和”与“同”的差别引入到人际关系中,有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而不同”,是说君子在与人交往中,应当恪守和谐友善之道,不必苟同于对方的一切;“同而不和”,是说小人习惯于迎合别人的心思,附和别人的言论,则不苟同他人的观点,怀抱不和谐友善之心。

  日常生活中,不同的人对某一问题持有不同的看法,是极为正常的。在此,孔子只是强调君子当肝胆相照,小人则见风使舵。

  不管怎么说,这样一来,人与人之间,就可能划出不同的圈群,形成不同的帮派。因此,也就有了范仲淹的“君子有党”、欧阳修的“君子与小人”的政治宣言。

  “君子与小人”一旦挣脱孔子所言的日常“人际关系”,走上政治舞台,其害,亦莫大焉!

  也许只有佛家所说的“放下”——在政治舞台放下“君子与小人”,国家才会安宁。不然,谁在台上,都会依仗权威,就去骂在野之人为“小人”。如此这般,争斗必将愈演愈烈。这,已为北宋一朝政治的实践所证实。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能够放下的,不是“河朔君子儒”李洵等,而是出家当了和尚的圆融寺禅家。

  这一说法,有何根据?

  一如焦作市文物考古队前队长杨贵金研究员所言,这么多年,在焦作古墓考古中,始终难以发现一件绞胎瓷器——尽管绞胎产地就在当地的当阳峪古窑。

  但是,在圆融寺附近,乃至圆融寺故址之上,绞胎瓷片、绞胎整器,乃至绞胎瓷窖藏,时有发现。

  窖藏,显然是在某种紧急情况下,如失国藏鼎一般,被圆融寺和尚当做一种神器掩埋的——也许因为宋、金或金、元之战。在当阳峪窑遗址,不时发现烧好的整窑素胎,乃至当阳峪“瓷谷”深处竟然有“死人谷”,正是一种诠释。

  “灾难突然降临时,也许当阳峪陶工乃至圆融寺和尚,被逼入深谷,惨遭集性大屠杀。”释果建法师说。

  圆融寺遗址所见绞胎瓷,可能是当阳峪陶工供养的,也可能是圆融寺和尚自制的。就和尚自我烧制绞胎瓷器而言,这在那个农禅并举、禅家强调自我劳动的时代,当然是极为可能的——至少,圆融寺是把绞胎瓷当做自己的灵魂、来供奉的。

  “圆融”是什么?

  缘起、因果、平等、慈悲、中道、圆融,是佛教哲学六大核心性范畴。而“圆融”,恰是中国禅宗佛教的最高理想,无量般若,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我国当代著名哲学史家、哲学家庞朴先生认为:“中国式的思维方式,最重要的就是‘圆融’,在《易经》中叫做‘圆而神’。儒家称之为中庸之道,中和之德;道家谓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西方所谓的否定之否定,差可比拟。通俗一点说,不妨叫‘中华智慧’。说得简单点,可以叫做‘一分为三’,三分法是中国思想文化的特色,是中国思维方法的精髓。”

  这里的“三”,不是只有‘三’,而是老子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三”。

  “圆融”是中国思维方法的精髓,不只是禅家才有,只是与儒家、道家表述方式不同而已。

  其与当下流行的“中和”,相似相类。

  玉壶征心

  无论圆融,还是中和,作为中国思维方法的精髓,当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2009年10月27日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火与土的艺术 盆窑黑陶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