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沿着山间小路,几经打探,才在一条山沟里找到盆窑村的作坊,只见依山而建的一排排窑洞展现在面前,这便是制作陶器的地方。钻进不大的窑洞门,只见窑内别有洞天,洞内约80平方米,由三个小洞相连,分别为制陶、阴干、雕刻、烧制四个区域,因做陶需要,光线十分暗淡,人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适应。
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制作黑陶工艺,决定了每一件器物都是纯手工做成的,每一件器物上的纹路,都是制陶人的指纹摩挲出来的。红土做成的陶坯还要经过近20个小时、800摄氏度高温的烈火煅烧,每一件黑陶成品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样的制作肯定是费时耗力,很难大规模地批量生产,获得经济收入。于是现在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学习纷繁复杂的制作工艺,原来从事黑陶制作的匠人,也大多都转寻他途了。
到了今天,盆窑百年治制陶古窑炉,大多已难觅踪影,还残留的那些也变得千疮百孔,伤痕累累。现在,全村只有寥寥几家在维持生产。
也许是“物以稀为贵”吧,又或许是现在的人们又有了历史情怀,再一次成了市场上的走俏商品,一件直径80厘米的雕花鱼缸,可以卖到几百元。但是即便如此,这种传承千年的手艺也难以让制陶人成为商人。
种种原因,黑陶手艺竟面临着绝迹失传的尴尬。张红才家里是一个生产土陶的家庭作坊,也是南太行山脚下盘窑村仅三家制陶的一户。张红才说,他从7岁就和老一辈人开始学做陶器,当时这在村上是无上“荣光”的活儿,在新中国成立前可以说是独门技艺,只传男不传女,也不传外姓人。至于本家的这门技艺,本村上十几辈人就做,算起来也有300多年了,是我们这方土地的特色和骄傲,也是我们家乡一张耀眼的名片,十里八村还有河北、山西都用这里的陶器。
今年58岁的王政成是村里唯一的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黑陶制作技艺的继承人,是闻名遐迩的能工巧匠。这天,在窑洞内我们看到,王政成正在制作酒瓮,使用的工具大都是缸锤、石锤、油布,做酒瓮时先要做底,稍微晾干后将泥坯由下往上接,按尺寸做好粗瓮后还要进行打磨。只见他一手拿石锤在瓮内侧敲打,一手在外侧轻轻锤打,缓缓旋转,来回需要30圈,每个瓮上下通打四遍,然后再磨光表层,大致一个酒瓮就做好了。
盆窑黑陶,那是一种火与土的艺术,那是一种力与美的糅合,那是一种古老与神秘的存留,那是一种历史与文化的结晶,盆窑黑陶这一流传千年的文化艺术奇葩,在弘扬传统文化大发展的滚滚暖流中,呼唤来新的春天。 □郑州市黄守部文/图【原标题:盆窑黑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