耍老虎(“耍”在焦作方言中指“玩”、“表演”),是产生于河南省焦作地区的一种共性与个性完美结合的独特文化现象。
耍老虎由虎舞、仪仗乐队两部分组成,其表演形式、套路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三种:一、平地虎:舞虎者在平地做出各种惊险动作;二、丘陵虎:场内中间放置由二十张方桌、两把柳圈椅叠成的高2.5米的表演台,舞虎者逐级登上高台,做出惊险虎形动作;三、高山虎:上3米梯或用几十条木凳搭成七、八米高架,顶上放大椅,一只或数只老虎攀登表演。仪仗乐队由打击乐器鼓、锣、镲、各色彩旗、火铳等组成。
祖先们从虎中之王老虎的腾、跳、扑、卧等动作中受到启发,以虎的生猛和威严彰显出骁勇善战的武士精神,并融合武术、战争、宗教等元素,创编了这一独特的民间舞蹈。据说西汉时期就出现了虎舞并流传于黄河中游,耍老虎最早可追溯到明朝,省级项目分别为中站区常家武虎、小尚虎舞、沁阳市言状老虎、温县耍老虎。中站区常家武虎、小尚虎舞由民间艺人将武术与舞虎揉和创编成形,表演中常有徒手或手持武器斗虎的情节;温县耍老虎表演中战鼓雷动、老虎气势生猛、威严,体现了无畏的勇士精神;沁阳市言状老虎的产生与道教有很大联系,每年祭祀二仙奶奶魏华存的仪式上,耍老虎等民间社火各显绝技,虎舞表演中常有道士手持拂尘驯服老虎的情节,极有深意。
怀川地区的特殊环境对耍老虎的产生、发展具有决定作用,其起源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它已成为怀川人民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在增强民族凝聚力等方面具有重大社会价值;它集舞蹈的艺术性、武术的阳刚性、杂技的惊险性于一体,显示出这一族群以此为对象来认知自然、社会的手段,具有高超的文化、艺术价值。
2012年,刷老虎被列入第三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4年,耍老虎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