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并不意味“原封不动”
戏曲理论家田本相表示,曲剧是货真价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底蕴深厚、雅俗共赏、抒情性强,在民间具有很强的生存力。应关注曲剧的历史研究,加强理论指导。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毛小雨说,曲剧既要保护,更要发展。特别是出现在舞台上的戏剧更需要不断地变化。
河南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刘景亮借鉴韩国的经验指出,要注重保护曲剧的生命力和原真性,而不是“原封不动”地保护,这样保护只会限制艺人的表演,限制创造,限制艺术的发展。曲剧的生命力在于它独特的个性,在于民众对它的热爱。对于这种最有活力、最有特性的东西,要在实践中保护、在创新中保护。河南大学博士生导师、地方戏研究所所长张大新对此表示赞同。他认为,只有传承个性才能吸收其他剧种的优长,才能和谐发展,才能实现静态保护向动态传承的有效跨越,才能迎来曲剧发展的新天地。
重视资料搜集和整理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戏曲学会副秘书长李小菊不无遗憾地说,以往,由于人们对戏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性没有充分的认识,许多珍贵的戏曲艺术都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比如,宋杂剧、金院本等许多早期的戏曲表演艺术都已无从考究,人们只能通过有限的文献记载来想象古人的表演艺术。文学评论家毛时安说,这种情况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小菊说,要做好曲剧的“档案”工作。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来说,各院团应该重视对经典传统保留剧目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尽管一些剧目在内容上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但这些都是曲剧发展史上的重要资料,对于召回老的曲剧观众、培养新一代年轻的曲剧观众,以及曲剧艺术本身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形成多方面良性互动
“曲剧发展的动力来自于观众和市场,但不可陷入市场万能的误区,把剧团的建设、剧种的发展完全推给市场。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政府仍然是曲剧发展的主要推动者之一。除财政投入外,政府主管部门还应发动社会力量给予资金扶持,动员媒体宣传普及曲剧,帮助曲剧院团开拓市场。努力形成政府、市场和社会的良性互动,不断提高曲剧的市场覆盖率。”毛时安说。
张大新认为,发展、振兴曲剧要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文化部门、曲剧院团、研究机构的沟通和协调。毛小雨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已经颁布,政府完全可以从法律意义上对曲剧进行保护,并把曲剧演出纳入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把曲剧演出转化为公共文化产品的成本并不高,是可以付诸实践的。”毛小雨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1年和2005年通过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和《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表达了人类对文化多样性、差异性的尊重。毛时安说,经济可以全球化,但文化必须多元化。这次论坛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的中国曲剧”,正是对当代世界文化发展潮流的积极响应。本报记者 秦 毅【原标题:保护曲剧的生命力和原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