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传统文艺 >> 文艺学术专栏 >> 浏览文章

给民族音乐更多的尊重

2013/12/19 14:41:46 点击数: 【字体:


    ——河南省民族乐团演出观后感

    近日,有幸看了一场河南省民族乐团的演出,那些洋溢着中原音乐风格的作品,庄严而又绚丽,热情并且奔放,像一道道强烈的冲击波,感染并激动了笔者和广大听众的心扉。

    音乐会在我国著名指挥家张列指挥下,将中国元素中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淳朴的地域风情,表现得淋漓尽致。青年演奏家郝晓东吹奏家喻户晓的唢呐名曲《百鸟朝凤》,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如同森林中活灵活现的各种鸟儿在欢聚的晚会上表演,展示出大自然的和谐与无限美好。他的演奏风格,大有超过乃父郝玉岐先生的阵势。青年古琴演奏家陈霞此次首演的《律动》,是一次生命的诉说,让人联想到生命长河中的各种际遇,时而是波涛汹涌的跌宕,时而有小桥流水的婉约,真可谓“糟糟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品味这样的曲目,会让人惊叹古筝竟有如此大的表现力。由乐队首席程文文等六人演奏的二胡齐奏《新赛马》,仿佛赛马时节激越的豪情就在你我等听众的身上,熟练使用“拉、柔、压、拨、跳、颤”等高超技巧并非有意“炫技”,产生出摧枯拉朽或柔情似水的艺术效果,使人热血涌动甚至心灵震颤,跟着演奏家们享受高级的艺术美感。

    河南民族乐团坚持走民族音乐的发展道路,演奏家们把民族音乐当成事业,有担当,有责任,更有精神追求。面对时代深刻甚至是尖锐复杂的变化,一心进取。他们不断继承优秀传统,努力锐意创新,以灼烈的情感,用手中的各种民族乐器倾诉当代老百姓的情感,歌颂阳光、春天、大自然和一切人世间的美好。他们弘扬精品曲目,而且持续整合资源,邀请来国内的著名指挥家、演奏家和乐团共同演出,提升了乐团的整体演奏水准。他们在省内外的每一场精彩演出,都带给广大听众审美满足和精神提升,同时,也展示了河南省民族音乐整体创作、演奏水平在全国的实力。

    通过观赏河南民族乐团的演出,让我们自然地想到了继承和发展民族音乐的现实意义。作为中华文化的承载者,民族音乐的价值解读,需要当今的社会给予更准确或更高的评估,说到底,就是要给我们的民族音乐以恰当的地位和足够的尊严。

    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像一条潺潺流水源远流长,它曲折蜿蜒,多姿多彩,永无休止。可以说,我国民族音乐承载了无数的叹息、苦难和辉煌、荣耀,是构成中华民族生命中血脉筋骨的重要基因。从某种意义上讲,音乐是时代和历史除去文字以外的另一种真实的道德文化记录,中华民族发展的每一个历史时期,音乐都在顽强地体现着民族生命的律动。除去祭祀和拜典音乐的部分,很多民族音乐作品,都不同程度地反映民族精神,表达人民心声。所以,民族音乐可以提高全民族的审美能力,起到抚慰人心,激越情怀,凝聚力量,催人奋进的作用。就市场而言,好的曲目和优秀的演奏家无需再行搭建与受众之间的桥梁,因为音乐作品主要靠浓郁的感情,生动的形象,美好的音乐语言打动人,其内容或形式很大一部分要有地域文化的参与,才能使受众更自然地接近。民族音乐的创作和演奏有了地域文化审美习俗的衔接,所以自然会打动听众,也就必然受到群众的欢迎。

    河南地处中原,这里是民族音乐的一片热土。这里不仅在舞阳出土了埋藏了七千年的骨笛,还出土了上千年前的骨排箫、石排箫和竹排箫,就是更早的陶埙等乐器也在这里不断被发现。这绝对是人间的奇迹。而乐器中的“阮”,就是因晋代的“竹林七贤”中的河南人阮咸得名;东汉陈留的蔡邕恃才独步,创作了《琴操》,其女蔡文姬则写出了著名的《胡笳十八拍》;明朝的朱载堉,居焦作不思称帝,却研究出了当时最科学的“十二平均律”,开启了人类律学的先河。在一系列传统器乐、乐曲和音乐家的史料发掘整理中 ,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的内核和底蕴,充分体现了祖先的广博智慧和文艺创造。文化离不开它生长的土壤,文化当然也离不开它的受众。民族音乐不是“异文化”,它是地地道道的“己文化”。生于斯,长于斯,我们享受了得天独厚的民族音乐文化的滋润,应该具备较高的道德水准和文化层次,我们不应狂妄自大,我们也不能妄自菲薄,在这一领域,我们有值得自豪和骄傲的条件。世界民族音乐的发展史上,没有哪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够和中华民族比肩,民族音乐是祖先给我们留下的一份厚重的文化遗产。

    现在的音乐市场上,有一种现象很不正常,即国际崇拜过于严重。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更多的外国音乐作品和演奏形式涌入我国,形成了一种鱼龙混杂的局面。其实,各国家各民族间音乐交流切磋无疑是件好事。对外国音乐,我们应采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的正确态度。凡音乐都有一种“普世”价值,西方音乐和我们的民族音乐各有其长,我们没必要去争论或结论它们孰优孰劣,孰轻孰重。可是有些人,为什么不惜重金非要挤进维也纳金色大厅并以此为炫耀?其实那里并不是“走向世界”的标准。把“像”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你模仿得再像,也是人家的东西,且是人家过去的东西。有出息的音乐人大可不必用洋人的认可装点自己的门面。世界上“四大文化”脉流,中华民族文化保存得最为完整,在有些世界低俗文化面前,可以毫无愧色地说,我们才是文化的强者!一个有数千年优秀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理当具备文化的自信。相反,我们若丢掉传统,不念古文,不识钟鼎,再拒绝古风古曲,岂不是一种“自毁长城”?

    重建中华优秀文化,民族音乐是重要的角色。正在升腾的中华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没有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不行,没有健康向上的精神力量更不行。所以,必须提高民族的文化实力,这里需做扎扎实实的有用之功。在文化发展的布局建设中,在文化的交流输出中,民族音乐无疑有巨大的潜力。我们的民族音乐工作者,完全可以编创出既有东方古典意蕴又具备现代中国元素的音乐语汇。民族音乐已经取得的成绩,有充分理由让我们增添民族文化的自信。毛泽东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不但提出了“文化力量”的概念,而且提倡和重视政治力量、经济力量一样重视文化力量。当下,我们就要弄清文化的力量究竟在哪里,并且要充分利用这种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就是实现全中国民众的中国梦。有效利用厚重的历史文化建设当代的灿烂文化,是时代赋予所有文艺工作者的重任,当然也是民族音乐工作者的重任。

    近年来,相对于流行音乐的迅猛发展,相对于西方交响音乐的介绍和欣赏,我们民族音乐的发掘和创作有了很大的进步。毋庸讳言,它和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比较起来,还显得相对滞后。我们十分不愿意看到的是,在与其他的艺术形式包括利用科技手段新生成的艺术形式竞争中,民族音乐显然有被外来文化挤压的现象。在人们现实生活里,民族音乐的影响还不够大,作用还不够强。甚至在主流媒体上,民族音乐也显得十分落寞,宣传和推介它的内容微乎其微,这不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健康现象。在追求世界文化大同的今天,弱化或丢掉民族音乐将是无法弥补的遗憾。我们必须直面回答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一个民族的音乐被消解,对这个民族意味着什么?

    置身风云际会变革的伟大时代,我国民族音乐家是幸运的。从事民族音乐的艺术家应该有担当,把继承与发扬优秀传统和创作新的更好的民族音乐作为己任,面对外来文化的波涛涌入及生猛鲜活的现实生活,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定力,怎样让我们的民族音乐更繁盛,在当代文明建设中起到更大的作用?这不是功利的需要,而是民族生存的需要,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民族音乐工作者不能让民族的宝贝在手里放锈,而应该使它发光发亮,成为流传最广的艺术,影响更大的艺术,成为一种时代风潮和大众文化的风向标。我们的民族音乐不能离今天人民的生活渐去渐远,而是要越走越近,让大家都喜欢它,欣赏它。在当下激情燃烧的岁月里,辉煌与矛盾交织,希望与困难纠结,丰厚的生活土壤最有可能催生出伟大的民族音乐作品。我们的民族音乐家,要用真挚的感情,在信息爆炸嘈杂世界的各种声音里,提炼和创作出灵性的感触和灵魂的律动,不断在升腾的大时代里奏响。

    要使民族音乐成为社会主流艺术中的有机成分,我们确实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给民族音乐家更多的荣誉,或可采购优秀作品,出台实际政策支持民族音乐的创作演出,给那些创作和演出中的姣姣者以优厚的待遇。让健康的文艺批评介入,对听众的欣赏进行积极健康的艺术引导。通过各种媒介向社会介绍我国的民族音乐,推广优秀曲目和代表人物,促使蔚为大观的民族音乐市场向前发展。或许,这样做也就是给民族音乐应有的尊重。作者:王洪应

    (作者简介:王洪应,笔名华放。黑龙江哈尔滨人。中共党员。1966年后历任空军飞行员、干事、创作员,河南省委宣传部干事、秘书、副处长、处长、省文化厅处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原副主席(正厅级)、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原副主席、省文学艺术评论学会名誉主席。200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剧本《新的高度》,小说《带飞教员》,学术专著《电影宣传学》,评论集《神驰中原》,小说集《常香玉的故事》,散文集《大地天空》,散文《冬季到台北来看雨》。作品曾获1984—1985年全国影评奖一、三等奖,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配乐散文奖,1996—2004年河南省优秀文艺成果奖,1994年河南省社科奖,省级优秀文艺批评奖,“五个一”工程奖,飞天奖提名奖。)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河南文化网 2013-12-13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