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传统文艺 >> 文艺学术专栏 >> 浏览文章

探秘历史悠久的客家傀儡戏

2013/11/29 11:59:09 点击数: 【字体:


    三明市博物馆即将开放的客家民俗风情馆中,有一组客家人结婚拜堂的场景,所有的人物都用傀儡代替,犹如演戏一般,煞是有趣的很。何以采用傀儡身来代替人物,恐怕只有看过后方晓其中滋味。当然,如此方式布展,自然与三明客家地区历史悠久的傀儡戏有关。

  地处闽西北的三明,其地域大开发的历史始于西晋"永嘉之乱"后,中原汉人南迁入闽,进入三明境内栖息繁衍,带来了中原优秀文化。中原古乐的传入,使三明这片土地上有了自已的戏曲,傀儡戏就是其中之一。据考,最早传入我市的傀儡戏为现永安市青水畲族乡黄景山村的"万福堂"大腔傀儡戏班。现年57岁的"万福堂"班主王华先生乃是梁初开闽王王审知的第四十二代孙。据其介绍,傀儡戏乃是家族祖传。公元885年(唐禧宗光启元年),黄巢起义,先祖王审知三兄弟加入王绪起义军,并南下入闽,征讨八闽疆界。翌年春,招为先锋的王氏三兄弟奉命征讨沙县二十七都,携母徐氏夫人在光坑(今永安青水龙吴村)罗兜祠居住三年。公元943年,王审知四子王延政偕其子继成、继昌复回光坑居住,并繁衍至今,已历一千多年四十几代了。其祖传的傀儡戏,大约是在入闽第二十五代时就有了,约在明末清初,至今已承传十九代、三百多年历史了。

  除了较早传入的"万福堂"傀儡戏班以外,三明各地的傀儡戏传入都在清末民初。《宁化县志》记载:"宁化木偶戏属提线木偶。唱腔大多为祁剧唱腔,也有京剧和闽西汉剧。民国初年,泉上廖得迪、朱锦宪分别从上杭、江西学艺回来,在当地组织木偶戏班演出。民国二十四年后,又到水茜等地传艺。"《建宁县志》载:"民国5年,外地木偶戏班(系布袋傀儡)到客坊演出。嗣后,水尾、桂阳、贤河、隘上、陈余、里源、汪家、花排等地组建木偶戏班,均为提线木偶,俗称傀儡戏。"此外,将乐、明溪等县亦有傀儡戏。1937年,长汀艺人李号明与隆兴乡瓜溪保(今将乐余坊乡瓜溪村)肖善歐合资演布袋木偶戏,1961年集资自制提线木偶,1984年曾派人赴连城学习提线技艺,亦从泉州购回32尊木偶,先后到泰宁、邵武等乡村演出。《明溪县志》载:"胡坊乡柏亨村农民陈飘模、陈光庆从小学艺。民国33年,他们从广东潮州购进价值560元的整套提线木偶24个,创办木偶戏班,全班仅4人,采用汉剧唱腔曲调。平时在家务农,春节或庙会即在本村或邻近乡村演出。"

  由上可知,传入我市的傀儡戏,最早的可追溯到明末清初,清末民初较普及,大部分源于江西、上杭一带,早期既有布袋傀儡,亦有提线傀儡;唱腔既有大腔,也有汉剧、祁剧和京剧等。傀儡道具有从外地购入,如广东潮州、泉州、上杭等地,也有艺人自己制作的。【原标题:探秘历史悠久的客家傀儡戏】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三明新闻网 2011年12月25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