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用户名  密码    注册会员 找回密码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传统文艺 >> 文艺赏析 >> 浏览文章

大话西平大铜器(4)

2011/5/5 15:17:12 点击数:492 【字体:

经扮演过一个同样有特色的角色。
    物非人亦非 西平绝艺谁人续
  
【缘起】
   
西平大铜器新中国成立前专在灯节上表演,新中国成立后曾经作为水库大坝建设工地的“号角”。经过这么多年的流转,它所拥有的众多的绝活,也不可逆转地面临消亡了。这就是民间绝艺的共同历史。
    “大跃进”时
   
紧密鼓点催命符,时间转到 1959年。横跨西平、遂平、上蔡的西杨湖水库在火热的气氛中开始修建。为了增加人们的干劲儿,大铜器被请了出来,通过其密集紧凑的鼓点,催促人们加快干活。“像战斗前的冲锋号一样,大铜器扮演了这样的一个角色。”当时任仪封村大队宣传员的高殿清回忆说。修筑水库大坝需要大量的土石,而当时的运输工具只有独轮车。这种车只有一个轮子,装上三四筐甚至七八筐的土石,推起来不但很费力气,而且稍有不慎,就可能翻车。但有大铜器的催促,这些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你要快起来,再快起来,不然你就跟不上响起的鼓点,你就要受比批评更严重的羞辱甚至批判。高殿清回忆,凡是干活快拉得多的人,他会在其脸上写上“卫星上天”的表扬口号,并在其车上挂一面红旗,以做榜样;而那些干得慢干得少的,则被挂一面白旗。“当时有一个体弱者,挂了很多面白旗。”很多受不了紧密鼓点折磨的人,私底下把大铜器发出的音响叫做“催命符”。那样重的活计,还要人那么快,即使不要命地干,也有垮掉的时候。
    搜查“四旧”
   
大铜器被藏进红薯窖,无疑,大铜器扮演的已非灯节时人们喜闻乐见的角色了。历史就是这么讽刺,大铜器又能如何?不能如何的还有铜器会的成员,他们每天抡着每扇9斤重的大铙大镲(一对加起来,重达18斤,在记者看来,其直径近半米长,就像一个小型的磨盘),不停地猛敲猛击。催别人加快进度的同时,会员也累得够呛。一天下来,浑身骨头犹如散了架。短暂的辉煌之后,大铜器的利用价值已经没有,它在西杨湖水库修罢之后,走到了历史的尽头。按照官方的要求,它们属于“四旧”范畴,既是“四旧”,当然已无存世的必要,它们唯一的出路,就是被销毁砸掉。这伤了几名老艺人的心,玩了一辈子的东西,祖祖辈辈都在玩,怎么突然就要销毁呢?他们有点于心不忍,更有点恋恋不舍。几个人秘密商议之后,悄悄地将两对大铙大镲藏进了一个红薯窖内。这为仪封大铜器的传承,保存了形式上的力量。没有这几面藏在红薯窖内的大铜器,也许没有人再会记起它们。改革开放后,这些憋屈了多年的艺人,终于重新活跃起来,在做生意的同时,依靠仅存的大铜器,重新又组织起铜器会。“我们是出于真心地喜欢这些好玩的东西。”仪封铜器会指挥夏金贵说。
    绝活消失,再也没人会那些高难动作现在的西平大铜器,主要由大鼓、大镲、大铙、小鼓、小镲、小铙、鞭鼓等组成。所谓的大铜器,指的就是这些乐器中的大铙、大镲。大铙和大镲以前一般每扇9斤重,最重的达到13斤,但现在只有六七斤重。“现在太重了打不动。”仪封铜器会会首张富生说。事实上,在这些乐器配置上,还缺失了大铜器最抓人的乐器——大喇叭。这种大喇叭极为独特,其喇叭头有一尺多长,喇叭杆则有两米多长。与喇叭头的粗大相比,喇叭杆则无疑过于纤细,其内侧用薄薄的铜芯做成,外边用薄薄的竹片缠绕,下边则用一根一米多长的毛竹板架子托着。吹奏大喇叭的时候,得用一只胳膊托着喇叭杆,还得用劲吹,没有十年八
责任编辑:admin文章来源:互联网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已有 0 条跟帖(点击查看)
用户名: 注册 字数: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
网站首页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客户服务服务条款人才招聘会员注册站内公告免责声明意见反馈
Copyright© 2011 hnyingxiang.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路305号 邮编:450008
电话:0371-86663763 传真:0371-86663763 电子邮件:yxhenan163@163.com
豫ICP备11032303号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