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传统文艺 >> 文艺赏析 >> 浏览文章

海神乐与楼村人

2011/5/5 14:25:42 点击数: 【字体:


    高雅悠扬宫廷乐,古朴清新民间曲。现在洛阳仅存的一个海神乐社位于洛龙区楼村,源于该村郭氏先祖,代代相传,一直是洛阳民间海神社中的佼佼者。
    海神:天下一统祭四海
    据《太公金匮》记载,“洛阳海神”作为最早的一种古代演奏音乐,起源于周武王伐纣灭殷后在洛阳大封天下时。受封者除内陆诸侯外,还包括遥远的东西南北四海之神,自此有了“海神”之称。
    周天子在祭海、祭天、祭祖等仪式中,为配合宣扬和教化活动,专门设置了祭乐,祭祀海神的乐曲便是“海神乐”。
    汉武帝时期设立乐府,建立健全了各种音乐机构,形成了专门祭海、祭天、祭河的乐队。海神乐作为一种宫廷音乐便代代相传,成为古代的“国乐”。到了隋唐,海神乐已成为宫廷最主要的宴乐。
    史料记载,唐代郭子仪因平定安史之乱,唐天子封其为“并肩王”,并赐给郭子仪宫廷宴乐使用。自此,专为帝王演奏的宫廷雅乐才得以流入民间,演奏“海神”乐曲的民间音乐团体则称为“海神社”。
    《郭氏宗谱》记载,至宋、元间,郭延卿隐居洛水之南楼村,以琴书为伴。该家族达官贵人、乐师雅士较多,而且制作乐器代代相传。这就是楼村海神乐的渊源。
    村魂:楼村人痴迷海神乐
    楼村人喜欢海神乐,有的甚至达到痴迷的程度。
    在楼村采访时我们获悉,已经去世的刘梦见是个铁杆“海神迷”。他是地地道道的庄稼汉,但他痴迷海神乐,即便正在干农活,一听说到有海神乐演出,他也会扔下农活,慌忙报名演出。
    萧臭贵(音)被村民称为“萧老迷”,与别的“海神迷”不一样,他是一名手艺不错的铁匠。吹拉弹唱他样样不会,但他“服务到家”,对海神乐社的支持绝对给力:排练时,他出钱买煤生炉子取暖,买来菜、肉等犒劳演员;演出时,十多盏马灯的煤油他全包了。
    如今,除了海神乐社的一些老演员,还有越来越多的中青年人加入演奏的行列。
    今年15岁的郭梦非,8岁开始学习吹奏,目前已是同龄演员中的佼佼者。
    弘扬:花甲老人再伏枥
    “年箫日笛当下笙,十年管子不中听”。回想当年学习吹管的经历,72岁的郭红运颇多感慨。
    郭红运从小跟伯父郭光宇学习管乐演奏,自幼与海神乐结下了不解之缘。然而,命运没有安排他从事海神乐演奏,他当了几十年教师。   
    2000年秋天,在教师岗位上辛勤工作了39年的郭红运退休回家。
    那一年,郭红运60岁。
    在同窗好友、中国艺术家交流协会终身名誉会长郭光宇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郭红运和同村的郭孝宪、郭绍光三名退休教师一起,成立了洛阳海神社筹备组。
    2003年5月,郭红运等人组织召开洛阳海神社筹备大会。
    “海神”是楼村的象征。在了解发扬光大“洛阳海神”的重大意义和历史责任后,村民们争相报名,不计报酬,积极参加海神社的重组工作。
    郭红运等自筹资金买布料,裁剪制作出50多套仿唐朝乐队服装。
    海神演奏社根据农忙和农闲安排排练,农闲时周三、周六两次,农忙时一周一次。排练地点也不固定,有时是学校闲置的教室,有时在新盖还没有人住的房子里,从不间断。
    如今,这位古稀老人在光大海神乐的征程中已走过了十几个年头。
    寻谱:感谢那些好心人
    从2006年起,郭红运开始重点收集乐谱,集中整理、收集、保存和收藏“洛阳海神”资料。
    说起这项工作,72的郭红运老人连连说感谢:“感谢一个叫米胜宾的朋友。米胜宾是伊川白元人,当过民办教师。他也非常喜欢海神乐,还收藏有乐谱,很慷慨地捐了出来。”
    郭红运说,那是一个大热天,他长途跋涉去找米胜宾,不巧的是米胜宾不在家。他又辗转步行数里地,在一家工厂见到了米胜宾。被郭红运的诚心感动,米胜宾答应回家找找,若找到就让亲戚捎到洛阳。
    10天后,当接到米胜宾电话说找到了曲谱,要让亲戚捎到洛阳时,郭红运立即坐长途汽车去取了回来。
    依据这本乐谱,郭红运等整理出来40多首海神乐谱。
    记得有一次,好不容易得到一些乐谱消息,但郭红运等人赶到当地时,收藏乐谱的人去世了。
    “此行我没有淘到乐谱,只收集到两盘旧磁带。”郭红运说,虽说磁带质量不好,听不太清,但他们拿着录放机、笔记本把听到的记下来,自己谱曲,反复听,反复记,硬是整理出了几十首乐谱。
    几年来, 郭红运和他的搭档们已整理出100多首海神乐谱。
    知音:工尺曲谱“活化石”
    说起海神乐古谱,郭红运老人自豪地向我们讲起他的知音:今年已79岁高龄的张根有,可谓海神乐界的“活宝”。
    张根有9岁时跟随父亲学习了40多首海神曲,后又跟随私塾先生方奎娃学习哼唱海神工尺曲谱。工尺曲谱是中国民间传统记谱方法之一,因用工、尺等字记写唱名而得名。
    当年,方先生是海神乐班的著名乐师,对学员要求极其严格,今天教唱的曲子,明天必须会唱,否则就要挨打!严师出高徒,张根有不出两年就学会了几十首海神曲,成了方先生最喜爱的学生。
    20世纪50年代,张根有因为工作忙碌无缘参加海神乐班的演出。退休后,他撰写回忆录,时时想起童年时代的海神乐,隐约记起父亲生前有一本海神乐乐谱,但父亲20世纪60年代就已去世了,没有人知道曲谱的下落。
    一个偶然的机会,张根有回到老家,收拾已坍塌的老房子中埋藏的东西时,从一个已经沤坏的老箱子中,翻出牛皮纸层层包裹的曲谱;去年,拆除旧房子时,他意外地在房屋的檩条上发现了一支祖传镶嵌绿宝石的雕龙刻凤的铜笛。
    这是一本已经发黄的曲谱,是用毛笔写在白棉纸上装订成册,翻开来看,曲谱里面共有《三炷香》、《三上香》、《小乔哭周》、《孟姜女哭长城》等13首练习用的古曲。
    2009年春节后,他看到《洛阳晚报》关于洛阳海神乐社的报道后,连夜给郭红运写信,表示要献出自己整理的13首海神工尺曲谱!
    此后,张根有老先生参加了洛阳海神乐社,成为海神乐社教唱原生态工尺曲的乐师。
    2010年6月,中央民族音乐学院竹笛大师刘森教授在调研洛阳海神乐时,听了张根有老先生哼唱的海神“工尺曲”后,欣喜地称赞道:“我走遍全国,还没有遇到会唱这么多工尺曲谱的人,太罕见了!你是咱民族音乐的‘活化石’!”
    创新:改乐器引进流行元素
    海神乐社活动需要的主要乐器是管子,可是祖传的锡制管子已年久破损,且吹嘴已损坏得无法使用,郭红运便想方设法参照旧管子,手工自制了一套模具,经过反复试验,终于铸成了新管子。
    “过去的锡管硬度低,掉在地上就变形了,我就手工做了一个铜外套给它穿上!”郭红运说。为了使管子的声音更有质感,他还改良了孔距,使古老的管子焕发了新的生命,不但吹奏方便,而且美观耐用。
    在今年的春节民俗文化庙会上,我们注意到,海神乐社班吹奏了一些人们喜闻乐见的流行音乐,将古今中外的文化融合在一起。
    这正是郭红运等人一直考虑的问题——在传承中创新!【原标题:海神乐:高雅悠扬宫廷乐 古朴清新民间曲】
    来源:洛阳晚报   记者 陈小伟 实习生 杨硕 张晓晨/文
责任编辑:admin文章来源:互联网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