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乐古村千年传 三官三难羞孔子
大铜器在西平、郏县、许昌等地流行,而西平县杨庄乡仪封村的大铜器则尤有特色,其起源于清代的祈雨仪式,跟仪封的往昔繁荣也不无关系,它有着300年的历史传承,也有着不同凡响的各种绝艺。
孔子两次路过这个村,出西平县城向西一二十公里,即是杨庄乡的仪封村,西平大铜器就发源在这里。虽不是乡政府所在地,但一条长长的街道和琳琅满目的商店,还是显示出这个村庄街镇的规模。据仪封村村民李子亮介绍,仪封村历史相当悠久:早在3000年前的商代,仪封就形成了村落与集镇;而在周代,诸侯国在仪封设立了管理和守护边疆的官吏“封人”。最让村民津津乐道的,则是孔子与这个村庄的关系。据《史记》记载:孔子61岁时从蔡国前往叶国接受叶公的问政,曾路经仪封;当年返回时,也经过了仪封。两次路过仪封,孔子均在仪封西北风景秀丽的万泉河畔设坛讲学,管理仪封的官吏“封人”特意拜见了孔子。此事在论语中得到体现:“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王三官三难孔夫子与史籍的记载不同的是,仪封民间流传的“王三官三难圣人”的传说更加有趣:孔子和弟子们前往叶国,路过仪封镇北侧万泉河东关时,看到一群十来岁的孩子正在路中央堆土筑城墙玩,马车到了跟前,孩子们依旧筑城,并不肯让路。
孔子见状,遂下车自报家门,并恭敬地施礼请求孩子们让路。一个叫王三官的孩子看了看孔子,指着自己刚筑好的城问:“听说你孔老夫子很有学问,请问是城让车呢还是车让城?”孔子回答不出。适逢对面河滩上有一只正吃草的牛叫了一声,吓得一群鹅乱叫着逃向水中。王三官于是又问:“牛的个子那么大,为啥叫的声音没有鹅大呢?”孔子笑着回答说:“鹅的叫声大是因为鹅的脖子比牛的脖子长。”王三官眨巴眨巴眼睛问:“青蛙的脖子那么短,为啥叫的声音也挺大呢?”这下又难住了孔子。王三官又给孔子出了最后一道难题:“很多树木一到冬天就落叶,为啥柏树不落叶呢?”孔子想了想回答说:“柏树不落叶是因为柏树的叶子小的缘故。”王三官反问道:“那竹子的叶子也不小啊,为啥也不落叶。”这又将了孔子一军。
大铜器有一千四百年历史
这故事听起来有滋有味,让我们从侧面了解到,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村庄。据李子亮讲,以前,在孔子讲学的地方,曾经有一座“封人见圣祠”,传说在各朝各代,香火都很旺盛;尤其是在孔子生日当天,当地的州官县官都要来这里祭拜孔子,人们还在这里建造了华严寺、玉皇阁、中岳行宫等。有孔圣人坐镇,加上官员的重视,仪封不想繁荣也没有办法。据记载,到明代中叶,仪封的商业已经很发达了;到了清朝乾隆年间,仪封商业达到鼎盛时期,山陕及省内客商云集,资本达万两白银以上的商号就有48家。商业的繁荣带来文化的繁荣。《西平县志》记载,在清朝初年,仪封已有豫剧及曲剧戏班,后来又建立了越调戏班和锣戏班、卷戏班等。西平大铜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西平县文化局副局长朱满良介绍,西平大铜器应该属于隋唐燕乐遗音,算下来,应该有1400年的历史。兴于隋唐源于汉根据《隋书•音乐志(下)》记载:“铙钹其围数寸,隐起如浮沤,大者谓之铙,贯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