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名人名家 >> 书画鉴赏与收藏 >> 浏览文章

民间“隶变”——北庄子汉墓石刻

2017/5/15 18:27:02 点击数: 【字体:

民间“隶变”——北庄子汉墓石刻

北庄子汉墓石刻
 
 
    北庄子汉墓石刻位于冀中平原西部的河北省定州市,定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汉属中山国,治所卢奴,今定州古城,它是当时的畿辅明珠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以定瓷的烧制而闻名天下。在古城周围埋葬了许多古代王侯显贵,尤以汉墓分布极为密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对古城周围的几座王墓进行了发掘,其中在中山简王刘焉墓中出土了大量的汉代石刻,由于刘焉墓位于北莊子村北,故名为“北庄子汉墓石刻”,它产生于东汉章帝建初九年(公元84年)至章和二年(公元88年)。
 
    石刻文字属于从篆书向隶书过渡的字体,由于它产生于广大民间工匠之手,真实地反映了篆书、隶书在民间的应用和演变,成为书法爱好者研究的珍贵资料。也为汉代文字从篆书到隶书演变过程提供了大批文字资料,这样大批汉代文字得以完整保存在全国是罕见的。
 
    刻石的铭刻内容多为当时的州郡名,采石场名和工匠名,不仅包括了中山国的大部分县名,而且还有邻近的国和郡县名称,地名涉及东汉六州十余个郡国,这些都是当时筑墓“工徒”的作品,属典型的东汉时期民间刻石,其字形风格各异,用笔轻松,无拘无束,质朴自然,透露着民间百姓特有的朴素和憨直,其中有少量刻石仍带有篆书风格,属秦隶体式。
 
    篆书演变为隶书,这是汉字发展史上最大、最重要的变化,是古今文字的转折点。隶变使汉字结束了以象形线条为标识的古文字阶段,进入以笔画为标识的隶楷今文字阶段。隶书是战国末期在秦国篆文草体基础上形成的字体,分为古隶和汉隶。古隶,也称秦隶,还存在篆书痕迹,篆书的草体在民间通行,是尚未成熟的早期隶书,逐渐成为正规字体。汉隶 (今隶),汉代逐渐成熟的隶书。笔法几乎完全脱离了篆体,逐渐形成波挑笔势。字形从略呈长方形变为略呈扁方形。
 
    从其刻写工艺上看,这些铭文并非用专业的刻字工具所刻,应该是用来采石料的凿子之类工具所为,因为刻石的铭文、笔画直来直去,极少修饰,没有圆润度。
 
    从字面上来看,这些采石工的识字程度并不高,且刻写时很随意,也并未打底稿,而是按自己认为最简捷、最省力、最易懂的写法进行铭刻。由此可见,汉墓石刻是由于所用的工具、石质、凿刻方式的不同,掺杂了许多非书写因素,才造就文字呈现出天真烂漫之态的,是有意书写、用心镌刻的得意之作。丁俊文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