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历史传说 >> 姓氏文化 >> 浏览文章

杨——出自山西洪洞的姓

2015/8/10 14:39:58 点击数: 【字体:


    杨yáng——出自山西洪洞的姓
杨——出自山西洪洞的姓


    杨氏出自姬姓,来源有二,一支系以国为氏,一支是以邑为氏。西周宣王姬静的小儿子尚父,于周幽王时被封于杨(今山西洪洞县东南),建立杨国,为侯爵,春秋时为晋国所兼并,杨侯的子孙以国为氏,即杨氏。此即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所云:“周宣王子尚父,幽王时封为扬侯,为晋所灭,其后为氏焉。”《辞源》云:“扬,石经初刻作‘杨’。”可见古代扬、杨二字通用。又据南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晋国灭杨后,将杨地作为晋国公族羊舌肸的采邑。羊舌氏也出自姬姓。晋武公之孙突食邑于羊舌(包括三个县:铜鞮、杨氏、平阳),称为羊舌大夫,其后代以邑为氏而成羊舌氏。突的孙子羊舌肸,字叔向,在晋国任大夫,是当时著名的贤臣。叔向之子伯石,字食我,以封邑为氏,也姓杨,因此又叫杨食我。

    据《史记·晋世家》及《新唐书·宰相世系》等书记载,公元前514年,晋国大夫祁奚之孙祁盈的家臣祁胜和邬藏交换妻子,被祁盈发现,把他两个囚禁起来。有个大夫叫荀跞,因受了祁胜的贿赂,状告祁盈私自抓人,结果晋顷公逮捕了祁盈。杨食我是祁盈的好朋友,认为晋顷公处事不公,一气之下帮祁家杀死了祁胜和邬藏。晋顷公大怒,晋国的其他几家公卿正想削弱公族势力,于是乘机杀死祁盈和杨食我,并攻灭祁氏、羊舌氏两族,分祁氏之田为七县、羊舌氏之田为三县,作为这些公卿子孙的食邑。羊舌肸(叔向)的子孙有的逃到华山仙谷,居住在华阴(今属陕西),称为杨氏。此后,“有杨章者,生苞、朗、款。苞为韩襄王将,守修武(今属河南),子孙因居河内(今河南黄河以北地区);朗为秦将,封临晋君,子孙因居冯翊(今陕西大荔);款为秦上卿,生硕,字太初,从沛公(汉高祖刘邦)征伐,为太史”。杨硕有8个儿子,第六子杨喜,西汉时封赤泉严侯;杨喜之子杨敷,封赤泉定侯。杨敷的孙子杨敞,字君平,任丞相,封安平敬侯,是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的女婿,有二子:忠、恽。杨忠的曾孙杨震,字伯起,少好学,博览群经,因世居弘农郡(治所在今河南灵宝县东北故函谷关城)华阴县(治所在今陕西华阴县东南),当时称为“关西孔子”,东汉时历任荆州刺史、涿郡太守、司徒、太尉等职,以清廉著称。他任东莱太守时,道经昌邑县,县令王密求见。王密原为荆州秀才,由于杨震在荆州举荐而任官。夜晚,王密怀金10斤,要送给杨震,并说:“暮夜无知者。”杨震婉言拒绝,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王密羞愧而出。此后,杨震的“四知”名言被传为佳话,受到人们的敬仰,他又以清白传家,因此,杨氏家族便以“四知堂”为堂号。杨震的子孙世代任大官僚,所以“弘农杨氏”成为东汉有名的世家大族。其中,杨震之长子杨牧,字孟信,任荆州刺史,封富波侯;杨牧的20世孙杨惠嘏,任太原郡守;杨惠嘏的玄孙就是隋文帝杨坚。此外,杨震的10世孙杨珍,北魏时任上谷太守,其曾孙杨顺,任冀州刺史,徙居河中永乐,顺之子杨岐,任吕州刺史,又徙居原武(今河南原阳),在此发展繁衍,成为杨氏重要的一支;杨牧的11世孙杨孕的后裔,世居扶风(今属陕西),称为扶风杨氏。

    据《台湾省通志》记载,杨氏迁入福建,始于西晋末,至唐末主要有三次:一是西晋永嘉年间,中原板荡,有13姓族人自中原入闽,其中有杨姓;二是唐高宗总章年间,随从河南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者有杨永、杨珍等杨姓校尉,其后代散居闽、粤、台、澎等地;三是唐末又有中原杨氏随王潮、王审知入闽。自宋代起,福建开始成为杨氏播迁中心之一;至元、明之际,为躲避战乱,福建宁化石壁村之杨远绍,携家迁至广东梅县定居,后发展成为望族。南宋高宗时,余杭董世兴在福建做官,与泉州杨梦龄感情很好,将儿子寄养杨家,后来,其子改姓杨。因此,董、杨二姓有联宗的情谊。

    杨氏移居台湾,最早者是福建漳州人杨巷摘,他于清朝康熙三年(1664年)入台。清朝雍正三年(1725年),由于清廷开放拓垦,有不少大陆移民入台垦殖,杨姓居于大甲、清水、沙鹿等地,多数是从福建泉州迁去的。此后,福建、广东杨氏入台者络绎不绝。如今,杨姓是台湾第10大姓,约占台湾总人口的3%弱。在日本侵占台湾期间,台湾杨姓曾被迫改用杨川、柳生、柳村等日本姓,直到1945年台湾光复,才恢复为杨姓。

    为了进一步求发展,自清代以来,闽、粤、台杨氏不断有人飘洋过海,徙居海外,现主要分布于东南亚、欧洲、美洲、大洋洲一些国家,以及香港、澳门等地区。

    杨姓的郡望主要是弘农和天水;堂号除了“四知”外,还有“栖霞”。

    在中国历史上,杨姓称帝称王者有十几人,先后建立有隋、吴等政权。北朝末,华阴人、北周外戚杨坚,在静帝年幼即位时任丞相,总揽朝政,封隋王,于581年废静帝自立,建立隋朝,建都大兴(今陕西西安),587年灭后梁,589年灭陈,结束南北朝分立局面,统一全国。隋朝历二帝、38年,于618年灭于唐。五代时,合肥人杨行密创建吴国,都扬州,历4王36年。南宋初年,龙阳(今湖南汉寿)人杨么领导洞庭湖地区农民起义,称大圣天王,并用以纪年,有众20万人。金末,红袄军首领、益都(今属山东)人杨安儿建立反金政权,建元天顺,有众数十万人。元初,宁海人杨镇龙率领浙东农民起义,国号大兴,年号安定。

     除了称帝称王者外,杨姓在文化、科学、军事、政治等方面涌现出许多杰出人才。战国初期有哲学家杨朱。西汉有学者杨何、无神论者杨王孙。新莽末年有赤眉军政权大司农杨音。东汉末有文学家杨修。三国时魏有不畏豪强的京兆尹杨沛。魏晋之际有哲学家杨泉。西晋有太傅、大都督杨骏。北魏有骁勇善战的平东将军、氐族人杨大眼,散文家、《洛阳伽蓝记》的作者杨衒之。隋有大臣杨素、杨玄感父子。唐代,杨氏任宰相者11人,其中唐德宗宰相杨炎,曾定议改革赋税制度,堪称理财家;此外有诗人、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学者杨士勋,雕塑家杨惠之,还有得到唐玄宗宠爱、被封为贵妃的山西永济人杨太真(小字玉环)。五代时有书法家杨凝式,笔势雄杰,变化多姿,评者说他用笔有破方为圆、削繁为简之妙。宋代,杨氏最显赫的人物莫过于以杨业为首的杨家将。杨业,又名继业,原为北汉将领,号称“无敌”,河东归宋后,任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曾在雁门关大破契丹兵,太宗雍熙三年(986年),宋军大举北伐,他率军收复云、应、寰、朔四州,后在主帅潘美和监军王侁的错误指挥下,他孤军被陷于陈家谷口,重伤被俘,绝食而死;其子杨延昭、孙杨文广均为北宋名将。杨业的事迹,在当代即被人传颂,后经文学艺术家的渲染,形成丰富的杨家将传说,更具传奇色彩。此外,北宋有文学家杨亿、学者杨时、医学家杨介,南宋有诗人杨万里、哲学家杨简、数学家杨辉。元代有诗人杨载,对外贸易家杨枢,文学家、书法家杨维桢,散曲家杨朝英,戏曲作家杨梓、杨显之、杨讷。明代,杨荣、杨士奇、杨溥在英宗时同辅朝政,并称“三杨”;杨继盛劾权相严嵩十大罪,杨涟弹劾魏忠贤24大罪,均受迫害致死,可谓不畏权奸的英雄;还有诗人杨基、文学家杨慎、学者杨东明、针灸学家杨继洲、画家杨文聪、中原地区农民起义首领杨虎、民间抗倭英雄杨钿。清代有学者杨名时,戏曲作家杨潮观、杨恩寿,藏书家杨以增,太平天国将领杨秀清、杨辅清,湖南耒阳农民起义领袖杨大鹏,历史地理学家杨守敬,佛教学者杨文会,外交官杨儒。现代有1925年省港大罢工领导人之一杨殷,毛泽东的亲密战友、夫人杨开慧,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东北抗日联军主要领导人杨靖宇(原名马尚德),教育思想家杨贤江,进步学者杨杏佛,国民党爱国将领杨虎城,我们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杨尚昆。

    侨居海外的杨姓华人,对当地的繁荣与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涌现出许多著名人物。例如,美国有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美籍华人杨振宁,著名企业家杨雪兰;新西兰有“菜花大王”杨汶钊。杨汶钊和菲律宾的杨应琳、马来西亚的杨忠礼,以及香港的杨连景父子、杨受成,澳门的杨秉正,台湾的杨塘海等,均以拥有财富超过数亿或十多亿美元而闻名于世,被列入“世界华人亿万富豪榜”。

    杨姓在当今按人口多少排次序的中华姓氏中为第六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3.08%,分布极其广泛,遍及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以长江流域的省份居多。杨姓不仅是汉族大姓,而且还是古今一些少数民族所使用的姓氏。例如:汉代武都白马氐有杨氏,世居仇池;北魏有莫胡卢氏,后改为杨氏;隋代鲜卑族有杨氏,系尉迟氏所改;唐代南蛮有杨氏,世为酋长,系白马氐之遗种;五代时后晋突厥沙陀部有杨氏,别为一派,杨光远即是;西夏人有杨氏;明朝赐元人巴珠、阿尔娄台、托克托等姓杨;世居辽阳的清满洲人有杨氏;清满洲八旗姓易穆查氏、尼玛察氏、富勒哈、杨那氏、杨佳氏,后均改为杨氏;世居辉宁的清代高丽人有杨氏;清代云南府、贵阳府土司多杨姓;拉祜族之黄苦聪人楼牙氏,汉姓为杨;哈尼族楼必氏,汉姓为杨;普米族巴落瓦支氏、穷杠尼氏,汉姓均为杨;彝族姐觉氏,汉姓为杨;德昂族红崩龙支系中关姓,汉姓为杨;傈僳族有肓饶时氏,汉姓为杨;苗族稿鸟氏,汉姓为杨;达斡尔族毕力央氏、亚尔兹氏,汉姓均为杨;裕固族亚赫拉格氏,汉姓为杨;锡伯族杨吉尔氏,汉姓为杨;纳西族牙尔氏,汉姓为杨;云南兰坪兔莪区纳西族之若若人中有杨氏;佤族水老氏、陶曼氏,后均改为杨氏;景颇族木染氏、泡羊氏,汉姓均为杨;藏族阿加氏、合白氏,汉姓均为杨;台湾土著、白马人、朝鲜、锡伯、阿昌、蒙古、布依、布朗、土家、东乡、鄂伦春、彝、苗、白、京、瑶、壮、侗、回、傣、黎、羌等民族中均有杨姓。在日本侵占台湾期间,台湾土著有被迫使用日本姓户山、古家者,至1945年台湾光复后,奉命改为汉姓杨。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印象河南网
0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