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后,鉴于关东(指今河南西部的函谷关以东或陕西潼关以东地区)原来六国的强族尚多,仍拥有强大的实力,遂于公元前198年迁徙六国国王后裔、豪杰名家及齐国田氏、楚国昭氏、屈氏、景氏、怀氏5大族共10余万人至关中,给予好田宅,使其在关中建立新家业。其中,韩国、魏国的国王后裔及楚国部分王族,均是今河南境内的居民。公元前120年,关东大水,由西汉政府组织了一次大移民,《汉书·武帝纪》说:“关东贫民徙陇西、北地、西河、上郡、会稽,凡七十二万五千口。”这些“关东贫民”,大多被迁往西部和西北地区,还有一部分迁至会稽郡(治所在今江苏苏州市),被迁对象中有不少是河南人。据清代史学家王鸣盛考证,“会稽生齿之繁,当始于此,约增十四万五千口也”。
东汉末年,从190年汉献帝即位,至208年的19年间,军阀混战,黄河流域化成了大屠场。董卓系统的豪强在洛阳以西地区,袁绍系统的豪强在洛阳以东地区,还有其他大豪强与各地许多小豪强,无时无地不在混斗厮杀,横征暴敛,使广大人民遭受到空前浩劫。如190年,董卓逼汉献帝迁都长安,驱洛阳一带民众数百万口人入关,沿路死亡无数;191年,袁术在南阳征敛无度,百姓离散。没被杀死饿死的人,为了求生存,流亡到较安静的地区或逃出边境,没有武力的一部分士族也离开本土向外地流亡。流亡何方?《三国志》一些篇章里提供了不少线索,例如:《魏书·华歆传》注引华峤《谱叙》记述东汉末年战乱时人口流向说:“是时四方贤士大夫避地江南者甚众”;《荀彧传》注引《曹瞒传》说:“自京师(今河南洛阳)遭董卓之乱,人民流移东出,多依彭城(今江苏徐州市)间”;《吴书·张顾诸葛步传》说:“张昭字子布,彭城人也……汉末大乱,徐方士民多避难扬土,昭皆南渡江。”于此可知,东汉末年中原人为躲避战乱外迁,一般是先东移徐州,进而再由徐州南下渡江,迁入江南的江苏、浙江等省。此期南迁的中原人,有移居安徽者,如汝南细阳人吕范,避乱居寿春(今属安徽),遇孙策,后任东吴都督,曾介绍一批汝南老乡归东吴。有移居湖北者,如汝南安成周氏,汉末避地江南,后定居庐江寻阳(今湖北黄梅县西南)。有移居江苏省,如东吴丞相濮阳兴,陈留(今河南开封)人,其父濮阳逸于汉末避乱江东(今江苏南京一带);以才能与文采受到孙权重用的胡综,原是固始(今属河南)人,少时随母避难江东;河南(今河南洛阳市)人赵达,认为东南有王者气,可以避难,于是渡江投靠孙权;汝南(今属河南)富陂人吕蒙,年少时南渡,依其姊夫、孙策将邓当,后为孙权所重用。又据《三国志·吴主(孙权)传》记载,220年秋,南阳郡“阴、酇、筑阳、山都、中庐五县民五千家来附”,即河南南阳一带有五千家迁徙至东吴统治下的江东地区。有移居浙江者,如吴郡钱唐(今浙江杭州)人全琮,曾安置上百位河南流亡人员,《三国志》说:“是时中州士人避乱而南,依琮居者以百数,琮倾家给济,与共有无,遂显名远近”;又如,晋朝的孔愉,其先世居梁国(今河南商丘南),汉末避地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有移居四川者,如东汉末益州(治所在今四川成都)刘璋的东州兵,便是“南阳(郡治在今河南南阳市)、三辅(今陕西关中地区)人流入益州数万家,收以为兵”组成的。有移居广东及越南者,如汝南南顿(今河南项城)人程秉,东汉末避乱交州(治所在今广东广州市);东汉末交趾郡(治所在龙编县,即今越南北宁省仙游东)太守士燮,“体器宽厚,谦虚下士,中国士人往依避难者以百数”。这里的“中国士人”,即中原士人。
另据《林氏族谱》记载,东汉末年,董卓擅权乱政,“布言林氏宗党强于河北”,“汉主受卓谗言,收林氏宗族七百四十四人,同时流窜,昭穆失序,降于三方鼎立天下,下凡为三国,生民衣冠避于南地,因以枝分叶散”。林氏出自子姓,形成于河南,是殷商王族比干的后代。比干被殷纣王剖腹挖心处死后,其夫人陈氏逃难于牧野长林石室(今河南淇县西南、卫辉西北深山密林中的一个石洞),生下个儿子,名坚,因其居长林而生,后被周武王赐姓林氏。林氏源于河南,世居北方,由于遭受政治迫害,东汉末、三国时期被迫大批南迁,主要是迁入江、浙一带。
以上所述中原人于东汉末年南迁,均有文献可考,且大都是一些“士人”,至于庶民百姓流亡南方,人数一定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