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河将军”引领庙会先风
★碧霞元君为庙会推波助澜
浚县素有文化大县之称,传承千年的浚县庙会文化内涵极其丰厚,为这个文化大县荣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桂冠发挥了关键作用。
庙会的形成和发展与民间信仰有着密不可分的历史渊源。据浚县土生土长的文史研究人员冯国相介绍,传统的浚县正月、五月和八月庙会的各项活动主要都集中在浮丘山和大伾山上进行,人们因此称浚县庙会为浚县山会。浚县的大伾山和浮丘山都是历史文化名山,山上分别有“镇河将军”大石佛和人称“浚县老奶”的碧霞元君,被认为是向神灵祈福的最佳去处,千百年来四面八方的人们怀着虔诚之心奔着老奶和石佛而来,让浚县庙会经久不衰。
浚县庙会同样起源于古人的祭祀活动,当时古黄河从浮丘、大伾两山脚下流过,治水有功的神话人物禹王和二郎神成为浚县原始民众最早的祭祀对象,于是山上最先兴造的庙便是禹王庙和二郎神庙。然而,黄河水患依然势不可当。到了1600多年前的后赵时期,皇帝石勒采纳高僧佛图澄的建议,在大伾山上雕凿石佛,这尊高22.29米的大石佛面向滔滔黄河,右手手心向外曲肘前举,形象沉稳刚毅,表现出一种排山倒海、降妖除魔的英雄气势。黄河在浚县频繁泛滥的年代,浚县人将大石佛称为是“镇河将军”,向石佛祈求平安表达的是浚县人最大的现实愿望。“镇河将军”大石佛落成后,深受水患之苦的人们无不对其顶礼膜拜,就连浚县以外其他黄泛区的无数善男信女都不远千里前来向大石佛朝拜祈福。由此,渐渐地形成了浚县山会。探究起来,“镇河将军”应被视为浚县山会的始作俑者。
“镇河将军”堪称中国北方首屈一指的大石佛,是中国摩崖造像史上的杰作。大石佛所在的天宁寺始建于北魏,当数大伾山上规模最大、年代最久远的寺院。中国历史上经历了数次大规模的灭佛运动,其中后周的柴荣时期就有90%以上的寺庙被废除。而浚县大石佛及天宁寺能够历经劫难而保存下来,“镇河将军”真可谓福大命大。2006年,“镇河将军”大石佛以其具有很高的历史、考古、宗教和艺术价值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伾、浮丘两山位居中原,其独特的人文和自然景观吸引了历代众多的文人墨客游历观光。史料记载,魏文帝曹丕以及历朝历代的刘桢、谢偃、王梵志、骆宾王、王维、岑参、高适、贾岛、范成大等文坛大腕都曾游览过大伾山,并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浩繁诗文。唐宋时期普通的香客和游人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浚县山会在这一时期形成了历史上的第一个高潮阶段。
★碧霞元君为庙会推波助澜
冯国相对浚县山会有着深入的考察和研究,他说,明朝碧霞宫在浮丘山的落成让浚县山会走上了由分散到集中的历史转折点。浮丘山碧霞宫是为传说中的女神碧霞元君建造的行宫,这处古建筑群占地11060平方米,集民俗风情、宗教文化和建筑艺术与一体,数百年来它既是吉祥、慈爱、圣洁的象征,又是人们传承生命情结的一个载体。
碧霞元君是中原广大地区普遍信奉的一位主宰生育、滋生万物的传统女神,传说中她原是黄帝身边的一个玉女,也有人说她是东岳大帝的女儿,后来得道升仙成为碧霞元君。据明朝嘉靖年间的碑刻《重修碧霞元君行宫记》记载,碧霞元君女神原供奉于东岳泰山之巅,宋朝时的真宗皇帝为其赐号“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并且每年都要派官员前往碧霞宫朝拜进香。明朝初年,浚县人为免受长途跋涉登东岳朝拜之苦,在浮丘山为碧霞元君另建行宫。其名为行宫,实则只是座小庙。明嘉靖19年,进士蒋虹泉始任浚县知县,他任知县的前3年里,儿子蒋思孝在家病了3年。这时碧霞宫的道士李实对蒋知县说,碧霞元君在浚县很灵验,劝他为了儿子向碧霞元君进香祈祷。蒋知县为让儿子尽快痊愈便登上浮丘山,他对碧霞元君许愿:等我儿子的病好了,我为你重建行宫,重塑金身。事有凑巧,这位县太爷许愿后不到10天,他儿子的病果然好了。于是,蒋知县便还愿兑诺,他广集资财在浮丘山大兴土木,为碧霞元君重新建造行宫。工程历时21年才得以竣工,到明嘉靖42年终于建成了富丽堂皇的大殿、两侧长长的廊房及高大的围墙和山门,一处规模庞大的碧霞宫矗立在浮丘山的山巅。
从此,碧霞元君名震一方,她的能耐在浚县及其周边广大地区被传得神乎其神,人们都知道浚县有个“求子有应”的“老奶奶”,前来朝拜的人都尊称其为浚县老奶,称碧霞宫为老奶大殿。每到农历正月、五月、八月传统的浚县山会,四面八方的香客和游人慕名而来。史书记载,在正月古庙会前来向碧霞元君进香朝拜的人“奔走络绎,日夜不止”。
记者采访时,人山人海的浮丘山与当年“奔走络绎,日夜不止”朝拜场面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冯国相介绍,碧霞宫建成后四方香客集结上山进香朝拜,逐步形成了农历的正月、五月和八月庙会。明清时期的浚县地方政府有意引导各路香客和游人在正月里向浚县聚集朝拜和观光,加上远道的香客在这一农闲时节便于出行,使得浚县正月庙会的规模一年比一年扩大,后来形成了具有浓烈地方民俗特色的“华北第一古庙会”。这期间,借浚县山会朝拜碧霞元君活动进入了历史上新的鼎盛时期。
这样,浚县传统的正月、五月和八月庙会除了朝拜大石佛,主题又增加了朝拜碧霞元君,这三期庙会均以浮丘山和大伾山为活动中心,后来庙会规模不断扩大。据碑刻记载,当时浚县及周边地区民间成立了众多的进香组织,影响十分广泛,波及到今天的山东、河北等省。清朝中期,正月庙会的规模空前扩大,碧霞宫山门内外拥挤不堪,场面失控,当时的浚县知县为此发布告示整治会场。
到了民国年间,浚县正月庙会又有了空前发展,其活动范围由大伾、浮丘两山扩展到县城的四关和四街,香客、游人来自河南、山东、山西、河北、安徽等省的数十个县。各地的进香组织纷纷赶在庙会开始前来到浚县赁房,旅店、民房处处爆满,许多外地香客只好到县城周边的村庄寻找住处。远道而来的香客一般由会首带队,他们自带粮食、起灶做饭,大多要在这里逗留三天以上。香客们来到浚县时不论早晚,第一件事就是到碧霞宫进香朝拜。因此庙会期间的浮丘山每晚灯笼和火把排成长龙,碧霞宫夜夜灯火通明。各地的进香组织由会首挑着“朝山进香”旗带队进殿朝拜,鞭炮声昼夜响彻云霄,香火池片刻不熄。碧霞宫及整个浮丘山上人头攒动。县城的四关四街人流如潮,城外的道路上车水马龙。庙会周边的居民靠赁房和在会上做生意的收入可维持一家人半年的生计。史书在描写当年的情景时说:“四方以进香来谒元君者,辄号泣如赤子之离父母膝下者。”
碧霞元君是道教尊崇的女神,浮丘山原本为道教圣地,而后来在碧霞宫却绘有代表儒教的二十四孝图,在碧霞宫的御道上刻有象征佛教的吉祥图案,碧霞宫的石刻上的人物不仅有道士还有罗汉,这一有趣的现象说明儒教和佛教在浮丘山也有自己的位置。而且,冯国相说,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前后,碧霞宫是由道士与和尚轮流管理的。佛、儒、道在浮丘山三教和谐合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种情况在大伾山上同样存在,这就消除了不同信仰的人在同一时间登山朝拜时的隔膜,从而为浚县在正月间集中开展庙会活动创造了又一个有利条件。
★浚县山会撷趣
浮丘山地处县城南面,大伾山位于县城东面,人们又分别称其为南山和东山。南山朝拜至今仍是庙会期间许多人的一项重要活动,朝拜的人在正月庙会前的腊月便开始着手准备了。过去日子过得再困难,为了朝拜也要准备些白面,哪怕过年时家里不吃饺子也要蒸花糕枣馍做供品。还要准备鸡蛋,供品鸡蛋能“骨碌骨碌运气”,祈求新的一年好运临门,万事如意。
从前远道而来的香客需要提前几天到浚县定好住宿的地方,有的在当年临走时就预交了下一年住宿的订金,年年来就年年订好下一年的房间。那时的香客一般不住城里而是住在城外的车马店,因为城门到夜里关闭,出入不便。直到上世纪四十年代前后,浚县城外的东南西北四关还有几十家车马店,每家车马店都有数十间客房。城关一带的居民家里只要有闲房也让香客住,有的人把回娘家赶会的闺女撵回婆家,把儿媳妇撵到娘家,给香客腾房子。尽管如此,大部分香客还是只得在山坡上过夜。
许愿和还愿是南山朝拜的一项重要内容。有拜求和心事的人在给碧霞元君磕头时许下心愿,否则算是白来一回。许下的心愿多种多样,像早生贵子、家人平安、出入安全、多打粮食、儿女找个好对象、生意发财、打赢官司之类都可以向浚县老奶提出来。有的朝拜进香组织在烧过香、拜过神、许过愿之后还要在碧霞宫大殿前跳舞或扭秧歌。
朝拜时不能信口开河,更不能胡乱许愿。比如说你许的是如了愿给浚县老奶唱一台戏,到时你就得请戏班子来唱。当年蒋知县许愿后就花了21年的时间重建碧霞宫,为碧霞元君浚县老奶重塑金身。
多年来,在方圆几百里的广大地区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到浚县赶会须连续三年才能“功德圆满”,即“一年许愿,二年显愿,三年还愿”,普通百姓,抱着祈福的心态来拜见碧霞元君。民间认为碧霞元君慈爱且富有同情心,她掌管着生命的孕育和创造。民间崇拜碧霞元君,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生命的追求和热爱。
过去每当进入正月后,各村的会首及邻里之间就开始联络赶会的人。在浚县东南一带,联络赶浚县山会是件很庄重和严肃的事情,大家联络赶会时忌讳问人家去不去,如果问对方去不去,如果回答“去”,而万一到时有急事去不了怕人说自己心不诚;如果说“不去”更不行,怕人说浚县山那么灵,你不去是对神灵的不敬。因此,人们相约赶会时要站在人家墙外先说一句“去浚县山赶会咧”,然后隔墙扔进去个石子或瓦片,如果对方同意去便会把石子瓦片留下,并回答说“知道了”,如果的确去不成,就把石子瓦片再隔墙扔过来。另一方面,会首在收赶会的份子钱时也只是拉着箩筐沿街吆喝:“去赶浚县山会咧。”谁能去谁就向箩筐里扔个石子,去不了的不扔。会首看到谁扔了石子就向谁收取份子钱。
香客们来赶会,都打着三角形或长方形的红旗或杏黄旗,旗上写着“朝山进香”四个大字,另写有“某某县某某乡某某村香会”字样,以表明自己是来朝拜的。赶会的人都怀有一颗虔诚的朝圣之心,代表着全家人的希望和诚意,人人把这当成一年中的大事。
赶庙会在南山朝拜后少不了再上东山观景,更多的人抱着同样虔诚的心来到这里朝拜。山上遍布的文物古迹还能让人追古抚今,生发思古之幽情。
浚县正月庙会就是中原民俗文化的缩影。记者采访当天,县城内外人山人海,浮丘和大伾香烟缭绕,冯国相说每年从正月初一到二月初二天天如此,尤其是在元宵节闹花灯、玩社火的时候,全县各个乡村的民间艺人云集县城,有踩着高跷来的,有划着旱船来的,有扭着秧歌来的,有打着腰鼓来的,来时全都着戏装,画脸谱或戴面具,把整个县城搅得人心沸腾。观社火、看热闹的人在人流中簇拥着摩肩接踵,还嫌看得不过瘾。如此这般,营造出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
★改革开放庙会人气更旺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2年,浚县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成立,次年在浮丘山成立了全省第一家县级博物馆,有效地保护了文物古迹,古庙会也有长足发展。“文革”时期,浚县庙会遭遇重创,在1966年的正月庙会前夕,浚县发布通告取缔正月庙会,还在正月期间派出民兵在各个路口拦截赶会的群众,封闭了所有的寺观,撤销了所有旅游景点,停止了博物馆的展出,使浚县正月庙会陷入低潮。
上世纪80年代初,浚县正月庙会伴随着改革开放得到恢复。1984年浚县大伾山风景区管理处成立,引导古庙会向健康方向发展。1989年以来,浚县先后对吕祖祠、禹王庙、兴国寺、天宁寺、大石佛、碧霞宫等文物古迹进行了保护性的修缮,修筑了多条景区道路,并正月庙会期间先后举办了3届民间艺术节,使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得以保护和繁荣发展。
指点江山的大石佛和高高在上的碧霞元君不可能想到,由世人对他们的极度信仰催生出的浚县正月古庙会后来能够成为受保护的文化遗产,这一遗产不仅被列入了“河南民俗经典”,同时又是首批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
浚县正月庙会现在已不再是单纯的朝拜女神碧霞元君的活动了,规模宏大的庙会为人们提供了各种各样交流的平台,蜂拥而至的也不再是清一色的善男信女,各路客商、游人、艺人乃至专家学者等等在古庙会这个平台上尽情地“表演”。一位外国学者在游览浚县正月庙会时说:“浚县庙会,中国老百姓的狂欢节!”
浚县正月庙会会期从正月初一开始一直持续到二月初二,会期之长、规模之大,吸引了周边20多个省及海内外的上百万香客、游人前来浚县逛庙会。每月逢初一、十五和三、六、九日,还要迎来周围市县祈福还愿的大量香客。近年来,浚县正月庙会期间连续举办社火表演大赛及多种民间文艺表演活动,庙会高峰期每天游客多达30余万人。如此规模的庙会全国罕见,称其为“华北第一古庙会”是名至实归的。
记者在碧霞宫内端详着浚县老奶慈祥和善的面容,不由地为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在这里的有机融合而感叹。正如有学者游览浚县正月庙会后所说:“这才是真正的中原民俗文化。”
★虎年庙会盛况空前
记者从有关方面了解到,以浚县山会为依托的第二届中国鹤壁民俗文化节与往年相比具有更为广泛的参与性,第二届中国鹤壁民俗文化节的规模和层次也将高于首届。
而且,今年的文化节更加注重历史与现代的衔接,传统与文明的融合,内容与形式的创新,使文化与经济高度和谐发展。
今年的民俗文化节内容包括商品交易会、旅游商品展销会、儒商子贡文化论坛、美食文化展、民间社火表演、民俗文化旅游活动、元宵节民俗灯会、民俗文化摄影展、广场文化、广场电影放映月等活动。其中,旅游商品展销会商品有泥塑、根雕、贵州苗银、朱仙镇木版年画等100多个种类;儒商子贡文化论坛邀请有国内权威专家、学者、教授及海内外子贡后裔参加。民间社火表演将有70个社火表演队参加;元宵节民俗灯会共有200余盏花灯参展;民俗文化摄影展有500多幅图片参展。
今年文化节期间邀请嘉宾人数超过了400人,包括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内的主流媒体近50名记者将前来采访。有省内外的12家旅行社将组织数千名游客到鹤壁逛庙会、赏民俗。我们相信并将看到,今年的浚县山会及民俗文化节必将盛况空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