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鹤壁 >> 鹤壁风情 >> 风情与品牌 >> 浏览鹤壁

将浚县庙会打造成圣山圣会

2015/10/27 10:06:42 点击数: 【字体:


     将浚县庙会打造成圣山圣会,应特别关注以下几点:一是选取一个响亮的标志语,如 “浚县庙会:朝拜的圣山,社火的盛会”等;二是广泛搜集大伾、浮丘两山及庙会那些神异、神秘的事件和传说;三是丰富和提升大伾、浮山两山及庙会的信仰内涵,满足不同阶层和不同层次人群的精神需求和信仰需求;四是丰富和提升大伾、浮山两山及庙会的文化内涵,以举办中原社火展演、大赛为抓手,使浚县庙会成为中原社火的盛会和圣地。 
 
  一、大伾、浮丘两山及庙会资源丰厚
 
  所谓“圣”,就是至尊至高至极;所谓“神圣之地”,原指神之圣地,为教徒朝拜之地,也指具有重大纪念意义的处所。大伾山、浮丘山两山(以下简称两山)及其山会历经千百年历史的雕凿和文化的积淀,富藏圣山圣会的丰厚资源。
 
  (一)山川形胜,水陆畅达。大伾、浮丘两山为太行山余脉,坐落在黄河岸边,面河而踞。西依太行巨脉,东望沃野千里。在金代明昌以前,黄河流径浚县,黎阳津为中原重要渡口。隋大业四年(608),隋炀帝“诏发诸郡男女百余万人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隋书·炀帝纪》),“凡漕粮入津,芦盐入汴,率由此道。”流经浚县的卫河就是永济渠的一段,卫河直至20世纪60年代还在通航。大伾、浮丘两山虽然高只有100多米,围仅数公里,如果藏在太行山里则会被大山淹没。但它们坐落在浚县这块地方,尤如太行山伸向中原腹地的两个触角,尤如串在黄河上的两颗珍珠,益发凸显突出。虽然黄河渐次南滚,卫河漕运渐废,但陆路交通却日渐发达起来。浚县交通称上是四通八达,方便快捷。
 
  (二)道、释、儒三教合流,原始崇拜遗存丰富。俗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大伾、浮丘二山,因其坐落地理位置显要,便在先人眼中油然生出诸多敬意,由尊敬而崇拜。
 
  第一,当地人传说,大伾、浮丘二山是“二郎担山”而留下堵河的那两座山。这就为两座山的来历加上了神秘而又优美的人文色彩。如果说,二郎担山的传说是会,那大禹治水则有典籍记载碑刻为证。《尚书》记载:大禹治水,“东过洛汭,至于大伾”。至今,在大伾山有禹王庙、怀禹亭,有摩崖石刻。两山是大禹治水丰功伟绩的见证,也成为后人祭奠先祖大禹的场所。
 
  第二,大伾、浮丘二山是道教诸神的香火圣地。南山浮丘之巅的碧霞宫供奉碧霞元君,俗称“送子老奶奶”。碧霞元君属于东岳泰山神系,有“护国庇民”之灵验,在山东、河南、河北、江苏一带颇有影响力,尤其是“求子有应”被传得神手其神,浮丘山上的碧霞宫应是她的一座行宫。人们在庙会期间“朝顶”,膜拜碧霞元君。在东山大伾山上还有天齐宫,敬奉东岳大帝黄飞虎,以及祭祀吕洞宾的吕祖洞、纯阳洞天,祭祀张三丰的张仙洞,展示八卦的太极宫,乃至祭祀道教诸神的万仙阁等等。
 
  第三,大伾、浮丘二山也是佛教的重要道场。首推“中国最早、北方最大”的浚县大佛。弥勒佛像高22.29米,有“八丈佛爷七丈楼”之誉。此佛像凿于十六国时期后赵,距今已有1600年历史,比乐山大佛还早400年。更有意思的是这尊大佛还有一个中土头衔“镇河大将军”。大佛右手心向外,无畏”地镇守在黄河岸边,抵御黄河水患,难怪黄河逐年向南滚动,而使这里成了黄河故道。其地佛教场所主要还有:初建于宋太平兴国年间的太平兴国寺,内有观音洞、纯阳洞、供奉文珠、普贤、观世音;建于北魏的天宁寺,距今1400多年,在明代时曾供奉、收藏《大藏经》一部,六月晒经节名闻遐迩;供奉观音的观音寺,俗称娃娃庙,此庙称奇是一处元刻观音像,有三撮胡须,为男性观音。
 
  第四,在中原人信仰中,是天人合一、人神合一的。大伾、浮丘两座名山还有许多名人祭奠场所和纪念处所。像大伾山上的中军亭,为隋末瓦岗军的遗迹,为纪念李密而建。阳明书院为明代王阳明讲学之处,张仙祠是敬奉武当山张三丰的,据说摸摸张三丰的石像可以解除病痛。
 
  在大伾、浮丘两山,宫观寺庙林立,儒、释、道建筑栉次鳞比。真可谓“大伾浮丘无闲地,非寺即观儒家祠”。在浮丘山碧霞宫,过去也是僧、道两家轮流主持庙会香火的。不同信仰的人都能在这里找到精神的寄托和心灵的慰籍。各教相安无事,鲜见江湖上的教派争斗。
 
  (三)庙会是民间文化的盛会。草根文化是孕育文人精英文化的母体,俗文化是养育典籍文化的乳汁,但许多文人士大夫在学会了读书写字以后把“老娘”忘了甚至鄙薄起“老娘”来了。草根文化是大众的的文化,文人精英文化是小众的文化,草根文化犹如塔基,文人精英文化犹如塔顶的宝瓶。浚县庙会是民间文化的大展示、大集中、大展演。
 
  第一种是社火,可以说中原地区的各种社火在庙会上大都可以看到。常见的武术、舞龙、舞狮、高跷、秧歌、竹马之外,还有背阁、抬阁、大头乖乖、担经桃、花蓝舞、抬老四、抬花轿、打花棍、顶灯、蹦杆跷等,争奇斗艳,竞技赛艺。
 
  第二种是戏曲,庙会唱大戏也是传统。有些是庙会组织者请来的,有的是善男信女还愿请演的。大戏主要是豫剧、越调,地方小戏有大平调、四股弦,还有扁担戏、皮戏(皮影),等等。
 
  第三种是民间工艺品和手工制品。其代表作品均为本地特产。正像浚县顺口溜中所形容的那样:“杨玘屯的咕咕叽叽(泥咕咕),前毛村的刀枪剑戟(兵器玩具),东张庄的筐箩簸箕(柳编),城关的老虎当门立(布老虎),李家寨的哐哐叽叽(铜器),南胡庄的风声如雷(风箱),寺下头的高高低低(秤),二郎庙的震天动地(鞭炮),东南庄的面南登基(织布)。”这些玩具和生活生产用品均为手工制品。简单的玩具体现出一种原始文化遗存。如泥咕咕,倪宝诚先生认为先是鸟崇拜的图腾。刀枪剑戟玩具和泥咕咕中的刀马人,是隋末瓦岗军起义的遗存。另外,浚县的石刻石雕也是十分有名的。
 
  第四种是宗教音乐。在大伾、浮丘两山的寺庙音乐中,首推道教音乐,其次是佛教音乐。浚县道教音乐的起源,据考证,“始于元,盛于明、清有兴衰”(马金章、张富民《浚县正月古庙会》)。浚县道教音乐演奏队称为“经师班”,分文场、武场。道教音乐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部分,声乐主要有独唱、齐唱、念白,器乐是吹打乐,声乐是核心部分。在发展过程中,浚县道教音乐吸收了戏曲音乐、民间音乐、宫廷音乐的元素和成分,形成鲜明的地方色彩。其代表作是《步虚声》,听起来有和静幽远、步行虚空、仙踪飘渺的意境。浚县道教音乐的曲牌、曲目已有近百种。道士王万明(1923-1976)还传下来清代光绪二十年(1895)年的道教音乐曲谱手抄本,记有曲谱62首。浚县佛教音乐原是僧人拜佛和为人祝寿、殡葬的乐曲,主要是吹奏和打击相结合。其特点是庄严肃穆、幽怨悠长。其主要曲目有《五声佛》、《三皈赞》等十多种。
 
  第五种是民间演艺。浚县庙会上,各种各类民间演艺纷墨登场,尤其是说唱艺术,多在居民家中设摊,主要有大鼓书、坠子和弹词等。往往会期结束,那些说大书的还要应当地百姓挽留,再演唱几天。其他演艺还有杂技、魔术、上老竿、耍猴、变戏法、拉洋片的等等。现代的还有歌舞团、怪兽团、飞车走壁团等表演团体赶到会上助兴演出。自1990年以来,浚县政府利用正月庙会连续举办了三届民间艺术节,还举办社火大赛。艺术节和社火大赛的举办,对淡化庙会的迷信色彩,增强庙会文化功能起到了有益的移风易俗的导向作用。
 
  (四)庙会是民众的“狂欢节”。浚县两山庙会的核心是宗教祭祀,但表现形式中很重要的一项是玩社火,对外边名声最大的也是社火。社火,娱神娱人又娱已。浚县当地人组织有“玩会”,有叫“火神会”的也有叫“同乐会”的。社火种类主要有秧歌、旱船、高翘、舞龙、舞狮,竹马、抬老四、张公背张婆、大头舞、背阁与抬阁、担经挑、扇子舞、武术等。每逢庙会,全村人积极参与,表演节目的可能只有二三十人,但打族举幡的、推车打鼓的众多,或空手跟着助兴聚人气的。各玩会之间还有互相攀比、竞赛的劲头在里面,看谁的社火玩得精彩。上会之前的准备,会上的龙腾虎跃,会后的津津乐道,成为村落(社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社火队伍还要踩街,从县城北门进,南门出,巡游展演,说不尽的风流光彩,甚至还要应邀去表演。上会期间,各会之间还趁机会互相交流、切磋技艺。国外有狂欢节,庙会是中国民众的狂欢节。“玩会”、“同乐”这两个词生动地道出了社火的性质和目的。据有关部门计算,1990年庙会期间,最多的一天有30万香客和游人。除了参与性活动项目,还有众多“寻乐”、“找乐”的活动项目,使民众的情绪得到尽情的释放和渲泄。
 
 
  (五)庙会经济。庙会也是庙市。旧时的庙会的贸易带有农业社会特色,一些农户带上自产的农产品和家庭手工制品像赶集一样摞地贸易,有卖有买,甚或物物交换。一部分是职业商人赶庙会,搭棚摆摊。更有许多外地商户也来赶庙会。在20世纪后期以来的新时期中,庙会被官方办成了节会,加进了招商引资洽淡会等活动项目。我们可以从不同层面,来充分肯定庙会经济的有益的、积极作用。
 
  第一个层面,对当地百姓和参加庙市贸易的群众来讲,可以起到互通有无、增加收入的作用。
 
  第二层面,对当代地经济、社会来讲,可以起到活跃经济、促进发展的作用,甚或发展成为支柱型庙会经济。如对地方土特产的开发和地方小吃的开发就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浚县的名吃如石子馍、铺牛肉、油炸虾、饸饹、豆腐脑、二锅花生米、梨膏糖、天糖等,都成了庙会上的畅销品。杨玘屯泥咕咕的开发已初具规模,效益喜人。
 
  第三个层面,对寺庙来讲,可以增加香火钱。香火钱和善众捐款是庙会经济中很可观的一大笔收入。庙会期间,寺庙日进斗金,除用于庙会开支外,可以维持寺庙日常开销及庙宇的维护和修建。20世纪80年代以来建修、新建的众多寺庙,基本上是依靠善众捐资的。
 
  第四个层面,对当地政府来讲,利用正月庙会举办物资交流大会或招商引资洽谈会,就是常说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地方经济发展了,对庙会的发展也有反馈作用。
 
  综观大伾、浮丘两山及其庙会,其地理、信仰、文化、民俗、经济诸要素均资源丰厚,且达到了“至尊至极至高至圣”的境界,在豫北庙会中成为规模最大、会期最长、民俗内涵最丰富的庙会。所以,可以说浚县庙会具备打造圣山圣会的资质和资源。 
 
  二、打造“圣山圣会”对发展浚县庙会的积极作用
 
  我们讲浚县庙会富藏圣山圣会的资源,并不是讲就一定能够成为圣山圣会。浚县庙会在资源上讲仍有薄弱之处,在保护和建设方面的空间很大,和省内文化强县相比尚有差距。如障碍之一,是浮丘山敬奉的碧霞元君和天齐庙供奉的东岳大帝黄飞虎,其本庙在泰山;如障碍之二,是大伾、浮山两山环境被蚕食、侵占严重,保护任务艰巨;如障碍之三,是社火种类虽然多,但地域特色鲜明的绝活不多;等等。但打造“圣山圣会”成功后,对浚县庙会弥补薄弱环节,克服障碍,对发展会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
 
  (一) 有利于提高浚县庙会的品位和地位。河南庙会有数万个之多,是庙都有会,有的庙是一庙数会。要想在众多庙会中独占鳌头;要想在庙会历史发展中保持长盛不衰的的势头,就得往“至尊至高至极至圣”上发展。
 
  (二) 有利于丰富和提高庙会的文化内涵。浚县庙会的一大特色是文化内涵丰厚,而文化特色中两大亮点是社火和泥咕咕(玩具)。社火从品种上讲为浚县庙会所独有的尚未见到,但中原社火这么集中于一个庙会的则不多见。玩具中泥咕咕是大项,还有其他品种有待大力开发。
 
  (三) 有利于净化庙会的环境和氛围,保护庙会文化环境。没有了信仰和祭祀也就无从谈庙会。勿庸讳言,庙会存在着浓郁的迷信色彩,还有庙会中各类算卦、相面、看手相的现象也是不容忽视的现象。这些现象靠用行政手段查禁、查封不但是解决不了的,反而会适得其反。需要靠教化、引导、疏导,让时间和民众自己来移风移俗。
 
  (四) 有利于扩大浚县庙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现今社会办节会讲究级别,市县级、市级、省级,国家级,出席领导人的级别就不一样。而浚县庙会走提高级别的路子似不太容易,就需要从提高自身的号召力来作为支撑点。
 
  (五) 有利于增强浚县庙会的持久举办能力。现在,由政府兴办的各类节会、祭祀活动愈办愈多,规模愈办愈大。其正作用应得到充分肯定,但其持续举办能力是不确定的。而浚县庙会依托于两山的寺庙管理机构,不以政府名义完全可以举办,但不靠政府支持是办不成的。所以,民办公助(民办官助)是庙会的最佳发展路子。
 
  (六) 有利于大伾、浮丘两山的保护和建设,有利于保护庙会的自然环境。现今一个严重的局面是大伾、浮丘两山土地被蚕食,而靠行政手段又难于扭转这种局面。应该理解地方政府在拆迁上的为难情绪和尴尬局面。但长此发展下去,有朝一日,大伾、浮丘两山会被高楼淹没,寺庙建筑被民居遮掩,大伾、浮丘两山将会无了灵气、失了神韵。这话并不是危言耸听,也不是无稽之谈。
 
  如果说,在民众心目中,普遍认为大伾、浮丘两山是圣山,山上的一草一木、一土一石都是圣物,必须得到崇敬和保护,不能乱挖乱盖。珍惜和保护圣山了,会有好的报应。乱动圣山一石一木,在圣山上私搭乱建,会冒犯、亵渎神灵,是会受到神灵的报应的。恶有恶报,善有善报。那么,大伾、浮丘两山的环境也会得到相应的保护的。从某种意义上讲,破坏大伾、浮丘两山环境、侵占两山土地的人大都是“无神论”者。因为他不相信神灵,不相信破坏了圣山会遭报应,所以才敢在享受着庙会带来的诸多益处的同时,在神灵的地盘上乱挖乱建。
 
  少数民族中有许多这样的实例。青海湖周边的藏民认为湖中的鳇鱼是圣物,所以鳇鱼多得可以用棒子打。但后来,汉人去了,他们不信这个,就大量捕捞,结果鳇鱼濒危。现在,政府不得不颁布严厉的保护条例,在市场上发现卖鳇鱼的就处罚。靠行政手段保护是一时一地的,靠法律保护虽然有效但执行不力时往往也是软弱的,而信仰上的保护效果是久远的。信仰的力量是伟大的。
 
  总之,六个“有利于”是圣山圣会整体效益的不同表现,它们是相互贯通的,又是相辅相成的。
 
  三、如何打造浚县庙会为圣山圣会
 
  对于民俗庙会来讲,外界外力的干预既有正面作用也会有负面影响。有人主张“顺其自然”、“自生自灭”。我是主张“积极干预、尽量减少负作用”。孰不知,民间文化不发展,单纯讲保护,是保护不起来的。抢救、保护、发展的过程也都是在积极干预。外界外力的干预发展是有个指导思想和方式方法的问题,是一件有技术含量和分寸(度)掌握的事情。城镇建设中出现的那种对历史文化遗存的建设性破坏就是前车之鉴。“打造”和“包装”都是借用一个时摩的词,实际是在建设和发展。将浚县庙会打造成圣山圣会,除了常规的明确指导思想、规划先行等项之外,应特别关注以下几点。
 
  (一)选取一个响亮的标志语。这个标志语既能起到明确概念、又能发挥口号的作用,且容易引起关注、好听易记。我们说把大伾、浮丘两山及庙会打造成圣山圣会,不是将浚县庙会改名。群众约定俗成的名称,一般不要轻易改动。标志语预选方案:“浚县庙会:圣山圣会”。或者“浚县庙会:朝拜的圣山,社火的盛会”。或者“浚县庙会:朝山圣会,社火圣地”……
 
  (二)搜集民间传说和故事。广泛搜集大伾、浮丘两山及庙会那些神奇、神秘的事件和传说,整理成文本,开展研究;并通过适当的方式和渠道在当地民众中传播开来,给两山蒙上神圣的色彩,产生对两山崇敬的社会心理效应。也许有人会担心,这样做会不会被说是在“宣传封建迷信”,会不会被说是在“实行愚民政策”。这两种说法貌似正确,实际上却脱离了社会现实,背离了宗教的发展规律。
 
  (三)丰富和提升大伾、浮山两山及庙会的信仰内涵。满足不同阶层和不同层次人群的精神需求和信仰需求。编制朝山和游山基本路线,逐渐成为定制。“神不拜全,功德不算完满”。“宁多磕十个头,不得罪一个神”。“宁多烧三柱香,不捎近两步路”。制订朝拜仪式和仪轨,逐渐成为定制。可以分为官祭仪式和民祭仪式,有繁有简。提高堂口主持人的素质,减少随意性。庙会期间免费开放所有寺庙和景点。等等。
 
  (四)丰富和提升大伾、浮山两山及庙会的文化内涵。尤其是在社火方面,打造中原社火圣地。
 
  第一,在当地恢复和挖掘社火品种,一村一会,一会一品。
 
  第二,提高社火的水平和档次,不仅是在服装和道具上亮艳,更重要是亮出绝活,搞出地方特色。
 
  第三,以举办中原社火展演为抓手,使浚县庙会成为中原社火的盛会和圣地。举办中原社火展演和大赛,使浚县庙会社火表演成为中原社火的大集聚、大展示、大舞台。可以邀请河南有特色社火去表演和比赛,如安阳县曲沟抬阁、巩义小相狮舞、确山打铁花等。使各地社火玩会觉得,能上浚县庙会去展演,是一种荣耀,浚县庙会是社火的圣地。也使社会民众产生这样一个印象:想看中原社火,还得去浚县庙会。
 
  总之,浚县庙会面临这样一个局面:有规模需要上档次、有传统需要丰富内涵、有保护需要大见成效、有文化需要品牌、有基础需要可持续举办能力、有庙会经济需要产业开发。而近时期又处于新中国60年来前所未有的文化发展机遇期。本文提出打造浚县庙会为圣山圣会是在软实力上做文章。在实际工作中,软、硬件应兼搞,“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参考书目:
  马金章  张富民著《浚县正月古庙会》,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2月第1版
  王日新主编《中原记忆》,大象出版社出版
  何白鸥主编《中原民间文化资源与文化强省建设》,大象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
  朱淑君著《经典河南·庙会》,大象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高有鹏著《民间庙会》,海燕出版社1997年5月第1版
  华智亚  曹荣著《民间庙会》,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
  潘国强著《河南笙管乐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 
 
 
  链接正文:河南浚县庙会是黄河以北著名的古庙会,源于何时已无从查考。有两个历史坐标系可以作为参照:一个是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在浮丘山始建碧霞宫的时间,距今有470来年历史;第二个是后赵石勒在大伾山开凿大佛的时间,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浚县庙会主要在农历正月初一至二月二举行,又称“正月庙会”;主要地点在城南的大伾山和城东的浮丘山,所以又称“山会”。浚县庙会已成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在改革开放春风吹拂下,庙会如雨后春笋般恢复起来。在如此情势下,浚县庙会要长久地保持独秀于林的态势,势比要在软、硬件建设上下大气力。本文就在软件建设方面,提出将大伾、浮丘两山打造成圣山”、将庙会打造成“圣会”的理念。其宗旨是提高浚县庙会的品位和档次,丰富浚县庙会的内涵,增强浚县庙会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增强庙会持续举办的能力,进而成为浚县文化产业的发展平台。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大伓山旅游网(2013-08-20)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河南淇县:文化助力旅游发展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