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风情 >> 浏览相关信息

历经1600多年不衰 走近华北第一古庙会

2015/10/27 11:14:21 点击数: 【字体:


    高跷、舞龙、旱船轮番上场;泥咕咕、柳编、面人令人眼花缭乱;石子馍、梨膏糖、豆腐皮香味四溢……提起浚县正月古庙会,凡是去过的人马上会联想到那绵延不绝的社火队伍和人声鼎沸的场面。9月13日,记者采访了多位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浚县正月古庙会颇有研究的专家学者。
 
    中原农耕文明的一个缩影
 
    “和全国许多民间庙会一样,浚县正月古庙会起源于古代的腊祭、社祭和神灵祭祀活动。”9月13日,浚县乡土作家马金章告诉记者,一些专家学者认为,浚县正月古庙会形成于大伾山大石佛开凿的后赵时期。其实,浚县庙会的萌芽要久远得多,只是后赵时期,随着大伾山、浮丘山上庙宇的兴建,前来祭祀的人越来越多,促进了庙会的大规模发展。
 
    “庙会在唐宋时期已初具规模,明代形成高潮,到上世纪80年代后得到空前发展,高峰期每日游客可达30余万人。”马金章介绍,庙会因庙而生,因文化而兴,寄托着人们对风调雨顺、人寿年丰、阖家平安、生育延嗣等的渴望,彰显了民间民俗文化和悠久的历史文化特征。
 
    “2007年,浚县正月古庙会被省政府成功批准为首批‘非遗’。”在浚县文广局副局长李志刚看来,浚县正月古庙会就是中原农耕文明的一个缩影。
 
    每年吸引300余万名 游客观光
 
    “浚县正月古庙会每年从正月初一持续到二月初二,会期长、年味浓、社火表演精彩、民间工艺品繁多。”浚县南街社区64岁的陈桃安告诉记者,古庙会有三个高潮,分别是正月初一,初九和十五、十六。每年正月初一,庙会的开场锣就敲开了;到了初八下午,城区和近郊的社火队要到土地庙和火神庙祭祀;初九,几十家社火队伍接成长龙,依次到大伾山顶的天爷(玉皇)庙进行祭祀表演;十五、十六恰逢元宵节,是正月古庙会的第三个高潮。
 
    “庙会每年都会吸引周边5省40多个县市的300余万名游客,高峰期每天客流量50万人,被称为‘华北第一古庙会’。”李志刚说。
 
   一道亮丽的中原文化风景线
 
    除了社火表演,传统手工艺、风味小吃、民俗表演也是庙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庙会上只有做生意的人先不朝顶,而是先搭棚张罗生意,等到会下,再带着香箔供品上浮丘山谢神还愿。”马金章告诉记者,各地商贩来会上搭棚售货,跑江湖卖艺耍把戏的也在会上助兴,泥咕咕、刀枪剑戟等木头玩具、柳编等日用品充满庙会大小角落,炸虾、石子馍等风味小吃处处飘香。此外,杂技团、豫剧、大平调等剧种也会登台亮相,为古庙会平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正月庙会是一年当中最热闹的时候,近几年随着民俗文化节的连续举办,生意也一年比一年好!”王平菊在浮丘路上经营了一家佛像摆件的小店,当记者问起庙会期间的生意如何时,她笑得合不拢嘴。
 
    积极申报国家级 “非遗”项目
 
    “学习并参加舞狮、社火等传统表演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浚县南街社区的蒋治希老人虽已是73岁高龄,但每年还会参加古庙会的社火表演。谈起如今社火团祭的表演人员等均出现传承危机时,他一脸无奈。
 
    “近几年,我市依托浚县正月古庙会举办五届中国(鹤壁)民俗文化节,保护、传承民族民间文化。”对于庙会的传承和发展,李志刚表示,目前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下一步一是要建立保护机制,以代表性传承人带领,传授从业新人,二是以庙会带动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发展,把浚县正月古庙会这个品牌推向全国、走向世界。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鹤壁日报(2013-09-26)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