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时期洹漳一带属卫国。卫国是姬姓诸侯,担负着镇守殷都旧地之重任,是西周初年的重要封国,卫康叔当时还兼任周王室的司寇,位尊权重。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周天子的势力逐渐衰弱,各诸侯国也发生了分化。东周惠王十七年(前660年),狄人攻卫,卫懿公败死,臣民四散逃亡。齐桓公打起了“尊王攘夷”的旗帜,联合宋国援卫,打败了狄人,助卫文公立国、迁都于楚丘(今河南滑县东),自己却占有了殷都旧地。为了巩固霸业,齐桓公在漳河边上修筑了邺城,洹漳一带始归齐国所有。之后晋国强大,晋又占据了邺城。
战国初年,邺地属魏,魏曾一度定都于此。魏文侯任西门豹为邺令。西门豹治邺,开凿十二渠,引漳水灌民田。魏襄王时,史起为邺令,又在十二渠旧迹基础上改建后进行灌溉,民大受利。战国后期,连年的征战使魏国逐渐衰弱下去,而魏的北邻赵国开始强大起来,并屡屡向魏进攻,将洹漳一带夺去。《史记·赵世家》载,“廉颇将,攻魏房子,拔之,因城而还,又攻安阳,取之。”“房子”为一地,在今安阳县郭村乡西郭村;安阳即今安阳,故址在今安阳市西北(一说在东南),这就是安阳名称之始。还有一种看法是周赧王五十八年(前257年),秦将王齿乞攻取魏国的宁新中,将宁新中改名安阳,即今之安阳。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全国实行郡县制,安阳始置县,属邯郸郡。汉初废安阳县划入汤阴县,而邺亦从邯郸郡中划出,增设魏郡,治所为邺。
秦汉之际,洹漳一带发生了一场更为激烈的战争,这就是项羽破釜沉舟渡漳河。秦二世三年(前207年),秦将章邯在巨鹿包围了赵军,上将军宋义受命率楚军北上救援,行至安阳屯46天不进。副将项羽劝说宋义进军遭拒绝,并威胁说如果不听令就要杀头。当夜大雨天寒,士卒又冷又饿,怨言不绝。第二天早上,项羽乘进见之机怒杀宋义,夺得兵权,然后破釜沉舟引兵渡漳,九战九捷,大获全胜。秦将章邯不敢再战,派人向项羽表示投降,遂在“洹水南,殷墟上”,缔结了“洹上之盟”。此战为推翻秦朝奠定了基础,意义十分重大。后人为纪念项羽,在项羽渡河的地方楚旺镇(今安阳东、内黄北)修建了霸王庙。今庙虽毁但碑文尚存,楚旺之名也来之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