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郑州 >> 当代郑州 >> 真中河南人 >> 浏览郑州

河南人在广州赵鸿源:“布衣僧人”隐居闹市

2012/11/28 11:26:37 点击数: 【字体:

河南人在广州赵鸿源:“布衣僧人”隐居闹市
晨钟觉迷途 暮鼓惊昏梦  赵鸿源的书法

河南人在广州赵鸿源:“布衣僧人”隐居闹市
 


    专题

  从少林到广州


  ■新快报记者 王剑平 文/图

  大隐隐于市,赵鸿源是这样一位“大隐”吗?曾在少林寺里居住多年,拜少林高僧为师并聆听教诲,二十年前,受师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结万千善缘,以求精进”叮嘱,他开始浪迹天涯,伴青灯,闻鸡起,遨游华夏人文海洋;万卷书中,不厌百回细读。而如今,他却把自己的脚步留在广州。高楼大厦间,喧嚣街道里,歌声车声叫卖声声声不绝,在年轻人纷纷嚷嚷要“逃离京广上”的时候,他为何离开了家乡,将自己人生的最后一段参悟放在了羊城?

  赵鸿源目前与儿子一家生活在珠江新城。偶尔他还会到外地出去走一走,但“每次回到广州,总有一种到了家的感觉”。在广州的日子,他会在高楼林立的顶级商务区下散步,会到位于大街小巷的善缘家坐一坐,但更多的时间,他在家里研读古籍,习练书法。

  赵鸿源目前隐居在广州,没有人知道他内心想得更多的是什么。或许,这个城市的包容与宏大,让他有了更多的思考空间。

  非常年代结缘少林寺

  赵鸿源,河南登封市人,1944年出生于一个耕读之家。其父赵金铎毕生任教,还是当地一位有名的书法家。直到目前,登封一带的很多景点门头题字,都出自赵金铎之手,包括书于少林寺山门前的“少林寺”三字,其“少”字一改传统的卧式写法,让它立起来,形似一个“朴步亮掌”的武僧,一撇刚好是伸出的有力的腿。电视剧《新少林寺》片名题字“少林寺”即是赵金铎手迹,他曾说,人之一生,会写几张好字?

  文革开始,赵金铎受到冲击,他的学生为使老师不再挨批斗,就把他介绍到登封市文物保管所,文管所所在地就在少林寺,赵金铎在少林寺做些卖门票的杂务。

  上世纪六十年代,少林寺院只剩下13位僧人,他们作为一个小生产队自耕自吃,“那时通往少林寺的路很不好走,一下雨一路全是泥泞,寺院里破败不堪,全是杂草。”

  赵鸿源以优异成绩从登封一中毕业,因父亲的原因无法继续上学,回到家乡当了一名民办教师,后来书也教不成了,在家种地,结婚生子。农闲时间,他常去少林寺探望父亲,时年20多岁的赵鸿源正值渴求知识的年华,寺院里有不少佛教经典,他经常拿来研读,从中探究禅宗文化的奥秘及少林武术的独到内涵。尤其难得的是,他有幸与僧人们经常在一起谈禅论书,从中学到了很多在书本上、社会上学不到的知识。“在文革那样一个把知识看得一钱不值的年代,这里简直就是一块荒漠上的绿洲,让我终生受益。”

    老方丈嘱他万里行脚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赵鸿源有心拜少林寺德禅大师(少林寺二十九代名誉方丈,并受命组成“少林武术秘籍挖掘整理小组”,担任组长)为师,“当年德禅师父七岁被家里舍到少林寺,曾师祖贞绪大和尚见其聪颖,让他从私塾上起,读完五经四书,然后上洋学,之后又习中医数年,习练少林功夫。一直上学到二十四五岁,成为一名博古通今的饱学之士。”

  几经努力,德禅大师才得以首肯,并赐法名释行新,赵鸿源也因此成为一名皈依的少林俗家弟子。“未必袈裟就是佛,在此‘四害’横行之时,正是那些不能身披袈裟的‘和尚’们把我引入了佛门,我也因此终生把自己当成一名不披袈裟的修行者。”

  一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赵鸿源的大部分时间都呆在少林寺,习书法,研古籍,照顾师傅。其人生之路的改变,缘于1992年师傅临终前的一个嘱咐。“师父在世时,在病榻边拉着我的手说,你不应留在少林寺,应该像唐朝三藏法师一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结万千善缘,力行之,或许会有小果可得。”

  赵鸿源践行师傅的教诲,从1992年起,放下一切杂念,伴青灯,闻鸡起,风餐露宿,云游华夏人文海洋。“我不能也不应像出家的师父们一样靠供养为生,我只有用我的书法去结万千善缘,解决自己衣食住行的方便,那就需要十分谦虚和真诚。万里路上,幸蒙诸大德善信谆诲诚助。”

  南下广州成新客家人

  1994年9月的一天,正在郑州出差的赵马岭突然接到父亲赵鸿源打来的电话,让给他买一张火车票。赵马岭问父亲买到哪里去的火车票,赵鸿源告诉儿子:你随便买,你买到去哪儿的我就去哪儿。这些年来,父亲几乎常年都在外云游,赵马岭已经习以为常,但此刻他还是犯了难:“我就在想,给你买去哪里的火车票呢?”

  赵马岭当时身上只有150块钱,他清楚地记得,自己在郑州中原路绿城广场对面一个卖火车票的地方,花50多块钱给父亲买了一张去广州的火车票,“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样买,可能是觉得他从来没去过广州,就让他到那儿走一走吧。”

  这张火车票改变了赵鸿源一家人的命运。

  赵鸿源到广州后,先后游走了包括惠州罗浮山、肇庆鼎湖山等在内的诸多地方,回去后就对儿子说广东好,让儿子对南方产生了梦想。“我受父亲影响,很想到外边寻求发展。”不久,赵马岭来到广州,从街边推销员做起,目前已拥有一份自己的事业。

  但当年赵鸿源刚来广东时,却一路充满了艰辛。出发的时候,他身上只装了50多块钱。送他上火车的时候,儿子给他买了一个饼,几个苹果。这也成了他一路上的唯一消费。他首先去到深圳,找一个过去认识的人,“对方从门缝里面一看是个像叫花子一样的人,不开门。”后来,他在罗浮山的山洞里面住了一个月,“每天就是吃白面条,连菜都没有。”

 赵马岭感慨,自己今天取得的这些成就,与父亲有很大关系。“我从父亲身上学会很多,他一个是心态上很放得开、从容淡定的人,不怕吃苦,一切顺其自然。每当我生意场上遇到困难,想想父亲,他出来什么都没有,走了那么多地方,那种精神,我就不再害怕,勇敢地去面对。我父亲常对我说,只要是正义的事情,努力去做就行了。只要努力,一定会有一条路让你走。上天为你关上一扇门,必定会把另外一扇门给你打开。”

  “隐”在广州真好

  虽然户口不在广州(儿子一家的户口在广州),但赵鸿源常以广州人自居,把自己定位为“新客家人”。赵马岭告诉记者,如果有人在老爷子面前说广州不好,广州乱,他就会认真地向说这种话的人解释:只有你真正到了广州,生活在广州,你会切身体会到,广州其实很好。为什么广州会给人乱的感觉,因为广州太大了,太引人关注,广州的传媒又发达,这里发生的什么事儿都会被放大,都会传播出去。

  赵马岭说,第一次听老爷子讲这话时,他有些吃惊,想不到一个似乎并不太关心广州的人,对广州竟然了解得这么多。

  其实,最让赵马岭为父亲感到自豪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塔沟武校创办之初,校长刘宝山老拳师拟创一条“校训”,找到赵鸿源。几日后,赵鸿源奉上自己的作品:“认真学,刻苦练,勿执门派,悉归一宗,以继承发扬中华武术瑰宝为己任,益智强身,习气励志,百尺竿头精进,报效祖国,匡扶正义。”

  30多年过去,塔沟武校沿用这条校训至今。

  赵鸿源说,六十岁后,诚知自己学问根基甚浅。知时不我予,光阴贵,胜过黄金千万。修悟心性,是我一生追求。

  链接

  “少林人”在广州


  据崔营介绍,目前整个少林寺周边有武校约50家以上,每年毕业学员10万-15万,最大塔沟武校,每年有大约3万人进出这所学校。始建于1978年的少林塔沟武术学校,截至目前学校共培养出世界冠军136人次,全国冠军280人次。

  近年来,不少“少林小子”走进大学深造,并走向全国,仅在南粤的“少林弟子”就不下万人,他们中有的进入公务员队伍,有当警察的,有进入海关、法院系统的,有开办武校的,有进入体育系统当教练的。还有进入武警系统,做警卫工作的。当然,也有当保安、做司机的,另有一些人到广州创业,开餐馆,做物流,并取得了成功。(原标题:河南人在广州赵鸿源:“布衣僧人”隐居闹市)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新快网(2012-10-11)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