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是随着佛教的传入而在中国出现的一种建筑形式,具有明显宗教特征。
自从东汉时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在中华大地上便开始有了塔这种建筑样式。因其有宗教建筑特色,形式多姿多彩,而且高耸庄严,有的已成为郑州的地方性标志。
走近古塔,总惑于它的神秘;走进古塔,却痴于它的神异。时间沧桑了它外在的神韵,而每个人却醉心它内在的底蕴。郑州文化艺术网,开设“寻找古塔”系列专题,以此梳理作为八大古都之一的郑州在华夏历史文明传承进程中的一个个“古塔记忆”。
荆王石塔
保护级别:【新郑市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1月)】
历史年代:唐代
地理坐标:位于新郑市龙湖镇
现状: 七级叠涩式方形建筑,通高3.25米,边长0.55米,基座1.05×0.85米。
荆王石塔位于新郑市龙湖镇荆王村东,原有两座,两塔均为七级叠涩式方形建筑,通体用青石造成,塔身自下而上逐层收敛。一座“文革”中被毁,剩余一座现被移至新郑市博物馆。
目前保存完好的荆王石塔为四方体密檐式,七级青石。塔由台基、塔体、塔顶组成。通高3.25米,边长0.55米,基座1.05×0.85米。第一层塔身高0.65米,边长0.57×0.57米,略有收分。塔身正面辟佛龛,券门呈长方形,门口宽44厘米,高35厘米,门口深(壁厚)22厘米,由门额、立颊及门砧组成。佛龛门额上镌刻阴线铭记和人物图像,铭文字迹因年久风化,剥落严重,难以辨认。
塔身之上为七层塔檐,檐上下雕刻正反叠涩七层,檐宽自上而下逐渐收敛,正面辟小佛龛,第一级塔身有塔铭及线刻供养人,罗汉像。塔身刻有“班若波罗密多心经”一卷及供养人、罗汉像等。塔的外轮廓呈曲线,塔刹上部残缺,直径30厘米,石雕莲花,四角突起绶花。荆王石塔制做巧妙,造形美观,是石雕建筑的优秀代表。
该塔的造型和建筑风格与清林寺石塔基本相同,故此塔的建造年代应是唐代。(新郑市旅游和文物局供稿及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