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郑州 >> 走进郑州 >> 印象郑州 >> 浏览郑州

裴李岗文化发现之谜 新石器裴李岗文化

2013/10/14 10:49:34 点击数: 【字体:

裴李岗文化发现之谜 新石器裴李岗文化

裴李岗文化发现之谜 新石器裴李岗文化

    裴李岗文化比仰韶文化年代还要早一两千年裴李岗文化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由于最早在河南新郑的裴李岗村发掘并认定而得名。该文化的分布范围,以新郑为中心,东至河南东部,西至河南西部,南至大别山,北至太行山。重要遗址还包括临汝中山寨遗址、长葛石固遗址等。综合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放射性实验室对裴李岗遗址出土的木炭标本测定的年代结果,裴李岗文化开始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5300年前后,结束于前4600年前后。
 

裴李岗文化发现之谜 新石器裴李岗文化

裴李岗文化

    大约一万年前,中华民族在整体上还处于蛮荒历史阶段的时期,在亚洲大陆东方的嵩山东部,以河南新郑为中心的地区,已进入以原始农业、畜禽饲养业和手工业生产为主,以渔猎业为辅的原始氏族社会。其主要标志是新石器早期的裴李岗文化。

    裴李岗文化是因它最早在河南新郑的裴李岗村发掘并认定而得名。其分布范围,以新郑为中心,北至太行山,南至大别山,东至豫东,西至豫西。许多史学家和考古学家认为,在裴李岗文化时期,这里居住着一个少典氏族。他们在丘陵和台地上,用耒耜、石斧、石铲进行耕作,种植粟类作物,用石镰进行收割,用石磨盘、石磨棒加工粟粮。还种植枣树、核桃树等。在木栅栏里和洞穴中饲养猪、狗、牛、羊、鹿、鸡、等。用鱼镖、骨簇从事渔猎生产。他们建有许多陶窑,烧制钵、缸、杯、壶、罐、瓮、盆、甑、碗、勺、鼎等。他们烧制的陶猪头、陶羊头和陶人头等艺术品形象逼真。他们已不再是像许多古书以及近现代一些学者所说的那样过着游牧生活。他们在丘岗临河处,住着单间、双开间、三开间或四开间的茅屋。男人们耕田、打猎、捕鱼;女人们加工粮食、饲养畜禽,还带着孩子在家里用鼎之类的陶器在灶上做饭、用陶纺轮和骨针等制作苎麻一类的衣服。除了生产之外,他们还有简单的文化生活,在龟甲、骨器和石器上契刻符号式的原始文字,用以记事,将烧制的陶器工艺品摆放在案头观赏。休息时,男人拿起石片、陶片和着七孔骨笛伴奏,那音律相当准确;女人们打扮得花枝招展,发髻梳得高高的,头上插着骨笄,身上偑着骨饰和松绿石等,欢乐地跳舞,庆贺丰收或什么喜事。他们建有公共氏族墓地,小孩子死了就装在瓮里安葬,成年人死了不分男女,一律头南脚北安葬,还根据他们生前的功劳(一说贫富)和性别陪葬生产工具或生活用具等。

    裴李岗文化发现之谜 新石器裴李岗文化

    裴李岗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考古学文化,也是中华民族文明起步文化。20世纪50年代后,在新郑县新村乡的裴李岗村一带,陆续出土一些石斧、石铲和石磨盘等。1977年至1982年春,考古工作者先后对新郑县的裴李岗、唐户和沙窝李遗址进行发掘,其中对裴李岗和沙窝李进行了五次较大规模发掘,发掘面积3550多平方米,清理墓葬146座、灰坑44个、陶窑1座,获磨制石器212件、陶器299件。其他还有房基、窖穴、骨器和动植物残存等。考古学家将此种文化命名为裴李岗文化,其年代约在8000年前左右。从裴李岗遗址出土的文物内涵分析,考古学家认为中国的农业革命最早在这里发生,裴李岗居民已进入锄耕农业阶段,处于以原始农业、手工业为主,以家庭饲养和渔猎业为辅的母系氏族社会。它与同时期的河北武安县的磁山文化和陕西华阴县的老官台文化相比,处于领先地位。继新郑县的裴李岗诸遗址发掘后,考古学者又在河南省境内发现100多处此类文化遗址。2001年,新郑市的裴李岗遗址被公布为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河南省十大考古大发现之一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裴李岗文化发现之谜 新石器裴李岗文化

裴李岗文化发现之谜 新石器裴李岗文化

    石磨盘之谜  

    裴李岗文化是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早期文化,它的发现给中国的远古文明涂抹上一层神奇莫测的独特风采,使我们的考古工作者及探索者们为之着迷。显然,在人类文明初露曙光之际,裴李岗人已经具有非凡的能力,他们利用自己笨拙的双手和从猿向人类过渡时期极为有限的智慧,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建立起古老的氏族村落,并将他们所创造出的辉煌灿烂的古老文明,作为一份珍贵的厚礼馈赠给万世子孙。


    裴李岗文化是中原先民独自创造的伟大文明,它在中国古文明的发展进程中,无论是在科学、农业或者是文化、艺术等诸多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以说,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裴李岗人所创造的文明在人类发展史上是极为重要的,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裴李岗文化,具有某种独特的精神面貌,与其后期的仰韶文化面貌迥然不同,大异其趣。它的发现究竟在向人们昭示着怎样的历史呢?这片古老的土地,的确有着非凡的面貌和经历,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大概7000年前,这里的土壤就相当肥沃,遍地草木,水源丰富,因此先民们才选择在这里居住下来,过着轻松惬意的生活。站在岗脊,自东向西极目远眺,遗址由高向低跌落而下,经过一片慢坡和水势汹涌的双洎河相接。双洎河与溱河在裴李岗北部相汇后,向南流经遗址的西部,然后紧靠遗址南部折流向东,在这里形成了一个河湾,遗址就环抱在河湾东北岸的台地上。遗址曲曲折折高出周围地面4米至5米,高出河床约25米。据考古学家们分析,当初的地貌应该与现在有所不同,水源可能更接近遗址边缘,便于原始人们的饮水和农用。遗址由西北向东南呈狭长状,而东西则较窄,总面积达两万平方米。这里是人类早期文明的幽秘禁地,浓绿色的麦苗,随风起伏,偶尔破云而出的阳光洒照在麦田里,闪烁着一片绿色的光芒,映衬着我们脚下褐色的土壤,使人强烈地感受到一种庄严神秘的氛围。虽然这里经过数千年的风雨荡涤,早期文明的遗迹已经淹没地下,但是任何力量也无法改变永恒的历史,改变裴李岗人的存在。它也不会永远消失于茫茫的历史黑洞中,它会不失时机地向人类昭示自己的存在。

    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裴李岗村民在平整土地时就经常发现一些形状奇特的石磨盘、石磨棒、石铲、石斧、陶壶等物,于是就把这些远古的遗物搬回家中充当捶布石、洗衣板或者是用来垫猪圈、垒院墙……

裴李岗文化发现之谜 新石器裴李岗文化

裴李岗文化发现之谜 新石器裴李岗文化

    石磨盘最初的发现,一种情况是被滂沱大雨冲刷出来的,另一种是农民犁地时从地下翻出来的,再就是农民平整土地,取土时挖出来的。而谁也没有想过它究竟是何物,为什么地里会生出这些奇怪的东西来,更没有人想到过,这是一个消失的伟大文明遗留下来的文化精髓。它在永不停止地吟唱着它那个时代的精神,而它所蕴涵的深邃思想却是现代人所无法理解的,它注定要等到有人能掌握破解密码的钥匙后,才能重现它真实的面目。

    石磨盘的发现逐渐引起文物界的关注,是原始社会晚期的遗物,为碾谷物的生产工具,但是没有说明具体时代。石磨盘的形状像一块长石板,而两头呈圆弧形,像鞋底状。石磨盘是用整块的砂岩石磨制而成的,正面稍凹,可能是长期使用造成的。大多石磨盘的底部有四个圆柱状的磨盘腿,高3至6厘米。石磨盘一般长70厘米左右,最长者可达1米,宽度一般为20厘米至30厘米。与其配套使用的是石磨棒,它的长度一般约30厘米至40厘米,直径6厘米左右。真是难以想像,7000年之前,在如此遥远的时代,人类就能够用整块的石板琢磨出可供谷物脱壳的加工工具,而更加令人难以理解的是,这种凝聚着原始人类高度智慧的生产工具,为什么在它以后的文化层中突然神秘地消失了呢?这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呢?

裴李岗文化发现之谜 新石器裴李岗文化 

裴李岗文化发现之谜 新石器裴李岗文化

    不久,《河南日报》报道了这样一则新闻:新郑裴李岗村在平整土地时,一次发现石磨盘十多套,这些石磨盘经琢磨而成,平面看是前宽后窄的椭圆形,略呈鞋底状,盘底附有柱状的足。那么这些精致的石磨盘是什么时期的遗物?属于哪一种考古文化?为什么集中出现在裴李岗村?这些问题引起了考古学界的广泛注意和重视。考古工作者开始把目光投向这个不起眼的小村落,并开始孜孜不倦地探索和研究这些石磨盘、石磨棒身上蕴藏着的文化含量。  

   
1975年秋天,云湾大队西河李生产队社员李留明,在裴李岗犁地时发现石磨盘、石磨棒各一件。石磨盘侧立在墓主人的骨架旁,石磨棒置放在石磨盘的两个腿上。不久裴李岗生产南队社员李壬寅在岗上取土时发现两件石磨盘,均平放在墓室中,没有发现石磨棒。接着西河李社员李增泰在岗脊上犁地时发现石磨盘一件,侧立在墓室一旁,石磨棒搁置一边,紧挨石磨盘还放着一个陶罐,罐内盛满“鹅卵石”。据调查从1959年到1977年石磨盘解密之时,前后共发现40余件。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文化中原(2011-08-12)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