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郑州 >> 走进郑州 >> 印象郑州 >> 浏览郑州

游访古戏楼与清代民居

2013/7/8 15:55:10 点击数: 【字体:

 

    2013年3月10日,郑西古民居保护志愿者考察了庞楼村古民居,参观了云城寺后,穿越绕城高速,直奔插阎村而去。

    我们怀着无限遐想也穿越不了时空,穿越的只是连霍高速,来到了西苏楼村考察古戏楼和古民居。不大的古戏楼位于西苏楼村的中央,坐东向西同一座小庙遥遥相对,两者之间是一片不小的空地。

    戏楼,顾名思义就是演戏用的戏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建筑样式五花八门,从最原始简陋的露天广场,到庙宇、勾栏,再到茶楼、戏园,直到现代的剧场、大剧院。

    自古以来,形态各异的大小戏楼遍布于神州大地的城乡各处。戏楼逐渐成为中国人的剧场,成为我国传统戏曲的演出场所。西苏楼村的古戏楼从建立伊始,就成为西苏楼乃至四面八方相邻村民心目中的文化娱乐中心而代代相传。

    走近戏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房顶上用水泥塑造的“五角星”,突兀怪异的今古混搭给人一种类似“后现代”的感觉。我猜想,当年将中国革命的经典标志与古代戏楼这风马牛不相及,八杆子都打不着的两件事物结合在一起,绝非出自资深建筑师的创新手笔。或许,在那激情燃烧的年代里,以此寓意古戏楼已经脱胎换骨,洗心革面,而获得了新生,从此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等封资修糟粕彻底决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文艺政策,在这革命的舞台上,为广大贫下中农大演特演革命样板戏。

    戏台正面檐下的朽木条被压弯了腰,戏台前面四根木头台柱子浑身裂纹,骨瘦如柴,立在柱础石上不堪重负。虽然没有了后台的舞台已不能演戏,但是偶尔开个村民大会,请村长做个报告还是可以的。当村长在村民的鼓掌声中跨上铺着水泥地的戏台开始演讲之时,三三两两的小草顽皮地从水泥裂缝中探出绿油油的脑袋来凑热闹。“出将”、“入相”二门悠闲地分列戏台左右,睁着一双空洞无物的大眼睛,茫然若失地看着村长的背影发愣。

    试问古戏楼究竟有多老?请看镶嵌在戏台后壁右上角处的一块小石碑。碑刻文字很小,有些已经模糊不清,难以辨认。我只认出碑上刻写的“大清国河南直隸荥州河陰縣东南相距五里西蘇楼修蓋戯楼记”,及落款“皇清雍正九年”等字迹。由此看来,古戏楼至少有二百八十来年的历史。 
游访古戏楼与清代民居

      西苏楼村的古戏楼难以抵御岁月的长期侵蚀,如同一位名伶总有铅华洗尽,姿色衰败的一天。檐下残存的木雕装饰几乎褪尽了往日艳丽夺目的色彩。如今从它老态龙钟的外表已经很难看出当年的盛况了。
游访古戏楼与清代民居

    由于长期以来疏于管理和保护,曾一度繁华昌盛,名扬百里的西苏楼村古戏楼历经几度风雨几度春秋,而变得面目全非。感慨之余,我希望今后修缮古戏楼一定要忠实于原作,参照历史资料修旧如旧不走样,力求恢复其历史的本来面貌。只有采取认真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西苏楼村的古戏楼才能够真正得到妥善地保护,这件宝贵的文化古迹才能够原汁原味地传承下去。 

    在西苏楼村我们考察了一处古民居。走进院落,我抬眼望去,前面高高的二层楼房的山墙上有一孔内八边形外正方形的窗户,周围饰以简洁明快的砖雕图案,如此严谨考究的装饰风格再次拨动了我的心弦,使我产生了共鸣,加深了对于传统文化及建筑艺术的亲近感。

     房屋墀头的砖雕装饰图案较为简洁,一朵菊花居中,上下辅以简单的图案饰边。现存中原古代民居通常采用板瓦和筒瓦相配合搭建成镂空花型的屋脊造型,俗称“花脊”或“透风脊”。 
 
    对于屋脊装饰的繁简精粗程度反映出房屋主人社会地位的高低及其经济状况的优劣。由此可见,这处古宅的原主人可算是大户人家,屋脊蹲兽的使用较为正规奢华。在屋脊两端、垂脊的中端都装饰有龙头,在垂脊的底端即房屋的四角均采用砖瓦雕刻叠砌成扭头加以装饰。遗憾的是所有的脊兽龙头都被人为地毁坏了,现在的房主宋老汉右手里拿的铁件就是从脊兽龙头上砸下来的龙须数十年来没舍得扔。

    当我爬上宋老汉家的东厢房背后另一家院子里的阶梯,正要对古宅正房的屋脊装饰作进一步考察时,突然意外发现了在宋家的东厢房北山墙一侧的垂脊中端有一个特殊的脊兽,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的。它不是一个成品脊兽,而是一个类似DIY的业余作品,甚至有可能是即兴发挥而成的,它由一个兽头瓦当加上两只尖尖的耳朵,看上去仿佛一只小猫端坐在屋脊上,十分巧妙而有趣(见图19)。同时看到正房垂脊、山墙和瓦当、滴水等建筑及装饰构件保存较为完好。

    与屋脊装饰的奢华正好相反,正房的门窗却极为朴实无华,多少映衬出原主人的品行和为人。门上方的长方形木窗棂两侧有镂空的图案装饰,呈对称分布,一个是变形的“寿”字,一个是“万”字符。

    让我们走进宋老汉家的正房,看一看古屋的室内风光吧。正面墙上贴着“福禄寿”三星中堂画,气氛热烈。一侧的冰箱门敞开着,就他一人在家,没有使用,里面空空如也。墙上“安全用电”的警示条旁边歪斜的像框已许久无人扶正。

    房主宋老汉拿出铁件让我们看,说是在文革破四旧时从屋脊蹲兽——龙头上砸掉的龙须,被家人收藏至今。宋老汉还向我们出示了土改时政府发的“土地房产所有证存根”,纸张已经泛黄变脆,足足有半个村子的土地房产证,被用心地钉成了厚厚的一本。宋老汉小心翼翼地将土地房产证从一个破旧的牛皮纸档案袋里掏出来,打开一页页地让我们看。最后,他又小心翼翼地将土地房产证装回档案袋,脸上露出微笑。

    在古宅的西墙外,我们看到墙上有一个砖砌的拱形门,据说原来这里是专为进出车马而开辟的后院门,可见古宅早年的院落规模之大在西苏楼属屈指可数。

    考察结束临行前,我们再次向村民宣传保护文化古迹的意义,嘱咐他们一定要保护好古戏楼。然后,我们继续向广武镇进军。(金方艺术摄影)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中原网(2013-03-25)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