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郑州 >> 新闻资讯 >> 浏览郑州

探访郑州商城遗址 3600年城城相生

2024/11/14 19:14:31 点击数: 【字体:

规模宏大的城市格局、高耸多重的城垣设施、气势雄伟的宫殿建筑、象征王权的青铜重器、只言片语的习刻卜骨、叩之有声的原始瓷器等,无不彰显着千年王都之风华。

在郑州城市历史格局的演变中,郑州商城遗址3600年来一直处于城市中心区,城垣历代持续利用,城址不移,文脉不断。如今的商城遗址已与城市、人文融为一体,为郑州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区和国家中心城市奠定重要的文化基础。

70年考古复原“最早的大邑商”

10月28日,郑州商城遗址夕阳楼工地,考古工作持续进行中。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州工作站站长杨树刚告诉记者:“近年来,郑州商城遗址进行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工作,重要考古发现不断。”

每到节假日,郑州“城市考古体验课堂”都会迎来大批考古体验者。体验课堂所在地就是郑州商城遗址书院街墓地,这里的重要考古发现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书院街墓地距今约3400年,结构布局清晰,年代明确,展示了中商早期高等级贵族丧葬礼制的规范,是中央王朝都城内迄今所见年代最早的具有兆域性质的高等级贵族墓地,凸显诸多礼制性的制度创新。“书院街墓地兆域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时代最早的规范化兆域,兆域形态较为成熟,是殷墟王陵东、西并列方形兆域的直接来源,对于中国陵园史而言,具有源头性和开创性。”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黄富成表示,新发现也填补了郑州商都聚落考古的空间布局空白。

填补空白的不仅仅是书院街墓地。在郑州商城遗址长达几十年的考古发掘中,多次发现沟渠等水利设施遗存,表明在商代早期,郑州商城的水网体系存在着复杂的功能设计。

在新发现的部分沟渠两侧,考古人员还发现了夯土建筑及铸铜、制骨等手工业作坊遗迹。杨树刚认为,大型水系兼具排水与城市区划的功能,这些发现改写了以往对于郑州商城整体布局尤其是南部格局的认知,对于深入探索商代早期都城的规划理念、功能分区等具有重要意义。

郑州商城遗址发现并确认于1955年,已知由内城、外郭城二重结构组成。宫殿区位于内城东北部,内外城之间分布着大量居民点、铸铜作坊、制骨作坊、制陶作坊、铜器窖藏坑、给排水设施、墓葬区、祭祀遗存等。郑州商城的布局,体现了中国古城址布局中最常见的城郭之制,也反映了文献中“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建城思想。郑州商城作为商汤始居之“亳都”,城市始建于距今约3600年。甲骨文将商代晚期都邑(安阳殷墟遗址)称作“大邑商”,郑州商城作为商代前期商王朝都邑遗址,堪称“最早的大邑商”。

杨树刚介绍,郑州商城遗址是典型的古今城摞城城址,遗址内还发现了大量的汉、唐、宋、元等历代遗存,考古人员努力用多种方式复原被埋在地下的古代城市的平面规划和布局。

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陈列展览的最后列出了郑州商城遗址考古的未解之谜:王陵在哪里?早商有没有大量的甲骨文?

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相信谜底会一步步揭开。

“城中园,园中城”格局初步形成

11月8日,刚吃过早饭,郑州市民杨逸菲就赶往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

博物院内,前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从庄严肃穆的商汤王像和气势磅礴的大型商颂浮雕,到复原展厅的400平方米的大型实景沙盘,再到主题展厅里陈列的郑州商城出土的陶器、青铜器、玉器等文物,都让观众沉浸在厚重的商文化之中。“古朴庄重的青铜器、复原的古城垣剖面都太让人震撼了。”杨逸菲直呼“过瘾”,当场表示要“二刷”。

作为郑州商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重要展示项目,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于2022年7月正式开放。如今,郑州商城遗址已经形成“城中园,园中城”的格局。

“郑州商城遗址因其重大的历史文化价值,自发现之初就受到各级政府和文物部门的高度重视,从被动保护到主动保护,再到整体保护,从未间断。”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院长郭磊说。

1984年郑州市成立了郑州市商城遗址保护管理所,开启有序保护的篇章。后来,又提出“三景一线”文物景区的初步构想,建成了节点城垣遗址绿化带,并筹建商都文化广场。2000年,《郑州商代遗址保护管理规定》发布,保护进入新阶段,地方专项法规为遗址保护保驾护航。2004年开始,商都遗址进入全面保护时代。

“近年来,郑州市全力推进郑州商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建设,2022年年底入列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2023年,被正式授予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称号。至此,郑州商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进入又一个保护利用新阶段。”郭磊说。

漫步郑州商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记者看到,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在千年城垣下拍照打卡,还有老年人在这里锻炼身体,年轻人在这里露营……郑州市民张硕说:“我经常来这里散步,休闲的同时还能了解城市文脉。”

如今,郑州商城遗址已与城市、人文融为一体,做到了遗址有尊严、环境有风光、民众有归属、公园有文化。郑州商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及其博物院作为讲述商文化的主题空间,是城市文化新地标,被誉为“城市文化会客厅”,年接待游客量100余万人次,全年举办各类活动200多场次。

10月22日,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发布了“亳乐研学”产品,市民和游客可以在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和遗址核心区上研学课。“我们举办形式多样的展览、讲坛沙龙、研学活动,让郑州商城遗址发挥了文化打底、保护奠基、展示出彩、惠及于民的综合社会效益。”郭磊说。

下一步,郑州商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将继续围绕科研、教育、游憩三大核心功能,开展更多工作,为城市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郑州商城遗址正以多种多样的形式走进人们的生活。

郑州商城遗址文物“显眼包”

郑州商城遗址发现三处青铜窖藏坑,均位于商城内城墙附近,共出土各类青铜器28件,其中青铜方鼎就有8件。1974年郑州商城遗址出土的杜岭方鼎可以作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精品,做工精湛、雄浑大气、古朴凝重、庄重威严,也最能体现商代王城的都城地位。(文字整理/张体义)

讲好大遗址保护的河南故事

评论员 悦连城

在河南,关于历史与文明的故事,真是讲也讲不完。

日前,商丘市举行首都师范大学永城考古实习基地揭牌仪式。实习基地的“主阵地”,就是大名鼎鼎的永城王庄遗址。近年来,永城王庄遗址考古发掘研究保护工作硕果累累、声名远播,成功入选“2023年度河南省十大考古新发现”和“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前段时间,永城王庄遗址还在互联网上火了一把——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现了一座距今约5000年的大墓,象牙饰品纹饰繁复,石圭、玉钺礼制周严……规模最大、出土器物最多,这座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墓葬,为研究中华文明起源的关键时期提供全新样本。

祖先留下的宝藏,是河南人喊“中”的资本。永城王庄遗址,是老家河南“低调厚重有内涵”的又一例证。但穿越千年的,又不止这座遗址。从重瓣花朵、满天星斗到多元一体,黄河水滋养下的中原大地兼收并蓄,千年文脉从未断绝,可谓“纵横皆为岁月,左右皆是春秋”。

来河南艺术中心大剧院,听一曲国风演奏。二胡婉转悠扬、扬琴清脆叮咚,还有那“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的琵琶……汉代以来,西域胡乐涌入中原,悠扬婉转的横笛,空灵柔润的箜篌,都成为中原常见的乐器。据历史学家研究,一些古代乐器在起源地已经失传,却在中原大地扎下了根,成为中华音乐文化瑰宝。

到中国文字博物馆,共赴一场文字之约。隶书法度森严、草书行云流水、楷书横平竖直、行书飘逸俊秀……从大篆、小篆,再到隶书、楷书,汉字历经数千年发展,演其形而不易其神,兼收并蓄又一脉同宗,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成为连接中华儿女血脉的精神纽带。

河南地处九州之中,古往今来,始终扮演着大熔炉的角色。千百年来,这里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族群,文明从这里出发又在这里交汇,在这片土地上演进、变化,织就绚丽繁茂的文明锦绣。从“宅兹中国”到“何以中国”,一个日新月异的河南,有底气、有实力向世界发起“行走河南·读懂中国”的邀约。

一部河南史,半部华夏册。文明轴线不断向历史深处延展,文化基石日益坚实、民族自豪感与日俱增,在这里,我们触摸到的、感知到的,是一个日新月异、欣欣向荣的河南。

行走河南,文明之源可探可赏。充分发挥文化资源根脉优势,更好揭示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创新做好宣传推介,策划推出专题式宣传报道,擦亮“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加强文物安全管理,细化完善防护措施,坚决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化静为动、点“古”成金,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定能为河南发展注入更加强大的动能。

 

责任编辑:admin文章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