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药王庙是郑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老人们正在制作源自汉代的宫廷贡品。
正月里,李堂村的一件大事,就是祭火的仪式。这项古老的仪式历经两千余年,一代又一代传承至今。
李堂村是新密市来集镇一个古老的村庄。西汉时,受岐黄文化影响,加之附近岐伯山药材遍布,不少客商就在这里经销药材,一时经济繁荣,众多达官贵人纷纷在此建宅居住。相传在西汉末年,宫廷画师毛延寿在李堂村临河建了一处楼院,他从宫廷中请来厨师,为其家族祭祀烹饪供品。毛延寿家败落后,一位郭姓厨师将宫廷御供的制作工艺保留下来。云集在此客商的药材最怕火灾,就用“汉宫御供”祭祀火神,表达诚意,祈求平安。如今药材集聚地已成往事,祭祀火神的传统却流传下来。
正月十四,李堂村民郭展豪家一片忙碌,他做耐火材料生意,是今年主持供奉火神仪式的会首。按照规矩,一年中只有一户人家是会首,会首要提供祭祀火神的用品。在村民们看来,会首可以受到火神爷更多庇护,现今李堂村有二十多家耐火材料厂,与火的联系很广,能当上会首是十分荣耀的事。
院子里几位老人正在制作供品。桌上、地上满是大小碗盘的菜肴,形状不同,五颜六色。其中有一头整猪做成的各种造型。“这头猪可不一般。”村民们说,它在腊月十五由大伙到各家挑选出来,确定后,用红头绳系住脖颈,放养期间吃了谁家的庄稼、蔬菜,主家都引以为荣。正月十一,请屠户净锅杀猪,不准吹、不准榷、不准砍开。
祭祀火神的活动从选祭祀用猪开始,正月十四进入高潮,这一天全村老少敲锣打鼓、舞龙舞狮,将祖传的火神像从会首家中请入供棚,摆上数百种供品,随后行拜礼,祈求天下太平。正月十五、十六,十里八村前来拜棚的络绎不绝,各种社戏齐集李堂村。十六夜晚放烟火,十七破盘、撤供拆棚,村民们到大会首家赴宴,选出下年大会首。大会首三年内不得再任。正月二十二火神庙会,晚上将火神像请到下一任会首家中。
“今年做的有300多种,最多的时候有400多种,要摆满十几张八仙桌。”郭顶是村里仅有的几个掌握供品制作工艺的老人之一。他指着地上摆放的各色塑料花说,这些花以前都是手工做的蜡花,现在村里做蜡花的老人不在了,就改用这塑料花。老人说,制作这些用品的工具都是祖上传下来的,有的已经用了数百年。
新密市溱洧文化学会副会长杨建敏介绍,新密有祝融故里之称,境内关于火神的历史文化遗存众多,祭祀供奉之风十分普遍,李堂村的祭祀活动很有代表性。从现存的资料看,早期祭祀应该有复杂的仪式,现在多已失传。
今年70岁的张德甫曾当过教师,正在参与编写李堂村志。他说,李堂村北山是伏羲山,广成子曾居中修炼;南山是具茨山,黄帝老师岐伯曾居中修炼,是成就《黄帝内经》之地。“汉宫御供”的制作工艺有失传的危险,村里正着手将其整理出来,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张德甫说,唐代名医孙思邈在村里大槐树下居住20年,著下《备急千金方》。后人在他行医的地方,修建一座“药王庙”。如今的药王庙是郑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的李堂村,已是远近闻名的耐火材料生产基地。村支书程书彬说,时代变了,人们希望与火和睦相处、用火造福世人,希望日子平安、红火的愿望始终未曾改变,这或许就是祭火仪式得以传承的原因。(原标题:新密市李堂村:千年“汉宫御供”祭祀火神传承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