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郑州 >> 名人名家 >> 书画鉴赏与收藏 >> 浏览郑州

一片痴情付翰墨 笔耕不辍在途中——记书法篆刻家傅伟华

2016/9/13 10:57:24 点击数: 【字体:


    他在书法艺术上潜心砥砺,运笔娴熟;他精于篆刻,木、石、金、玉、瓷各种材料皆能于方寸间下刀如有神。他勤于艺,敏于思,每一幅书法篆刻作品都充满着气韵生动的活力,给人一种独特的美和艺术上的享受。虽年至花甲,但仍神采奕奕,在书法篆刻道路上阔步前行,他就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州大学书画研究院秘书长,当代书法篆刻家傅伟华。

一片痴情付翰墨 笔耕不辍在途中——记书法篆刻家傅伟华
 

    甚喜爱 故沉迷

    “少时即爱书法、篆刻,遍临诸帖。隶习汉碑,楷习颜柳,行习三王,小篆习赵叔儒, 金文习毛公鼎。尤喜金文,精于篆刻”,越来越多的书法爱好者认识了这位涉略广泛的书法篆刻家傅伟华。

    “兴趣是事业成功的最大动力”,“有兴趣,就有动力、有时间”。傅伟华大半生都沉迷于书法篆刻,自然是源于内心最真挚的喜欢。

    傅伟华出生在农村。年幼时,每到春节,他的父亲都会像其他村民一样于寒冬深夜前往邻村会书法的老师家求写春联。那时,他的内心就对书法充满了渴望。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书法的兴趣也越来越浓。没有老师,没有字帖,傅伟华就于上下班路上观察每家每户门上贴着的出自那位老师之手的春联,回到家中再根据记忆临摹。虽无人指导,却也把字写得有几分味道。后来又有幸得到书法家唐玉润、张子仁的指点以及书法教育家王建国的教导,勤学苦练,傅伟华的书法水平不断提升。

    源于对书法的沉迷与追求,傅伟华经常会放下所谓的面子,忘却自己的年龄,与年轻人切磋心得。2002年,46岁的傅伟华在一次活动中看到一幅好的行书作品,出自一个比他小十几岁的年轻人之手。为了和这个年轻人探讨行书之道,傅伟华就专程找上门,与其促膝长谈。在傅伟华看来,书法艺术水平的高低与年龄并无多大关系,对于书法水平比他高的人,他都愿意向其请教。

    “写字容易,写一手好字也容易。可真正把字写得有内涵,有味道,有神韵就不容易。不知要读多少书,观多少物,悟多少事,费多少纸,用多少墨,扔多少笔,如果自己不是真正的喜欢,可能早就放弃了。”因为喜欢,所以始终坚持;因为深爱,所以沉迷其中;也正是这份喜欢,让他在书法世界里渐入佳境……

一片痴情付翰墨 笔耕不辍在途中——记书法篆刻家傅伟华


    不骄躁 无止境

    傅伟华书法作品先后入选全国第二届篆书作品展、全国首届“西狭颂”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首届“三苏奖”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首届“铁人杯”书法篆刻作品展,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后,他更是给自己立下了新的标杆。

    傅伟华将中国书法家协会的会员证书形象地比作一张门票。在他眼中,这张门票仅仅说明当时的水平能够登入书法艺术的大雅之堂,而如何能够占据显眼的位置,依旧需要不懈的努力。所以,他并没有停滞不前,而是更加刻苦的钻研,除了每天坚持写字四五个小时,还广泛阅读书籍,力求通过书法理论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作品。

    金文是傅伟华的最爱。在其书桌上有两本书很显眼,一是《中国篆刻大字典》,一是《金文艺用字典》。稍显破旧的扉页,残缺的页脚,可见这书被主人不知翻阅过多少回,查阅过多少遍。在进行金文创作时,所选文字均要求要有出处。力求文字准确的同时,傅伟华还根据自己的所观、所学、所悟,秉承“物象构思、相背相向”的原则对文字进行调整,使所书金文结构内收外放、百态争艳。通过浓、淡、干、枯的墨色变化使其更具观赏性,既不失古人神韵,又具备时代特色。一气呵成,挥笔立就,看似简单的创作过程,背后却有着平日里千百遍的识记。

    雅俗共赏是傅伟华对书法篆刻创作的不懈追求。他的老师曾对他说:“这种为了生计的本领不要丢,大众需求就是市场,你可以两条腿走路,生存和发展同步走。”从那时起,傅伟华就开始思考,“真正从事艺术的人是不是不但要具备对高雅艺术作品的创作能力,同时又有对雅俗共赏艺术作品的创作水平,高雅的艺术作品是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而雅俗共赏的艺术作品则更能体现自身的综合素质。”从2013年其作品第四次入展国展后,他对自己在艺术上的追求,提出了更高的标准。2016年,他的部份书法 、篆刻作品被中国邮政总局中国国际集邮网选作“中国当代书法名家”邮票素材,作为国家名片的邮票向全球发行。在众多名誉面前,傅伟华不断的调整自已的心境,沉淀自己,检讨自己,看差距,想不足。他的头脑十分清醒,荣誉只能代表过去。
 
    “不要说你的字有多好,水平有多高,不通过起早贪黑,千锤百炼,临帖千遍,废纸三万,想有成就,其实就是在说大话,反正我觉得,我还在路上。”这是傅伟华对自己的寄语。

一片痴情付翰墨 笔耕不辍在途中——记书法篆刻家傅伟华
 

    思与索 破瓶颈

    傅伟华说:“书法练到一定程度就不再是简单地写字,而是追求一种味道和灵魂,使人看过以后,能感受到一些耐人寻味的东西”。或许这是规律使然,在这之前,很多书法家便会遭遇瓶颈,如果不能突破瓶颈,书法水平也就停滞不前。

    善于思索,敢于思索,是傅伟华的一贯特点。为了便于研读,他在住所的墙上固定一块两米多的板,板上钉一层铁皮,铁皮又覆盖毛毡,写好作品以后,就用吸铁石固定在板上,坐着看,躺着看,不断琢磨,找到需要改进之处,然后重新创作,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将自我完全融入作品是一种有效的提升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傅伟华还通过观察一些物象来找寻灵感。线条简约的体育标识,动感十足的动物世界都能触发他的感受,就连一棵花树也能使他思绪万千。陪同妻子游公园,妻子听戏,他就在公园里闲逛,看见公园里的紫藤花树,花藤缠绕,花开荼靡,让他不禁沉迷其中:交织处,力量尽显;伸展时,无拘无束。多么像书法创作时的字形构造!这种无意间的灵感收获让傅伟华很是欣喜。

    君子行健,笔耕不辍,静坐冥想,动亦常思。年过六十的傅伟华依旧让自己的思想保持活跃。


一片痴情付翰墨 笔耕不辍在途中——记书法篆刻家傅伟华

    传经验 指迷津

    多年的书法学习,使傅伟华对书法有着独到而深刻的理解。

    在他看来,学习书法,没有门槛。有心者,事竟成,只要有兴趣,能坚持,任何人都可以写好字。

    傅伟华认为,肢体动作对书法、绘画的风格有一定影响。王羲之悬腕挥洒,《兰亭集序》一气呵成;颜真卿坐碑悬臂,《勤礼碑》舒展开阔;康有为深谙悬腕之法,故有“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传世。这些书法大家风格迥异,跟他们创作时肢体动作的不同有一定关系。当练习书法到某种程度,肢体动作就固定下来,从而也就形成了自己的书法风格。

    傅伟华认为:写好字,就是能够驾驭好纸、墨、笔。了解不同纸质的性能是写好字的前提条件。驾驭墨,就是把握好墨与水的比例。著名书法家王铎就善用墨,首创“涨墨”之法。墨的浓、淡、干、湿,在其草书中用得恰到好处,变化无穷,作品具有极强的运动感。

    人们常说,善书者不择笔。傅伟华则认为真要写出一副好字,就要善择笔。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一道理同样适用于书法。

    专注于提升境界的同时,也不忘关爱指点年轻人。傅伟华经常把自己的作品拍照后上传到微信等社交平台以便于爱好者观摩、学习,还会通过发小视频的方式指导他们的执笔、运笔等动作。

    在传授学生基础的书法要领时,傅伟华还屡次强调要从根儿上学。书法家张子仁曾对他说“书法是一棵参天大树,要学就从根儿上学。”这一句话对其影响颇深。所谓从根儿上学,就是专注临摹古帖。临摹古帖并不是对近代人、现代人作品的否定,而是重在对其进行观摩思考,汲取艺术上的营养。

    在他的亲自指点下,年轻书法爱好者们获益良多。看到更多的人因为自己而爱上书法,取得进步,傅伟华亦深感欣慰。        

    一片痴情付翰墨,笔耕不辍在途中。不变的追求,前进的脚步,耳顺之年的傅伟华依旧将自己定位为:“我还在路上……”


一片痴情付翰墨 笔耕不辍在途中——记书法篆刻家傅伟华

傅伟华书法作品
 
一片痴情付翰墨 笔耕不辍在途中——记书法篆刻家傅伟华

傅伟华书法作品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印象河南网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韩非解老的曲解与误导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