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郑州 >> 名人名家 >> 身边名人 >> 浏览郑州

老拓工的三十年(2)

2013/9/10 17:06:45 点击数: 【字体:

    李仁清的大名在文博界很响亮。拓工出身的他,身怀绝艺,成为全国各地甚至海外邀约的抢手人物。难怪,他的技艺,恰如故宫博物院古器物部金石组研究馆员郭玉海的评价——前无古人。他的手笔,留存在嵩山石刻、黄河小浪底古栈道、巩义石窟、安阳灵泉寺等众多重量级文化项目、文博案例中。

    □记者 王珂 (图片由被采访者提供)

    捶拓三十年

    一年用的纸超过同行十年

    1985年,20岁出头的李仁清,进入河南省古建筑研究所,成为一名普通的拓工,跟随文物专家们进行田野调查工作,大量接触各种石刻造像和碑志实物。河南省中小型石窟及古桥梁等调查、测绘与传拓,黄河小浪底工程淹没区古栈道的调查与测绘,鄢陵县乾明寺塔发现佛教经卷的拓裱,省石刻艺术馆的石刻传拓……仅4年的中小型石窟调查,李仁清就把河南的中小型石窟画了足有一半。

    与这些古代艺术品耳鬓厮磨的近距离接触,其间苦乐外人无法体会。

    金石碑刻大多分布在野外,李仁清经常一个人独自奔波在深山老林、荒郊野外。很多地方都是人迹罕至,要请当地人做向导。李仁清经常带着手电筒和干粮进山,夜里就在山里和衣而卧。

    制作拓片要与石刻近距离接触,常常要爬高上低,甚至扮演“蜘蛛人”。博爱县青天河古栈道摩崖石刻距离地面有60多米,高度相当于20多层楼,拓片的时候,李仁清带着绳子爬到山顶,将绳子一端绑到树上,另一端绑在身上,吊在半空中进行作业。

    用心学习,潜心研究,不守成规,李仁清的传拓技艺日益精进成为必然。在一次全国性的交流会上,他的拓片作品让同行们也大感震惊,得知他一年要用掉50刀到100刀纸,拓工同行们深表感佩:“这么大的量,超过我们10年甚至20年!”

    还原历史的细节

    全拓,“完美的资料”

    李仁清的工作量大大高于同行,一个很大的原因是他做的是全拓,将碑石的阳、阴、侧、额、座一应拓全,工艺更繁复,难度更大。

    高浮雕拓和圆雕拓则更为复杂,拓纸对应着不同的凹凸面,每一处细节都要表现出来,褶皱、纹饰、身体动作,需要裁剪分割成碎片,常常多达上百片,拓完之后折叠到一个袋子里,回去后再进行后续拼接,形成最终的平面作品。

    河南省古建筑研究所原所长张家泰对李仁清的高浮雕传拓技艺给予高度评价,他说,在传拓技法方面,难度最大的是高浮雕正投影的传拓技术。因为拓印的对象是凸凹不平的石刻立体造像,湿透的宣纸必须以正投影的要求,把宣纸切割开直压到各个部位之上。墨色以近浓远淡施墨法表现石刻的立体层次效果。完成后,还要保证尺寸比例与原石相吻合,是一件石刻的1∶1实测图。这种全拓实际上改变了石刻原有的比例结构,实现了视觉表现的真实。是一种艺术的解构与再创作。

    随着现代学科对古代社会研究的细化和深入,所有可以反映古代社会信息的材料都进入研究者的视野,注意各种文化信息的搜集,完整本的价值渐为人们所重视。金石学家、北京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胡海帆认为,李仁清的全拓完整地保存了古碑刻上的文化历史信息,“譬如说,拓下碑的侧面,除了获得图像花纹、碑的形制、厚度、损毁等数据外,还增加了识别翻刻的信息,因为自然石花、细碎图像是制伪者最难摹仿的。典藏单位收集金石资料,更应当如此。”

    张家泰认为,李仁清对重点造像碑采用完整成套的全拓,过去罕有,为后世留下完美的资料,对研究一座碑刻的总体面貌是十分可贵的,“它已达到了档案的资料要求”。

    墨分五色,近浓远浅

    前无古人的传承

    李仁清在实践中摸索出用纸、用墨、用具的细微分别,对于高浮雕等复杂的石刻画面,在石刻造像拓片上,乌金拓与蝉羽拓技法巧妙结合使用,整个画面表现出黑、白、灰三色,所谓“墨分五色,近浓远浅”,画面效果极为立体。

    金石学家、北京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胡海帆在李仁清出版的《中国北朝石刻拓片精品集》的序中曾这样描述:“作者多年研究实践,终于总结出一套拓制高浮雕的技法,立体凹凸显现于平面。注意提高拓片的艺术观赏性,尽力表现图像层次感,不同部位施以不同墨色处理,乌金蝉翼,浓淡相宜,十分精美和生动。”

    故宫博物院古器物部金石组研究馆员郭玉海用“前无古人”来评价李仁清的高浮雕拓技艺:“拓片技艺在中国历史较早,碑刻内容十分丰富。清朝时期可见较小的有关造像的拓片,民国时期也只是些浅浮雕的东西,李仁清研究的高浮雕、圆雕石刻拓片,那可是前无古人哪!”

    国家图书馆作为亚洲最大的文史资料馆,收藏有几十万件拓片,其中绝大部分是平面的碑刻拓片。曾在这里工作到退休的研究馆员冀亚平先生见到李仁清高浮雕、圆雕拓片时被震惊了。

    李仁清的高浮雕拓技艺日臻完美,其中体现的不只是技艺的纯熟,更有对古代石刻造像艺术性的高度认知,不止于匠术的准确,更有艺术的真实。【原标题:老拓工的三十年】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大河报 2013年09月10日
0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