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 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郑州老人胡佩兰是个“网络红人”。已经97岁高龄的她,依然每天坚持坐诊的事,感动了众多人,而她也被列为2013年“感动中原”十大人物候选人。但鲜有人知的是,在中国心血管界家喻户晓的胡大一是她的儿子。
今年67岁的胡大一,现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研所所长,是卫生部健康教育首席专家。已退休的他,和母亲一样,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健康公益事业中。
一对母子,两位老人,用不同的方式,传承和诠释着同样的“大医精神”——以妙手造福百姓健康,用善行义举回报社会公众。
【坐诊】 一南一北,新年母子各自忙
1月2日,2014年的第一个工作日,郑州,天气晴冷。
早上7点多,郑州市建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妇科诊室门口,已经有十来名患者开始等待。
这时,一辆面包车停下,97岁的胡佩兰被扶下车,坐上轮椅。
一看见胡佩兰进来,等待的患者都露出了笑容,而胡佩兰也笑着和大家打招呼。
几十年了,除去正常的节假日,每周一至周六上午,胡佩兰都坚持坐诊,风雨无阻。
一进屋,胡佩兰慢慢地从轮椅上站起,脱掉外套,换上白大褂,坐在凳子上。
随后,忙碌的坐诊时间开始了。
同一天上午,北京和睦家医院心脏中心诊室内,67岁的胡大一也正在忙碌,预约就诊的患者来自全国各地。同时出诊的还有精神心理科大夫,为患者提供的是“双心”服务:不仅医治心血管疾病,还关注患者的精神心理问题。
【家训】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胡大一出生在名副其实的名医之家。父亲李公恕,是位眼科名医,曾为中南地区铁路系统医疗卫生事业的创建和发展作过突出贡献。母亲胡佩兰于1945年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作为一名妇产科医生,她迎接的新生命不计其数。
1986年,70岁的胡佩兰从郑州铁路中心医院退休后,坚持在社区坐诊20多年,每周一至周六,风雨无阻。
胡大一对母亲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工作敬业、拼命。
唐利平是胡佩兰的学生,跟随胡佩兰学习20多年。一提起胡佩兰,她连声夸赞:“胡老师的习惯是每天无论看到多晚,都要坚持给患者看完,才提自己休息的事儿。正常每天接诊患者20多个,下午1点左右下班是常有的事。”
“我们一家三代都是胡大夫的追随者。”73岁的患者张秀说,胡佩兰不仅医术好,看病仔细,同时开的药一直是经济实惠,很少有超过一百元的。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要做个好医生,让穷人能看得起病。”这是胡佩兰一直坚持的信念。
而她的这种理念和行为,也在潜移默化之间深深地影响着胡大一。
【趣闻】 由于笔误,“胡大一”名字诞生了
胡大一成名后,很多人都曾问胡佩兰,当初为他取名“大一”,是不是期盼他成为一名“大医”? “完全是阴差阳错。”说起这个话题,胡佩兰笑了起来。
1946年7月,时年30岁的胡佩兰生下了自己的大儿子。和天下所有母亲一样,胡佩兰期盼儿子将来能出人头地。最终,和丈夫商量后,为儿子取名“天一”,“天下第一嘛,希望他出类拔萃”。同时,因为胡佩兰娘家没有儿子,经过丈夫同意,大儿子跟随母姓。
只是,令胡佩兰没想到的是,儿子上学后,在写自己的名字时,少写了一画。久而久之,老师和同学都以为他叫胡大一。于是,“胡大一”这个名字诞生了。
1965年高考,胡大一以“河南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医科大学)。
在大学期间和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头几年,胡大一有很大一部分时间,都是在农村基层和各种巡回医疗队中度过。医疗队去的地方都是偏远地区,胡大一最远曾到过西藏阿里。
此后,胡大一在医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后来成为中国心血管界的顶级专家,担任国内外多家学术团体主任委员和专业杂志主编、副主编、编委,获各类褒奖三十余项。
“我觉得人生中,很多时候,不是爱一行干一行,而是干一行爱一行。”面对大河报记者,胡大一坦言当年高考报考医学,并不是出于喜爱,而是由于家庭出身,可选择面比较受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