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濮阳 >> 文化遗产 >> 文遗赏析 >> 浏览濮阳

平原小村的“政治枢纽”荣光(2)

2013/12/28 14:51:17 点击数: 【字体:

  漫步村中横平竖直的巷道,踩着石头、砖块铺成的路面,看着原生态的老墙、老屋,对习惯了城市生活的人来说,怀旧感油然而生。

  曾是中共最大的边区政治中心

  峥嵘 岁月

  紧邻纪念馆大门,是陈氏祠堂,只是已被改建为“中共中央北方局 冀鲁豫分局冀鲁豫军区暨军工史迹纪念馆”。

  馆内至今还留存有1945年冀鲁豫军区机关开挖的辘轳水井和使用过的石碾。甚至杨勇穿过的破烂棉鞋、苏振华使用过的铜质脸盆,都保存如初。

  陈列品中,保存最好、体量也最大的,要数边区第一兵工厂遗留下来的两台车床了。由此加工出来的70毫米“盖亮式”步兵炮,是解放军兵工史上自己制造的第一门大炮。

  祠堂周边的民居,分布着中共中央北方局、冀鲁豫分局(平原分局)、冀鲁豫军区及司令部等部门的办公室旧址,以及邓小平、宋任穷、黄敬、杨勇等老一辈革命家故居23处,内部陈设依旧。

  说到村子历史,纪念馆讲解员卢慧丽如数家珍。若不是她的讲解,谁能想到,小小的单拐村,曾一度是中共最大的革命根据地政治、军事中心。

  抗日战争爆发后,身为单拐村人的共产党员陈平,毅然把自家的宗祠——陈氏祠堂奉献出来,作为冀鲁豫边区领导机关所在地和县、区干部的活动基地,并举办了文教干部培训班。

  至中共冀鲁豫分局、冀鲁豫军区司令部1944年9月进驻单拐村时,根据地下辖116个县,人口达到了2000万,成为中共领导的最大抗日根据地,单拐村也随之成为其政治、军事指挥中心。

  1945年1月,时任中央北方局代理书记的邓小平率领局机关到达单拐,召开了著名的“六六”会议。小平同志在此工作了3个月,单拐也成为他一生中在河南连续生活、工作时间最长的地方。

  古时农耕文明的众多实物见证

  老村 老物

  今年66岁的单拐村老支书陈山虎说,单拐村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明代,最早是单姓人家定居,村名也由此而来,但后来单家败落,逐渐被从山西洪洞县迁徙而来的陈姓取代。

  建于咸丰元年(1851年)、前后两进院落的陈氏祠堂,是方圆十多里形制最为考究、最为气派的家族建筑,代表着当年陈氏家族的兴盛,也代表了单拐村的古民居建筑艺术水平。

  单拐村内的众多领导人故居内,旧式带棚木质大围床,旧式木雕梳妆台、太师椅、条几、黄铜烤火盆、马灯等传统家具保存较多。配合古色古香的房舍,放眼四看,仿佛回到了战争年代。

  村内至今保留的衡器、量器、容器和农具不但年代久远,而且品类齐全,成为这处平原地区古村落农耕文明的直观载体。

  在中共中央平原分局减租减息展室内,如货架般摆放的斗、升、斛、缸、桶、筐、秤器具琳琅满目,让人眼花缭乱。

  该展室内,还陈列了来自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山东省民生银行、满洲中央银行等当时国内流通的货币。

  在北方局伙房内,灶台连着床炕,床炕上还放着木条架起的老熥笼。库留锁说,“熥笼是为了烤衣服、被子,灶连着炕是为了节省柴火,灶台旁加了风匣子,可以让柴火烧得更旺、更充分”。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2013年05月23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