煬讳锟梿ㄦ嶃佸瀮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周口 >> 走进周口 >> 印象周口 >> 浏览周口

豫地密码·千年古县系列之项城 【项城】项城走出的“民国公子”

2014/10/22 11:09:24 点击数: 【字体:

 
豫地密码·千年古县系列之项城 【项城】项城走出的“民国公子”
 
张伯驹先生资料照片
 
豫地密码·千年古县系列之项城 【项城】项城走出的“民国公子”

位于项城“中州名镇”秣陵镇的张伯驹故居

 
  策划文体新闻中心执行记者朱金中文图

  引子

  出项城市区往南行30公里,就是秣陵镇。

  根据当地史志的记载,秣陵镇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因为东西街道呈龙的形状,又被当地人俗称为“龙镇”。在南北朝时期,以今天的秣陵镇为中心设置了秣陵县。

  尽管后来秣陵县被并入项城县,但在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项城县城迁到此地,历经明、清、民国等,前后500多年。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项城县城并不在今天的市区一带,而是在南部的秣陵镇。项城县的千年古县历史,秣陵的历史就占据了500多年。

  从明代到民国,项城县城为何一直在秣陵镇一带,而新中国成立为何北迁?项城市博物馆副馆长高静茹女士说,这大概是由秣陵镇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的。秣陵镇在项城市的南部,处豫、鄂、皖三省要冲,交通便利。不过到了近代,秣陵镇的地理优势开始下降。

  1953年,项城县城搬迁至北部的水寨镇。因为水寨镇地处沙颍河航道和运河交汇处,是交通便捷的水陆码头,而秣陵镇没有水上运输。在当时交通不发达的年代,很多县城都迁到了沙颍河边,主要还是为了发展经济。另外秣陵镇距离周口市区比较远,交通不便,所以最终将县城北迁。

  县城搬走后很长一段时间,秣陵镇还被俗称为老城。1981年乡镇分设,建制恢复秣陵镇,同时也是老城乡政府所在地;1989年被河南省命名为首批“中州名镇”。

  出身名门酷爱艺术

  在秣陵镇小学院内,有一座灰瓦砖木建筑的两层小楼,坐北朝南。项城市博物馆馆长马海珍告诉记者,这就是民国四公子之一张伯驹的旧居。这座小楼面阔三间,进深三架梁,硬山灰瓦顶,东西长9.6米,宽5.4米,墙体厚60厘米,门窗檐下砖雕水波纹图案。小楼原是民国年间张伯驹家的一个中药铺,张伯驹曾在此闲居。

  “我们已经组织人将原来存放在旧居内的一些杂物清出。”马海珍馆长说,张伯驹旧居的梁柱保存较好,但外部墙体有些破损,项城市文物部门正在搜集张伯驹旧居的资料,将来会按历史原貌进行修复。

  张伯驹1898年出生于秣陵镇阎楼村,张家在项城也是名门望族。他的父亲张锦芳在家中排行老六,而他的五伯就是后来做到河南督军的张镇芳。张镇芳早年考中进士,进京为官,但遗憾的是膝下无子。按照传统规矩,如果一个人无子,其兄弟中有儿子多的就该过继给他一个。于是,张伯驹被过继给了张镇芳,这也改变了张伯驹的人生轨迹。

  1905年,张伯驹来到天津,正式认张镇芳为嗣父,从此开始了在天津、北京、上海的生活。

  尽管当时科举制度已经废除,新式学堂兴起,但张镇芳仍为儿子请来了旧式家塾先生。张伯驹从小就天资聪慧、记忆超群,《三字经》、《千字文》等过目不忘。9岁时,张伯驹已能写诗,一部《古文观止》倒背如流,一时赢得“神童”美誉。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当时袁世凯的家属多在项城,传闻有人欲对他们不利,袁世凯即命全家分批迁居天津,将诸子教育之事托付给近代著名教育家严修及张镇芳。袁家子弟来到天津,这让张镇芳大喜,为了获得与袁世凯儿子亲近的机会,张镇芳让张伯驹走出私塾,进入新式学堂,与袁家子弟成了同学。后来,张伯驹与袁世凯的二儿子袁克文等人并称“民国四公子”,大概就是从这个时候打下的基础。

  1914年,袁世凯为了培养私人势力,控制军队,创立以培养军官为目的的陆军混成模范团。他自己以总统身份亲任团长。模范团的军官从北洋各师和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批毕业生中精选,士兵则精选忠诚可靠、身强力壮、当过正职军官、有过战争经验者。

  在张镇芳的安排下,年仅16岁的张伯驹被破格进入模范团骑科。但张伯驹显然对军事、政治没有兴趣,连年的军阀混战、争权夺利,导致民不聊生、社会动荡,让张伯驹心灰意冷,他不顾张镇芳的反对,退出军界,回到家中,把兴趣全部转移到读书、吟诗、听戏、收藏等文化艺术活动之中。

  张伯驹乐于和文人雅士们交往,经常和他们一起聚会品文,一起吟诗作画;他学唱京剧并登台演出,鉴赏并收藏古董墨宝。张镇芳死后,在母亲的劝说下,张伯驹勉强就任中国盐业银行董事长,但他仅仅挂名而已,很少过问银行的事。

  张伯驹钟情于艺术,对生意丝毫不感兴趣,银行经理来请示事宜,他总是说“好好好,你看着办”来打发。坐拥如此多的财富,张伯驹生活却非常简朴,他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不穿丝绸,也从不穿西装革履,长年一袭长衫,而且饮食非常随便,有个大葱炒鸡蛋就认为是上好的菜肴了。

  对生意毫不在意的张伯驹,对艺术、诗词、曲艺等却表现出了极大的天赋,并逐渐被时人称为“民国四公子”之一。

  所谓的“民国四公子”一说,最早流传于上世纪20年代的上海,后来被京津上流社会认可。但究竟“四公子”是指的是哪四位?各种版本说法不一,流传最多的版本是张伯驹、溥侗、袁克文、张学良四位,他们都是豪门子弟,而且都多才多艺,潇洒风流,具有传奇色彩。

  溥侗是溥仪的族兄,工词翰,擅书,善画,精于鉴赏,更以皇亲贵胄身份,向众多京剧、昆曲艺人学习,集众艺人绝艺于一身,很多著名的专业演员都要向他请教,号称“票界大王”;袁克文是袁世凯的二公子,生性散淡,一生无意政治权位,诗词楹联、琴棋书画、文物鉴赏等无所不能、无所不精,尤其一手好字,行草篆隶各体均擅长,是当时最为重要的书法家之一;张学良为当时军政要人,但在文物鉴赏方面有很深的造诣。

  张伯驹与其他三位“公子”都有交往,尤其与袁克文意气相投,过从甚密,一起快意诗酒,其逸事颇为当时上层社会称道。

  保护文物一生己任

  张伯驹先生喜欢收藏、鉴赏文物,而且一生致力于保护文物。民国时期,政局混乱,许多古董商唯利是图,致使大量国宝流落国外,张伯驹对此深为痛惜,他收藏古字画不仅仅出于爱好,更是一种责任感,以保护文物不外流为己任。正如他自己所说,“予所收藏,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这是张伯驹一生收藏所遵循的信念,他又实践了这个诺言。

  张伯驹先生对于中华民族的文物瑰宝视如生命,他虚心向专家请教鉴赏古董真伪的真谛,并不惜重金购买、收藏古代珍品字画。他从30岁起开始收藏名画墨迹,直至60岁止,前后长达30年。经他手收藏的书画名迹有118件之多,其中以西晋陆机手书的《平复帖》和隋初画家展子虔的《游春图》最为珍贵。

  陆机的《平复帖》是我国现存于世最早的书法真迹,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比王羲之的《兰亭序》还早60多年。张伯驹先生以4万元大洋的价格将《平复帖》购买到手,从此便与此帖形影不离,即使在最需要钱的时候,也不肯转让他人。日本文物商人愿出30万大洋的高价收买《平复帖》,被他厉声拒绝。张伯驹先生这种痴心保护国家文物,置个人生命于不顾的高风亮节,赢得了世人的赞誉。

  新中国成立后,张伯驹毅然将自己珍藏几十年的价值连城的《平复帖》等八件珍贵文物捐献给了国家。当时的文化部沈雁冰(即茅盾先生)部长亲笔为他签发了褒奖状。

  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张伯驹还把自己收藏的脂砚斋藏砚捐赠给吉林省博物馆,此砚是我国首次发现的有关批阅《红楼梦》脂砚斋的文物。

  张伯驹先生一生捐献的国宝,在当时便有人估计价值已高达亿元之巨,但张伯驹先生保护文物的那份赤子之情,是不能用价格来衡量的。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大河报(2014-10-21)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缂傚啯鍨归悵顖涳純閺嶎厹鈧拷闁稿繐鍘栫花顒勫箣閹存粍绮�闁艰鲸姊婚柈鎾箣閹存粍绮�閻庡箍鍨洪崺娑㈠嫉瀹ュ懎顫�闁哄牆绉存慨鐔煎级閳╁喚鍎�濞存粎鍎ゆ晶鐘诲箯濞戞粈绮�濞村吋鑹鹃幉鍐测枖閵娿儱鏂€缂佹梹鐟ラ崬鎾礂椤掆偓閹诧拷闁稿繐绉烽惌妤佺珶閻楀牊顫�闁规澘绻楅~鍡涘矗瀹ュ娲�
Copyright© 2011 hnyingxiang.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闁革附婢樺ḿ鍐晬閿燂拷 婵炲苯鍟垮畷锟犳儑娓氣偓閸庢粌顔忛悙鑼伋闂佸弶鍨堕幐澶屾崉閿燂拷305闁告瑱鎷� 闂侇収鍠氱槐顏堟晬閿燂拷450008
闁活澀绲婚惁浠嬫晬閿燂拷0371-86663763 濞磋偐濮峰﹢锟犳晬閿燂拷0371-86663763 闁汇垽娼ч悺娆撴焽椤旂粯顐介柨娑欘劧xhenan163@163.com
閻犵偟宓扖P濠㈣鎷�11032303闁告瑱鎷�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