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周口 >> 走进周口 >> 印象周口 >> 浏览周口

发现伏羲(一)——《中国传统文化之根――中国本源文化伏羲文化》前言

2013/9/29 17:40:02 点击数: 【字体:


    杨复竣

    第一

    伏羲生于成纪(今天水)。由于气侯剧变的原因,伏羲从西北高原走出山洞,走出森林,出渭水,沿黄河南岸东下追赶太阳。经过长期的跋涉,最后来到了黄河下游的黄淮大平原上,融合了强大的东方太皞部族,形成太昊伏羲部族。太昊伏羲建都于“宛丘”或“陈”(今河南省淮阳)。太昊伏羲,伏羲即太昊,即太昊伏羲。这是整整一个太昊伏羲时代。史称太昊即伏羲。

    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伏羲不但是部族酋长,而且担当着与上帝勾通的使命,还是人世间的上帝。伏羲的名号是个人的名号,也是部落、部族、部族联盟的名号。

    伏羲处于狩猎采集时代,在以宛丘为中心的黄淮大平原上,创造了昊昊王业与灿烂的中国本源文化。伏羲“制网罟”、“画八卦”、“制嫁娶”、“正姓氏”、“以龙纪官”、“兴庖厨”,“造书锲”“作甲历”、“制九针”,“始建都”,统一了中国远古部落万邦。

    伏羲结束了中国远古的母系时代,开辟了中国的父系时代。

    伏羲“制网罟”,结束了中国远古的狩猎采集时代,开辟了中国远古的畜牧时代,而且其晚期已经出现了原始农业。

    伏羲“画八卦”,结束了人类的野蛮与蒙味时代,升起了人类远古文明的第一道文明曙光,打开了中国远古文明的大门。

    伏羲“兴六畜(牛、马、羊、鸡、犬、豕)”,结束了中国远古的游牧不定居时代,开辟了远古定居时代,出现了部落村。

    伏羲“制嫁娶、正姓氏”,结束了中国远古的乱婚、杂婚时代,开辟了“一夫一妻制”对偶婚的人类文明时代。

    伏羲“兴庖厨”,结束了中国古人茹毛饮血的时代,开始了中国的烹调熟食时代。

    伏羲“以龙纪官”,以龙为图腾崇拜。自此,在中国历史长河里,历代皇帝自称“真龙天子”,各兄弟民族都自称“龙的子孙”。

    伏羲一统天下部落万邦,在宛丘筑城,建立了中国远古的第一个原始大同政权。

    有史以来,伏羲厚享祭祀。中国有三次建史,第一次在周代。

    夏、商、周三代的“礼”相因,周公因夏商史基础上第一次建史,即《诗经》、《尚书》、《易经》、《礼》、《乐》。这是中国历史的本根,是中国文化的本根。伏羲被以“五祀(赤帝(炎帝)、黄帝(轩辕)、白帝(少昊)、黑帝(颛顼)之祭”的五帝首祀。

    第二次建史在春秋末年。

    春秋末年,孔子增删“五经”,加之《春秋》,是为“六艺之书”,即《诗经》、《尚书》、《易经》、《礼》、《乐》、《春秋》。孔子“读易纬编三绝”,大笔作《十翼》。孔子在《易经·系辞下》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

    春秋时代,孔子建立的中华民族大族谱:伏羲――炎帝――黄帝――尧――舜。伏羲位列古帝王之首。“六艺之书”是中国历史的基石,是中国文化的基石。

    第三建史在汉代。

    汉代进一步肯定、承袭了“六艺之书”,以正史法典《汉书》记载,称太昊伏羲是“天下王”、“上上圣人“,是中国三皇五帝之首。

    汉代大经学家(大历史学家)刘向在整理《世经》后出现了“太昊伏羲”。其子大经学家刘歆在《汉书·律历志》记载:“太昊作网罟,以佃渔取牺牲,故天下号曰炮牺氏。”

    《汉书·古今人表》作为历史法典正式把太昊伏羲列入古今人表。太昊伏羲为“上上圣人”。

    汉代是在中国远古夏商周三次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上,在秦代进一步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上,彻底完成了民族大融合,形成以华夏族(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在这个关键时刻,刘向、刘歆父子继孔子对中华民族始太昊伏羲的定位作出了伟大贡献。司马迁对以黄帝以后的中华民族祖先做出了伟大贡献。

    中华民族大族谱从汉代敲定:

    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少昊金天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帝尧陶唐氏――帝舜有虞氏――夏后大禹氏。这个大族谱从汉到明清各代相袭相承,始终没有变化。

    至今北京有明代建筑的中国历代百王庙,塑有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少昊金天氏、帝尧陶唐氏、帝喾高辛氏、帝舜有虞氏、夏后大禹等一百位帝王像。

    伏羲是中国远古时代的“百王之先”、 “三皇五帝之首”、“上上圣人”。中国人祖、中国文化始祖、中华龙的鼻祖

    如果说否定或者说置换了伏羲,那么,中国(古中原)、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五方之民”即今中国56个兄弟民族就没有共同的中国人祖。

    如果说否定或者说置换了伏羲,那么,就没有了伏羲八卦,就没有《易经》,就没有中国本源文化,中国民族文化大厦就失去了支撑,中国传统文化就成了无本之末。

    如果说否定或者说置换了伏羲,各民族就失去了“血缘”联系的纽带,中国就没有了龙的鼻祖。龙的子孙就没有本,没有根。那么,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人的精神就难以寄托与安顿。

    清人龚自珍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堕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

    中国历史不能“去”。

    中国纲纪之源,不能“去”。

    中国教化之本,不能“去”。

    第二

    《易经》是科学,是中国揭示宇宙天道规律的古老科学,是人类古老科学的皇冠。《易经》是中国人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的认识论与方法论。

    《易经》有图,《易经》象,《易经》有理,千古以来《易经》讲象数理释《易》。伏羲时代没有文字,伏羲画八卦,一个“画”字把时代本质说透了。象――事物本质的外在形式表现;数――事物最科学、最本质、最准确的本质表达;理――是事物内在联系的规律揭示、叙述。

    西方人把“科学”的定义视为文字、图象与语言叙述的发现及规律。《易经》一有图,就伏羲易而言,有三张图,即伏羲八卦秩序图、伏羲八卦方位图及伏羲64卦秩序图;二伏羲八卦本身即是数,而且又是象数理的事物本质、最为科学的数;三伏羲所有的发现,当然可以用语言的方式叙述。下面是《易经》的公式:

    太极生两仪:

    —  0→1,

    两仪:2的一次方(请用公式表达)

    两仪生四象:

    孤阴不生,孤阳不长,阴阳相交,在两仪之上各画一阳一阴,生成四象——太阳、少阴、少阳、老阴。

    —      —      --      --

    —      --      —      --

    太阳    少阳    少阴    老阴

    以“--”为阴爻,以B代表,“—”为阳爻,以A代表,

    四象的公式:(A+B)的平方=A平方+2AB+B平方=2的平方(请用公式表达)

    在四象之上,阴爻画阳爻,阳爻画阴爻,四象之上各加一阴爻与阴爻,即生成八卦:

    AAA   BAA    BBA   AAB   BAB    ABB   BBB
                   
    八卦的公式:(A+B)立方=A立方+3A平方B+3AB平方+B立方(请用公式表达)

    八卦重为六爻,生成64卦:2六次方=64(请用公式表达)

    还可以进一步的引深……

    伏羲八卦源于河图、洛书,而洛书则是则成了今天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的理论基础,西方科学家认为它是最为理想的电子回路图。

    伏羲八卦是场、是数,是能量,《易经》是图,是数,是规律,是“宇宙代数方程式”。伏羲“以卦治天下”,即以天道规律治天。伏羲八卦,《易经》是伏羲治天下的理论纲领。

    春秋末年,孔子说,伏羲“始画八卦”。这是孔圣人的断论。西汉时,司马迁说,“伏羲作易八卦”。这是大历史家的断论。伏羲画八卦史无疑义。

    易曰伏羲八卦,伏羲八卦秩序图,伏羲八卦方位图,伏羲六十四卦秩序图,曰伏羲易;《易》曰《连山》,曰《归藏》,曰《周易》,汉以后称《易经》,称《易经》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伏羲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是其两个发现。

    第一,伏羲发现了宇宙的两个密码。这两个密码——阴码与阳码,一个是0,一个是1。阴码,看不见、摸不着、无形无象,其数为0;阳码,看得见、摸得着,有形有象,其数为1。在宇宙里,天体是阴阳的天体,世界是阴阳的世界,物质是阴阳的物质,生命是阴阳的生命。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互转化,负阴抱阳,有形与无形相为表面里与内外,阴→阳→阴→阳……即1→0→0→1……阴阳者,有与无、盛与衰、兴与亡、二者互根,二者互存,二者互变,二者互化。说到底是0与1(现代电子计算机的原理即此二进制)。

    在人世间,符合天道规律则存在,就是1,违背了就是0。而且还要进一步说,1,不是永恒的1,不存在永恒,1要变化,要归于0;0呢,也同样不是永恒的0,不存在永恒,0要变化,要生成1。物质以有与无之分,其实,有中有无,无里存有,1里有0,0里有1;有与无在相互转化,1与0在相互化变。有与无、0与1是一个相对的说法。生命有生与亡之别。其实,生中有亡,亡里存生;生与息在相互转化,生与息在相互化变,生息同样可以说是一个相对的说法。宇宙是这样,万物是这样,人也是这样。

    第二,伏羲发现了宇宙规律。

    天左旋,地球绕着太阳转:乾→兑→离→震,其阳数7→6→5→4,依降次呈列;其阴数以0、1、2、3呈升次排列。

    地右转,月亮绕着地球转:坤→艮→坎→巽,其阳数0→1→2→3,依升次排列;其阴数以4→5→6→7呈升次排列。

    阴升阳降,或阳升阴降,阴去阳来,阳去阴来,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交合成太极S形状态,形成太极动力场,至成静极生动,静极生变,动极生动,动极生变。动则变,变则化,极则变,极则化。阴生阳,阳生阴,阴阳交合,以生生不息。

    伏羲对人类的贡献第二个是发现了宇宙规律。

    这是一个“对立的——统一的、发展的——变化的、自控的――控它的、开放的——全息的、有序的——系统的、循规蹈矩的——生生不息的“天道”,是谓“宇宙万物统一全息律”。

    “宇宙万物统一全息律”揭示了宇宙万物从开始、成长、发展、壮大、盛大与循环的全过程。

    “宇宙万物统一全息律”适合于自然科学,适合于社会科学。“《易经》的理论“弥伦天地”,“宇宙万物统一全息律”适合于人世间的任何事与任何物,而且不容值疑。

    第三

    《易经》说“易有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八卦,八卦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凶吉,吉凶成大业。”《易经》揭示了宇宙万物是一个平衡、和谐、全息的生命链。伏羲画八卦,坤、艮、坎、巽、震、离、兑、乾。

    坤,象地:000 0+0+0=0

    艮,象山:100 1+0+0=1

    坎,象水:020 0+2+0=2

    巽,象风:120 1+2+0=3

    震,象雷:004 0+0+4=4

    离,象火:104 1+0+4=5

    兑,象泽:204 2+0+4=6

    乾,象天:124 1+2+4=7

    伏羲八卦有0、1、2、3、4、5、6、7八个数。无极生太极。无极者,是无,其数为“0”;太极者,混沌,其数为“1”,实如老子所言“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宇宙是场,是时间与空间统一的描述。宇宙是数。宇宙的变化、大小、生灭决定于数。数术穷天地,数的进退变化是阴阳的进退变化,数生则生,数微则微,数增则旺,数足则盛,数减则衰,数尽则亡。数决定了宇宙,数决定了宇宙及万物的平衡与生息。在数难逃。

    宇宙的存在是数的存在,宇宙的变化是数的变化。无则为0,有则为1。0、1是宇宙间的两个密码,也是宇宙的两个大数。宇宙万物皆皆是这两个数的转换化变。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天是数,地是数,万物都是数。天是大宇宙,人是小宇宙,万物各各是宇宙。天是大1,万物是小1,人人都是小1。在宇宙统帅小宇宙,大1统帅小1。小人是大1的“克隆”。

    1中有01、0.2、0.3、0.4。0.1+0.2+0.3+0.4=1

    万事万物发生变化有一个过程,孤阴不生,孤阳不长;一个阴不变,一个阳也不变;然而不变中有变,静中有动;变化是阴阳交合的变化,先后历01、0.2、0.3、0.4,当变化到0.4的时候,事物发生质变,不到表面现象整体量一半即0.5的时候,数己满达到1,已经发生质变了。所以:1+1<2。但任何一个1,都是1,是世上存在的1。1是太极,是万物之基。

    2,宇宙是一个静而动的宇宙,静极而动,动极而变;动极则静,静极则变。太极生两仪,一分为二,又可合二为一。这就是中国人的思维。一阴一阳,一者为0,一者为1,阴阳01数是宇宙规则的宣言,中国人称之为“一阴一阳之谓道”。道者,路也。没有1,不行;没有2,同样不行。天有日月,有了日月,才有消息,才有五气。人有两眼,才能聚焦看物;人有上下齿,才能咀嚼;人有两手,才能抱一;人有双脚,才能走路。没有2,就没有人,万物不会繁衍。一阴一阳,是天道密码。

    3,一生二,二生三。孤阴不生,孤阳不长。没有三,就没水、木、土,就没法生五行木、火、土、金、水。没有五行,万物就不会产生,就没有人世间。3,是个活跃起分子,没有“第三者插足”,世界就不鲜活。没有3,就没有万物。3是万物生生之节律。

    4,是两个2,是4个1的量数,但又是4个1顺序的彼此联系,没有第一个1、第二个1、第三个1,也更不会有第四个1。没有4,4是1,是量,是数,是场,是顺序,是物质,没有4就不会有太阴、少阳、少阴、太阳;没有太阴、少阳、少阴、太阳,就不会有寒暑暖凉;没有寒暑暖凉,就不会有春、夏、秋、冬;没有春、夏、秋、冬,就不会有生、长、槁、藏,就不会有一消一息,就没有天杀天德,就没有大千世界。

    5,是5个1,然而5个团体,是最大的生数,同样是是量,是数,是场,是顺序,是物质。

    天有五方(东、西、南、北、中)、五时(春、夏、长夏、秋、冬)、五气(风、暑、湿、燥、寒)、五化(生、长、化、收、藏)、五星(岁星、荧惑星、镇星、太白星、辰星);地有五行(木、火、土、金、火、水)、五谷(麦、黍、稷、豆、谷)、五色(青、赤、黄、白、黑)、五味(酸、苦、甘、辛、咸)、五声(角、徵、宫、商、羽)、五嗅(臊、焦、香、腥、腐);人有五指、五趾、五官(耳、舌、口、鼻、耳)、五脏(肝、心、脾、肺、肾)、五声(呼、笑、歌、哭、吟)、五华(爪、面、唇、毛、发)、五志(怒、喜、思、忧、恐)等等。五天一候,三侯一气,初三月升于西方,初八升于西南方,5中有1、2、3、4、5。5=1+2+3+4+5=15,所以十五月盈,升于南方。

    5+5=10。人有十指、十趾。人是“万物之灵长”。

    10中有1、2、3、4、5、6、7、8、9,加之10本身,共有10个数。

    10=1+2+3+4+5+6+7+8+9+10=55

    1、3、5、7、9为奇数,天数:1+3+5+7+9=25

    2、4、6、8、10为偶数,地数:2+4+6+8+10=30

    天地之数:25+30=55

    10中,有阴数,有阳数;有奇数,有偶数;有天数,有地数,有天地之数。1、3、5、7、9,天得其5;2、4、6、8、10,地得其5;1与6、2与7、3与8,4与9其差为5;1与9、2与8、3与7、4与6其为10,两个5;1与6同宗,生水,在北方,为冬天;2与7为月,生火,在南方,为夏天;3与8成友,在东方,生木,为春天;4与9同道,成金,在西方,为秋天;5与5相守,为10,生土,在中央。5天一候,3候一气,15天月圆,6候30天为一月;一年12月72物候,完成寒暑暖热一个天道循环。5实为阴阳众数之宗,天道之数之母。五奇天数之和为25,5偶地数之和30,天地之数为55。

    55由最大的生数5而本,最大的成数9所成。《易经·系辞下》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八卦源于河图与洛书。河图之数是55,洛书之数是45,二者合为100。

    河图之数是55,洛书之数是45。河图、洛书之和数是100,二者的关系是本与末、体与用。园满者,是体与用、本与末的圆满,出发点与归宿点的完整。最大的生数是9,9前进一步,满10归0入土。这是一个生息的循环。循环10次,满100,达到了物质与生命的极至

    6,地球由六大板块组成即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人体有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俯。事物有开始、发生、发展、盛大、高潮、衰亡六个阶段。卦有6爻,36处都是春之说。6,是事物的六节律之6。

    7,7是一个神秘的数字。

    乾坤天地相对,乾数为7,坤数为0:0+7=7

    艮兑山泽通气,艮数为1,兑数为6:1+6=7

    坎离水火不相射,坎数为2,离数为5:2+5=7

    巽震风雷相搏,巽数为3,震数为4:3+4=7

    7是个通天之数,称“天七”。人女性7天一个周期,7岁生智齿,两个7为14,14岁刚女性生天癸,来月经,男女交合才能生育。男性8岁生智齿,16岁精子成熟,可以交合生育,男女、阴阳成熟7+8=15,每月十五月圆。30天为一月,12个月360天又四分之一,地球围绕太阳一圈,是为一年。海潮的涨落与女性天癸的周期等同。可见7的神秘并非寻常,至今7天,为一星期。人世间的万有都是一个生命链,绝非孤立存在,那些表面看来不相关的事物,都有着密切联系。北溟图南研究,如果说把7分别除以1、2、3、4、5、6,其小数点后1——7的循环节有六个数字是1、4、7、2、5、8。这6个数它们前后跳动不停重覆。请注意这个“它们不停重覆”。7不需要巧装打扮,已进入了神秘的殿堂。

    7数太神秘了。天上夜有北半七星,人有七窍(眼2、耳2、鼻2、口1),心有七窍。

    1÷7=0.142857

    2÷7=0.285471

    3÷7=0.428571

    4÷7=0.571428

    5÷7=0.714285

    6÷7=0.857142

    1、4、7、2、5、8不停地前后跳动排列重新组合,不断地循环往复,不断地重覆自己,保证了宇宙万物的生生不息之循环。这种循规蹈矩的循环往复是天左旋、地右转的、太极旋转的太极力。这种太极力产生了宇宙能源的“永动机”。

    伏羲八卦有0、1、2、3、4、5、6、7八个数,是一个宇宙天道周期,是一个圆,反映了宇宙天道。天上太阳是园形、月亮是园形,地球也是园形,人头、人身、手指、脚趾都是园形、牛、马、羊、鸡、犬、豕等六畜是园形、飞禽走兽身是园形、连草木都是园形。在宇宙间,在地球上,大地上的万物都是园形体,否则,连一个也不能存在。这是宇宙天道规律的反映。

    《易经》“弥伦天地”。伏羲八卦――《易经》揭示了宇宙起源、物质形成、生命诞生、意识形成的规律,不仅适用于自然科学,也适用于社会科学。……

    过去、昨天、今天、明天、后天与将来自有定规……因之,用伏羲八卦不单可以预测宇宙的变化,同时也可以预测万物的变化。大道可循,伏羲八卦可知往知来,当然可以预测人的命运。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中国淮阳(2010-11-12)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